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
    材料二: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
    ——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B.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
    C.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D.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
    2.(3分)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
    B.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
    C.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D.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
    3.(3分)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
    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
    C.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D.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
    4.(4分)“义理、考据与辞章”中的“考据”(客观考证)是如何在《登泰山记》中得到体现的?
    5.(4分)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草花山的顶上是片草甸子,有两个碗大的泉,日夜发着噗噗声,积怨宿愤似的往外吐水泡。①两个泉也就相距几十丈,却一个泉的水往南流下山,流往长江流域,一个泉的水往北流下山,流往黄河流域。草甸子上还有四间房的一个屋院,从中分开了,各有各门,住着姓钟和姓段两家人。其实这是同母异父的两兄弟,姓钟的年纪轻,有媳妇,也生了儿子,姓段的已经四十五岁了,还是一人。
    四十年前,五岁的段凯随娘改嫁来的钟家,他坚持了生父的姓。那时钟家在山下的村子,继父在草甸子上放牛,常常太晚了,或者刮风下雨,就住在草甸子搭就的草棚里。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继父把他和他娘也接了来。过了十二年,娘就在草棚子里生下了钟铭。后来,他们把草棚盖成了四间瓦房,再不养牛了,开垦荒地,就一直住下来。
    段凯皮肤黑,长了个圆头,因为家里没个女人,便不注意收检,喜欢蜷脚,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不避肮脏污垢。但他会做各种农活,舍得出力,一天到黑都忙在地里。而钟铭一对小眼睛总是眨巴,耽于想象,自作聪明,孩子才周岁,就跟了山下村子里的一些人到城市务工。他是出去三个月就回来一次,回来了带着收音机呀、手电筒呀,或是手摇压面机和缝纫机。第三年秋天,回来自己掏钱从山下村里往草甸子上拉电线,家里有了电灯,就买了电视机。他给段凯也接上电线,段凯不要。
    段凯给锻头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过无数遍了,坐在院门口吃烟,双手还是在镢把上来回地搓。他就爱他的那些农具,锄、锹、耙子、砍刀,甚至管篮、簸箕、土筐子,每次用过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钟铭走过去,说:哥,你还是不拉电灯?段凯说: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钟铭说:那你要看电视了,就到我那儿去。段凯说:我不看,也看不懂。钟铭说:你得把你生活搞好。段凯说:好着哩,有米有面的。钟铭说:不光是米面,要吃些肉呀菜呀水果,再回来我给你捎些麦乳精和蛋白粉。段凯说:不捎,吃啥还不是拉一泡屎。钟铭不知道再说什么,段凯却说:你那块红冀地也该翻蔓子拔草了。
    钟铭又一次回来,买了烧水壶、洗衣机,这一天,坐在院子里喝茶,突然看看房子想,这梁上搭椽,分两边流水,最早是咋设计出来的呢?门是两扇,上下有轴,一推就开,一合就闭,门闩子上就能挂锁?有门了还要有窗,厢房里是方窗,门脑上是斜窗,山墙上还是吉字窗?窗上为什么有棂有格,还刀刻了图案?刀是谁第一个做出来的?那柜子、箱子、桌子、桌子上的茶壶,哦,有了茶壶又有了茶盘、茶杯、茶盅?还有茶,咋种的?有茶了煮茶,那灶、风箱、水桶、火钳,灶台的锅盆碗盏、勺子、铲子以及孩子吹的气球,媳妇的发卡,手指上的顶针,爹留下来的烟袋、掏耳勺、老花镜,世上的东西太多了,不说城市里的,就仅家里这一切,都是如何发明的?钟铭就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了别人的创造中,竟在这以前浑然不觉,习以为常。
    太阳把院墙的影子挪了位,钟铭被晒着,他端了凳子又移坐到树荫下,院外是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烦嚣像空中起了风波。
    ②他脑袋嗡嗡的。
    他开始琢磨自己也应该给这世上添些什么呀!比如,把擀面杖插在土里能不能开花呢?在枕头上铺一张纸,会不会就印出梦呢?到山坡上的田地里去送粪,到后山林子里去采蘑菇,或者去山下的村子,路太远了,能不能呼来一朵云,坐在云上,说去就去了呢?
    钟铭兴奋起来了,浑身膨胀,大声地叫他媳妇。他媳妇在厨房的案板上切南瓜,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没有回应。他便想,有什么办法我不张口,心里的意思她就知道呢?媳妇切完了南瓜却走出来,说:你在院里发啥呆的?我熬南瓜呀,瓮里没水了,你到泉里担水去。钟铭说:又让担水,泉那么远的。哎,几时我买些皮管子,把水从泉里接过来。媳妇说:这顿饭就没水。钟铭说:南瓜不熬了,咱炒着吃。媳妇说:你就是懒!钟铭还说着:③懒人才创造呀!媳妇把两只空桶咚地放在了他面前。
    这时候的段凯正在地里挖土豆。今年的雨水厚,土豆结得特别多,每棵蔓子下都是三四个,有拳头大的,甚至还有碗大的。他早晨起来没有洗脸,因为那个搪瓷脸盆底烂了,盛不成水,现在挖了半畦土豆,一身的汗,手在脸上搓痒,搓出了垢甲。那不是垢甲,是土撮撮。人是土变的么,越搓土撮撮越多。肚子咕咕叫起来,是饭时了,想着回家也是一个人做饭,不如就在地里烧土豆吃吧。他放下镢头,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头的柴草塞进去点着,火燃红了,再放进去五个土豆,土豆上又再塞上柴草,然后就把土坷垃垒上。让土豆慢慢去煨熟吧,他将挖出来的土豆堆在一起,就坐土豆堆跟前吃烟。
    地头上壅了一行葱,葱长势好。那三排用竹棍儿撑着的西红柿枝上,结着的柿子还没有红,却一颗上面有了虫眼。④他便自言自语起做了个梦,自己也是个蛀虫,竟然钻在了一个苹果里,但他见过苹果并没有吃过苹果,怎么就梦苹果呢?
    钟铭到底还是担了桶往泉里去,他的儿子撵着他,手里拿着一嘟噜气球,媳妇在喊:拿好拿好,小心飞了。钟铭却对儿子说:给我两个,系在桶梁上,或者担着轻。他和儿子经过那片土豆地,地塄上有烟,闻见了一股土豆煨熟的香气,却见段凯靠着土豆堆,嘴里还噙着烟锅子,睡着了。睡着了的段凯头和土豆一个颜色,那头就是一个大土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娘改嫁的段凯“坚持了生父的姓”,这一做法表明他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倔强、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的人。
    B. 段凯独身一人,会做各种农活,可是因为家里没个女人,所以生活邋遢,家中物品也脏乱得不成样子。
    C. “擀面杖开花”“机头铺纸印梦”“坐在云朵上来去”这些奇思妙想,写出了钟铭对创造发明的种种幻想。
    D. “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咚地放在了他面前”,表现了娘妇对钟铭在院里发呆和没去接皮管子的不满。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交代了两个泉虽然相邻,却流入了不同的水域,暗示了同母异父两兄弟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
    B. 句子②钟铭“脑袋嗡嗡的”,既是受到“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的影响,也与他想了太多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C. 句子③虽然是钟凯对媳妇说他懒的辩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确实揭示出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
    D. 句子④写了梦里变虫钻到苹果里的荒诞梦境,表明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段凯似乎有了想吃苹果的想法。
    8. 小说第十段详细描述段凯烧土豆的过程,其用意是什么?
    9. 作者对待段凯和钟铭各是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侍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里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共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注】①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决定迁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以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水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悉A赵B兵C涉D河E关F指G博H关I虽J欲K侍L秦M不N可O得P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作连衡。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张仪常用来游说各国,也用来泛指结盟。
    B. 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 “乃具革车”的“具”是“置办,准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D. 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劝说齐宜王,认为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但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定,并未从长远角度为齐国谋划出长治久安的政策。
    B. 张仪劝说齐王与秦国联盟,齐王认为齐国地理位置偏僻,东临大海,没有考虑社稷的长远计划,所幸现在有张仪这样的贵客前来指教。
    C. 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因此张仪献计武王,愿意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仇恨,让齐梁两国交战,秦国趁此机会入侵三川之地。
    D. 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在齐、楚之事处理完毕后,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憎恨张仪,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2)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14. 两则材料中,张仪、冯喜游说齐王都取得了成功。请简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说服齐王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隔离,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记述词人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加深了这首词的内涵。
    C.“小轩窗,正梳妆”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这看似梦境记实,实则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D.本词题为“记梦”,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词人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
    16.(6分)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
    (三)课本内容考查(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妻子嫁给自己后,带到项脊轩中来做的两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互义见义,写出了西湖上日夜飘荡着美妙的歌声、乐声。
    (3)瓜洲,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世代诗人关注,并写入诗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孩子、爸爸、爷爷分别在土里玩耍、干活和守望的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踏上乡村的土地,一条条迂回的羊肠小道,载着你轻快的步伐。田野间,不时传来布谷鸟悠闲的声音,偶尔也会有几声蛙叫,掺杂着 ① 的鸟声,似一曲田间交响;风吹麦浪,一颗颗饱满的穗头轻轻摇曳,黄昏的斜阳缓缓落下,挂在树梢间,又披在田野间,最后消失在远处的山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人靠的是土地。土地给了他们依靠,给了他们温暖,更给了他们生命;对于一个世居乡村的人来说;土地是希望,是慰藉,更是情感的寄托。 ② ,日落而息,到了收获的季节,每一块田地里,到处可见收获的农人,金灿灿的麦子,象征着希望,被收割于刀下。而割倒一片片麦子之后,人们又会拾起掉在地里极少数的穂头,因为乡村人更加懂得,一饭一粥,当思 ③ 。
    黄土地不会辜负乡村人,就像乡村人不会亏待黄土地一样。人们将一颗颗、一粒粒的种子勤劳地播撒在土地上,用心血去经营,用汗水去浇灌:土地以根肥苗壮、麦饱果实报答着热爱它的乡村人。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黄土地”“乡村人”按照不同的次序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制作跳跳糖,首先要将糖果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熔化, ① ,这些热糖浆如果直接冷却,就会成为普通的硬糖,而想要将糖浆制成跳跳糖 ,关键在于“高压环境”。热糖浆制成后,在尚未冷却之前,会被放入高压的二氧化碳环境里,其压强约为标准大气压的50倍。
    接着,对热糖浆进行充分的搅拌,此时二氧化碳气泡就会嵌入糖浆中。搅拌完毕,将糖浆进行冷却固化,恢复到常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气压和温度都逐渐降低, ② ,冷却的糖就碎裂成许多小块,但每个小块中还有许多未破裂的小气泡,气泡中还封存着一些二氧化碳气体,而且气压还比标准大气压高。
    当我们食用跳跳糖时,糖衣被唾液中的水分溶解,气泡结构的外壁被破坏,封存在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释放出来,气泡内部压力突然降低, ③ ,就会在口腔内产生“跳动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6分)
    22.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述跳跳糖 “跳起来”的原因,要求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字。(3分)
    四、作文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1年,皮耶尔·艾佛萨在人类心脏中发现心肌干细胞,轰动全球。由此他获奖无数,俨然成为心脏干细胞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直至 2018年,全球心脏领域的学者联合发表论文声明:根本不存在心脏干细胞,针对它的研究都是伪命题。
    这不禁使人要问,为什么此骗局能持续17年之久?说到底,一是因为艾弗萨自视为权威,对不同于他的研究结论一味打压; 二是因为部分研究者对权威盲目崇拜,致使问题一直被隐藏。
    上面的材料,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思考?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可知,《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不包含“全文紧扣‘寒冬’”“直接描写风雪”。
    2.答案:D
    解析:D.“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可知,曾国藩“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是因为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所以“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是原因,不是结果。
    3.答案:C
    解析:A.选项表明桐城派在全国成就斐然。B.选项表明桐城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C.选项表现的是桐城派的服务对象,没有表现出它的成就。D.表明桐城派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4.答案:①“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②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叙述客观,用语平实,鲜少流露作者情感。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考据以穷理”可知,“考据”就是对事实的考证。在《登泰山记》中,从“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等内容体现出对“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作了考证,体现出“考据”的特性。同时,在文章特点上,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登泰山记》中叙述客观,用语平实,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等,鲜少流露作者情感。
    5.答案:①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②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答“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亦可);③一生著述颇丰,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
    6. C
    7. D
    8. 内容上,通过具体描述段凯烧土豆的过程展现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结构上,与上文钟铭想要用皮管子解决用水问题以及下文段凯梦见苹果形成对比,体现作者对传统乡村文明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反思。
    9. 对段凯:段凯坚守传统的乡村文明,对此作者是肯定的;但他拘泥过去、抗拒现代文明,对此作者是否定的。
    对钟铭:钟铭向往和憧憬现代文明,对此作者是认同的;但他耽于空想,想要不劳而获,对此作者是不认可的。
    10. FIM
    11. A
    12. D
    13. (1)替国家社稷考虑,东方诸国将要发生大的变乱,这样以后大王可以趁机更多地割取(别国的)土地。
    (2)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彼此)牵连,不能互相离开,大王趁着这个间隙讨伐韩国。
    14. ①张仪先通过鲁国亡国的例子说明战胜的虚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的实力;进而指出齐国不与秦国联盟的后果。
    ②冯喜指出齐王攻打魏国是中了张仪的计,而且是在秦王面前抬举张仪。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错,此词题为“记梦”,只有下阕五句写梦境,上阕写梦前所思。故选D。
    16.答案:(1)对写(侧面落笔,悬想)。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表达得深沉哀婉,催人泪下。(2)以景结情。用明月夜、短松冈作结,以荒凉凄清之景,烘托出思念幽独之痛,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7 ①. 从余问古事 ②. 或凭几学书 ③. 羌管弄晴 ④. 菱歌泛夜 ⑤. 京口瓜洲一水间 ⑥. 钟山只隔数重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18. ①不绝于耳(宛转悠扬) ②日出而作 ③来之不易
    19. 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
    20. ①先以拟人手法写黄土地如何对待乡村人,再写乡村人如何对待土地,二者形成类比;
    ②使语意得以强化,更好地揭示出二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
    ③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回环往复的意趣。
    21. (6分)①加热成滚烫的热糖浆 ②二氧化碳气泡会胀破 ③进而引起糖块开裂、蹦起评分标准:每句 2 分,共 6 分。此答案为作者原文,考生作答以规范现代汉语表述,语意正确、符合语境,可得满分。
    22.(3 分)因为糖衣在口腔内融化,导致内部高压气泡破裂,气体快速释放,所以感觉跳了起来。
    评分标准:写出正确的因果关系的句子给 2 分,句子简洁流畅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试卷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