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46份)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0鲁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0鲁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图示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有,乙图所示季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规范练10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2022山东滨州第一次质量检测)华西雨屏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由岷山山脉、邛崃山脉、大相岭至黄茅埂所构成的狭长地带,因降水异常丰沛形成了中国内陆地区的“雨极”。该地受西风冷潮影响。2020年8月,华西雨屏带持续降雨,降水量极大,致使乐山城区被淹,乐山大佛出现“洗脚”景观。读华西雨屏带区域图和“大佛洗脚”景观图,完成1~2题。
1.推测形成华西雨屏带的西风冷潮来源于( )
A.蒙古—西伯利亚 B.东部沿海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2.形成“大佛洗脚”景观的主要原因有( )
①南海暖湿气流深入该地 ②地处副热带高压边缘
③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 ④蒸发旺盛,水汽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西伯利亚高压多出现在冬春季节,与材料中华西雨屏带出现的时间不符;8月,来源于东部沿海的是温暖湿润的东南风,不是西风;青藏高原位于四川西侧,夏季青藏高原气温低,青藏高原的冷气流下沉,顺地势下滑,形成西风冷潮;云贵高原位于华西雨屏带南侧,不是西侧。第2题,形成“大佛洗脚”景观的主要原因是东南季风(南海)和西南季风(孟加拉湾)带来的暖湿气流深入该地,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丰富的地形雨;8月,副热带高压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西雨屏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侧,暖湿的气流被迫加速沿副热带高压南缘进入该地,带来丰富降水。①②③正确。
(2022广东佛山检测)热带云雾林是指热带潮湿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是热带森林植被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哥斯达黎加的热带云雾林分布于该国中部山地,许多植物利用树叶吸收雾水以此获取水分。近年来,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的云雾层上升,使得依靠云雾汲取水分生存的树木变得岌岌可危。下图示意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的“云雾”来源于( )
A.东北信风携带的加勒比海水汽
B.西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C.西北季风带来的尼加拉瓜湖水汽
D.盛行西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4.热带云雾林成为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主要是因为( )
①人体舒适度差 ②植被破坏严重 ③分布范围较小 ④大气含氧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生存面临巨大威胁的原因可能是( )
A.乱砍滥伐 B.病虫危害
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
答案3.A 4.C 5.D
解析第3题,哥斯达黎加地处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东北信风从加勒比海带来的水汽,受山地阻挡,水汽冷却凝结形成云雾。A正确。第4题,热带云雾林分布区湿度极大,体感舒适度差,且分布零星、面积小,分布海拔较高,远离居民区,补给困难,导致专门研究热带云雾林的学者、团队和研究机构缺乏,使其成为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①③正确。热带云雾林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破坏不严重,②错误;植被覆盖好,大气含氧量高,④错误。故选C。第5题,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从海洋吹来的水汽更加温暖,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冷却凝结成雾,因而云雾层上升,部分靠叶面吸收水分生长的树木因体内缺水而岌岌可危,D正确。
6.(2022山东济南阶段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
材料二 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3)根据A、B两点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2)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3)降水差异: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
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故降水较多,雨季较长。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地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是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图示A地位于南半球非洲东部赤道附近,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第(3)题,图中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雨季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故降水较多,年降水量较多。
考点二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2022山东青岛高三期末)下图示意某地1—7月多年平均气温(单位:℃)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位于的国家最可能是( )
A.荷兰 B.新西兰
C.日本 D.意大利
2.该地的降水特点是( )
A.夏季降水强度大
B.冬季降水量较小
C.全年降水频率高
D.全年降水变率大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7月气温高,1月气温低,该地位于北半球。最冷月气温高于0℃,最热月相对凉爽(7月午后气温为20~21℃),全年温和,可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属于季风气候,虽海洋性稍强,但夏季气温应更高,且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最冷月气温低于0℃。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最热月气温应远高于20℃。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气候可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终年温和湿润,全年降水频率高但降水强度小,降水的变率小。
(2023届河南名校高三联考)尚奥保护区处于三种不同气候类型的交界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在此相互覆盖。在其北部地区,当地村民为了取水而凿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这个水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也成为动物摄影爱好者观测和拍摄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下图示意肯尼亚西南部地区。据此完成3~5题。
3.与甲、乙、丙三地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热带雨林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B.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雨林气候
C.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草原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草原气候
4.图示区域内动植物类型异常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起伏大
B.地处热带地区
C.水资源丰富
D.受人类干扰少
5.保护区内降水集中在3月底至6月中旬及10月底至12月初。摄影爱好者前往动物观测点拍摄的最佳月份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答案3.A 4.A 5.C
解析第3题,甲地地处东非高原,地势高,上升气流弱,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乙地地处低纬,为热带,加之地处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高原、山地抬升,降水丰富,所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丙地地处东非大裂谷谷底,气候干旱,地表蒸发旺盛,形成裂谷干旱气候。故选A。第4题,由材料“尚奥保护区处于三种不同气候类型的交界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在此相互覆盖”、图中纬度和比例尺可知,从西侧的东非高原、山岭到东侧的东非大裂谷谷底,在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千米范围内,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或垂直地带性显著),动植物资源丰富,故选A。第5题,由材料“在其北部地区,当地村民为了取水而凿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这个水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也成为动物摄影爱好者观测和拍摄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可知,每到旱季,这个水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所以拍摄的最佳月份应选在旱季。1—3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太过耀眼,不利于拍摄。故选C。
6.(2022山东沾化实验中学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地岛位于北冰洋,介于巴伦支海与喀拉海之间,主要由南、北两大岛组成,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达1000千米,多山地,最高点海拔约1590米。岛上未覆冰的地带是以沼泽为主的苔原植被。这里冬季平均气温为-22~-16℃,夏季平均气温为2~7℃,气候严寒,多雾和大风天气。下图示意新地岛位置和地形。
(1)分析新地岛气候严寒,多雾与大风天气的原因。
(2)阐释新地岛沼泽地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
(3)新地岛仅有1/4的面积有冰川覆盖,阐释其可能的原因。
答案(1)新地岛位于70°N以北,终年接受太阳辐射少,受到寒冷的极地东风影响,气候严寒;受海洋调节,空气湿度较大,纬度高,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新地岛受极地东风带控制,周围为辽阔的海洋,风力强劲。
(2)严寒的气候下冻土广布、深厚,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岛上虽然降水少,但因寒冷,蒸发微弱,大量地表水积存于浅洼地带形成沼泽地。
(3)终年在极地东风带影响下,风力强劲,难以形成降水,降水较少,冰川补给量小;岛屿狭窄,海洋调节作用较大,夏季气温在0 ℃以上,不利于冰川的储存。
解析第(1)题,有三个主要的答题方向,一个是气候严寒,二是多雾,三是大风天气多。气候严寒主要从影响气候的因素角度来考虑,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大气环流、地形等。多雾主要从雾的成因角度来考虑,雾的本质是水汽的凝结,需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水汽来源丰富,二是冷却条件丰富。大风天气多主要从大气环流或者温差角度分析。第(2)题,沼泽地的本质就是积水,积水的条件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考虑,沼泽地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收入主要来源于降水或者地表径流的汇水以及来自冻土的融化等,支出主要考虑地表径流流走、蒸发以及下渗等。该地区气候严寒不利于蒸发,冻土广布不利于下渗,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第(3)题,冰川的形成是因为常年气温低并且水汽来源非常丰富。该岛由于受干冷的极地东风带影响,风力大,降水少,积雪不易留存,冰川补给量小;虽然该地区纬度高,总体严寒,但是因为陆地面积太小,远远小于周围的海洋面积,因此海洋调节作用较大,夏季气温在0℃以上,不利于冰川的储存。
考点三 季风与季风气候
(2023届福建三明一中阶段检测)孟加拉湾位于赤道以北,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是印度洋北部的一个海湾。下图示意孟加拉湾3—11月多年平均经、纬向风的变化。经向风速大于0代表南风,小于0代表北风;纬向风速大于0代表西风,小于0代表东风。据此完成1~3题。
1.孟加拉湾经、纬向风的变化特征是( )
A.纬向风比经向风平均风速小
B.西风和南风持续的时间较长
C.纬向风比经向风风速变化小
D.东风转西风同时南风转北风
2.10月至次年3月孟加拉湾经、纬向风的形成原因是 ( )
A.亚洲高压减弱
B.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C.印度低压增强
D.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3.孟加拉湾风向变化给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耕地复种指数较高
C.中南半岛台风灾害频发
D.印度半岛西岸多雨
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经向风还是纬向风,其风速数值大部分时候都大于0,故表明西风和南风的持续时间较长,B正确。纬向风的风速及其变化频率显然大于经向风,A、C错误。在风速为0处作一条水平线,会发现其与经向风和纬向风曲线的交点并不重合,故东风转西风和南风转北风的时间存在差异,D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0月到次年3月孟加拉湾为东北风,属于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其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D正确。10月到次年3月亚洲较为寒冷,亚洲高压增强,印度低压减弱,A、C错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南亚夏季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不是冬季东北季风的主要成因,B错误。第3题,夏季西南季风来自海洋,带来丰富的降水。而冬季东北季风来自大陆,较为干燥,因此造成降水量的巨大差异,进而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A正确。耕地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条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且孟加拉湾风向的变化容易带来水旱灾害,降低复种指数,B错误。中南半岛的台风多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风,和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关系较小,C错误。印度半岛的西岸较为干旱,D错误。
(2022江西七校联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西太平洋副高,是一个在西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其位置和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台风影响深刻。近年来,登陆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频次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大。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季节性变化是( )
A.冬季最北,夏季最南
B.冬季最南,夏季最北
C.春季最北,秋季最南
D.春季最南,秋季最北
5.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 )
A.乌云遮日
B.冷若冰霜
C.风雨交加
D.晴空万里
6.近年来,登陆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频次增多、强度增大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 )
A.势力偏弱,位置偏东
B.势力偏弱,位置偏南
C.势力偏强,位置偏西
D.势力偏强,位置偏北
答案4.B 5.D 6.A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季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季到夏季向北移动,强度增大;从夏季到冬季则向南移动,强度减弱。第5题,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气流,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控制时间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干旱。第6题,影响我国的台风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南侧,并沿着副热带高气压外围西部边缘移动。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较弱,西伸北进较弱,其位置偏东,生成于副热带高气压南侧的台风就沿着偏东的副热带高气压南缘、西缘移动北上在我国东北地区登陆。
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气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信风辐合带是指东南信风直接和越过赤道的东北信风相遇组成的辐合带。读世界某辐合带季节分布位置差异图,完成7~8题。
7.图示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有( )
①东热带太平洋 ②北美地区 ③东南亚 ④热带印度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乙图所示季节( )
A.巴西高原草木枯萎、一派凋零
B.天山冰雪带下限海拔降低
C.海河径流量变大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增强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甲图辐合带位于10°N附近,在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与北半球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辐合带,由季风分布可知,该辐合带位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乙图辐合带位于10°S附近,在北半球冬季,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北季风,与南半球东南信风相遇形成的辐合带,由该辐合带成因可知,其典型分布地区为澳大利亚西北部,即热带印度洋地区。第8题,乙图所示风带和气压带向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草木茂盛,A错;冬季天山气温低,冰雪带下限海拔降低,B对;冬季海河流域降水少,径流量变小,C错;冬季黄土高原降水少,水土流失减弱,D错。
9.(2022内蒙古赤峰高三月考)下图为南亚地区地形分布图,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简述图中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并解释图1中印度半岛中部草原区的形成原因。
(2)与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相比,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比较气候图,指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的主要表现。
(3)分析印度水稻主产区在6—8月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经常出现异常天气的原因。
答案(1)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夏季,南亚大陆增温形成低气压,吸引气流辐合;又因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二者共同影响,形成西南季风。
草原区的形成原因:草原区的东西两侧有南北向山地,阻挡海洋气流;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蒸发强,水分条件只能满足草类生长。
(2)有突出的热季(3—5月);雨季短,旱季长(雨季比中南半岛迟一个月)或降水集中程度高;降雨变率大(雨量变化幅度大)。
(3)印度水稻种植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一般6—9月为雨季,给农作物生长带来有利的水分条件;但西南季风通常不稳定,风力过强的年份,水稻种植区降水量过多,会出现涝灾,季风势力偏弱的年份,降水量过少,会出现旱灾,从而影响水稻生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9鲁教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地区,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此次滑坡的方向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5鲁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白河河湾中,草本植被最可能位于,珊瑚礁坡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该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2鲁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辽东湾海湾封冻会导致,图示海域水温分布的总体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