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989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989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989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写作专题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与月的“默契”妙在恰到好处:日值阳,月值阴,你来我归,我现你隐,互相关照,相得益彰。云和风的“默契”表现出一种潇洒变幻:风起云更涌,风止云则静,云淡风亦轻,云浓风并生。山与水的“默契”是静与动的统一:水是山之脉,山是水之源,山体现了壮美与威严,水流淌出细腻和缠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绪或思考?请以“默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说放风筝的寓意为“放晦气”,黛玉的风筝飞得很高,一线用尽,她舍不得放掉。紫鹃用剪刀铰断线,说放了你的病就好了。风筝飘摇而去,别人都说有趣。宝玉叹口气,为它感到可惜,说不知它落到哪里,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处,“我替他寂寞”。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道德底线低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师长告诚我们:为人处世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做人的根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围绕“高线与底线”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志愿者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体现,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志愿者组织中的一员。参加志愿者活动有诸多好处,有的说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有的说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白岩松说:“在我看来,志愿行为首先是在帮助自己、提升自己,是为了满足志愿者自己的需求。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唱足就行,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提升。在大多数都吃饱穿暖,不再为生存问题担忧的时候,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成了许多人的内心的需求。”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鼓励大家“践行志愿精神”,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一个结论:群体就是一个聪明人带着一群傻瓜,群体是没有思考力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一个个你可能没有察觉的群体中。
比如,校园里霸凌别人的常常是一个头头后面跟着一群人,领头的让干啥就干啥。这一群人就是群体。比如,“双十一”,大家在优惠活动下开始疯狂地抢购产品,即使不是那么需要那样东西,也忍不住跟风,这一群人就是消费群体。比如,虽然没看过某部电视剧,但大家都骂这部电视剧很烂时,你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也开始附和,你就在这个群体中。
于你个人而言,你是否在某个群体中?你是否意识到这种群体的非理性?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专题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与月的“默契”妙在恰到好处:日值阳,月值阴,你来我归,我现你隐,互相关照,相得益彰。云和风的“默契”表现出一种潇洒变幻:风起云更涌,风止云则静,云淡风亦轻,云浓风并生。山与水的“默契”是静与动的统一:水是山之脉,山是水之源,山体现了壮美与威严,水流淌出细腻和缠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绪或思考?请以“默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
材料通过讨论日与月、云和风、山与水之间的“默契”,描绘了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默契”的意思是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例如,日和月交替变化,阐述了阳与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然界中恰到好处的律动;阳光代表活力和温暖,月亮代表柔和安宁,它们交替出现,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行为,形成了时间的节奏和生命的节律;风起云涌,风停云静,表现出风和云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变化和流动。
材料通过对自然界中不同元素之间的“默契”现象的描述,传递了自然界的神奇和谐之美。这种“默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亿万年演化的结果,体现了自然规律的智慧。“默契”这种奇妙的生物之间关系,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在人际关系中,培养默契意味着理解和尊重他人,以包容取代偏见,以合作取代对抗。在工作中,默契是团队合作的重要基础,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协调,共同追求目标。在社会中,默契是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理解和融合的桥梁,是和谐共处的前提。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引用材料描绘出的日与月、云和风、山与水之间的“默契”,引出默契是一种宝贵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人际关系、工作和社会中,以促进和谐、合作和融洽。然后,解释“默契”的概念和重要性。随后,应该如何将“默契”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欣赏他人的优点,尊重差异,主动倾听和理解,我们能够建立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默契的关键在于心照不宣的互相配合,不发一语,只需一个眼神便心领神会,理解是基础,配合是关键。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专长,相互配合,形成默契的团队。在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交流,消除偏见,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最后,在自然界中,日与月、云和风、山与水的“默契”关系,启示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智慧。通过理解“默契”的概念和重要性,我们能够在人际关系、工作和社会中更好地应用它,促进和谐、合作和融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立意:
1.学会“默契”,成就人生。
2.世界需要“默契”。
3.让“默契”助力你的人生。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说放风筝的寓意为“放晦气”,黛玉的风筝飞得很高,一线用尽,她舍不得放掉。紫鹃用剪刀铰断线,说放了你的病就好了。风筝飘摇而去,别人都说有趣。宝玉叹口气,为它感到可惜,说不知它落到哪里,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处,“我替他寂寞”。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红楼梦》中放风筝的内容。黛玉的风筝被放飞后,别人都说有趣,只有宝玉为它感到可惜,一句“我替他寂寞”写出了宝玉的慈悲心肠,饱含着辽阔的真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材料由此启示我们,生而为人,应有一颗同理心,能与他人、外物共情,理解他人的难处,滋养温润人格。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同理心的内涵,真情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世界充满真情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真情的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张桂梅与支月英在深入贫困地区后,体会到了孩子们想要读书的深切渴望,同理心与心中的大爱促使她们在扎根乡村的教育之路上执着前行,改变了一批批大山中的孩子们的命运的事例,论证真情是改变命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备良药。也可以引用俄国作家契诃夫“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的名言,论证新时代的青年也应如宝玉一样,有一颗善良、慈悲之心。也可以立足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推己及人,共建美好社会。
2.放下冷漠,让人间多些温暖。
3.修慈悲之心,解世间之愁。
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道德底线低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师长告诚我们:为人处世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做人的根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围绕“高线与底线”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题目分析】
本题改编自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倾听理性的声音”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训练题目。“高线”是自我追求的理想境界,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人品操行来接近它;“底线”是做人不应该去轻易触碰的警戒线。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做人的“高线”和“底线”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如“真”“善”“美”为做人的高线,而“假”“丑”“恶”则为做人的底线。追求“高线”可能会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收获的会是精神的充实和人格境界的提升。突破“底线”,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败坏的却是自我的修行、内心的道德和社会的风气。
写作本文需要围绕“高线”与“底线”这两个词的内涵进行思辨,或以“高线”为目标,以“底线”为基准;或思考守住“底线”、追求“高线”的同时,如何与他者、社会智慧相处。写作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表达个人的看法。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意思是,对于所听到的传言一定要分析判断,不能盲目跟从,因为传言往往会经过多次传说后白的变成黑的,黑的变成白的,与其不加辨析地听信传言,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见。这样就不会颠倒黑白,不明事理了。材料主要告诉我们,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应该做到“闻而有审”,能够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材料的立意非常明显,就是说,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要认真辨识,分清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被虚假的信息所蒙蔽。古人早就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齐桓公从鲍叔那听说了管仲,楚庄五从沈尹筮那听了说孙叔敖,最终因为“审”而使人才脱颖而出,齐国和楚国才能够称霸诸侯。而当下社会由于网络发达,信息量远超过去,因而对于海量信息进行辨识的能力就要有所提升,这就是媒介素养。比如,前一段有人在网上说,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有吃过肉,但事实是那里的孩子全都吃上了营养餐;再比如有人说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等,这明显违背科学。这些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扭曲变形,这样的谣言影响非常恶劣,甚至能够颠倒黑白。因此,“闻而有审”就更加必要。
传播正确的信息很重要,同时,辨别信息的真伪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不能辨别真伪,不能随意去传播,更不能自己胡乱添加自己的理解去传播,影响信息的真实。我们要做到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要辨识信息,加以辨别,不被别有用心者牵着鼻子走。
写作时,我们可以采用层进式:首段引出观点,要学会“闻而有审”,让事实永远跑在谣言的前面。主体可以先分析传播谣言的现象及危害,然后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传播谣言,最后指出如何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那就是要练就慧眼,“闻而有审”。最后,重申观点,提醒青少年要学习如何“审”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立意:
1.要练就一双“火眼”识别信息。
2.闻而有审,善莫大焉。
3.要做谣言的中止者。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志愿者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体现,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志愿者组织中的一员。参加志愿者活动有诸多好处,有的说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有的说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白岩松说:“在我看来,志愿行为首先是在帮助自己、提升自己,是为了满足志愿者自己的需求。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唱足就行,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提升。在大多数都吃饱穿暖,不再为生存问题担忧的时候,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成了许多人的内心的需求。”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鼓励大家“践行志愿精神”,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力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力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志愿者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却蕴含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他们用自己微小的善意感动着我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助力着国家的发展。而作为新时代圆梦人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力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力做志愿者,提升自我价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将血一滴滴滴在别人身上,虽自觉渐渐消瘦,也以为快活。”虽然志愿者不需向鲁迅先生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我们仍需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就像郭明义一样,他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只为多资助一个贫困学子。他捐的每一个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就越发不凡;越简单,越显得不简单。正是他简单又坚定的志愿精神帮助了许多被贫困困扰的学生,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人生的长短用时间计算,人生的价值用贡献衡量。我们应该弘扬志愿精神,提升自我价值。
力做志愿者,推动社会进步。
“来的时候我们许下诺言,走的时候不要留下遗憾。”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志愿协会毅然走进大山,向孩子们讲述大山以外的世界。他们的行动向社会各界展示了青春的另一种演绎方式,激励了更多青年人了解志愿服务,践行志愿精神,争当志愿者。还有许多志愿服务“润物细无声”:打造阡陌学堂在线支教平台,邀请各行各业精英在线支教;创办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宝贝们回家;在城市与农村参与社会治理,共创文明新风……志愿者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照亮了他人和世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行。
力做志愿者,助力国家前行。
正如材料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简单的话却也是中国梦内涵的一部分,而在国家身后,也有许多以玫瑰赠予祖国之人。就像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程开甲扎根戈壁大漠,无私奉献;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还有黄大年也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为我国科研做出贡献……他们不也是为国为党,为社会,为人民的志愿者吗?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圆梦人。让我们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力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志愿服务”的概念,重点在“不求回报”“自愿”;第二部分分析“志愿者精神”,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第三部分指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好处,有三种观点,一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二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这两种观点都着眼于志愿者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的好处,三是白岩松的观点,结合“帮助自己、提升自己”“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内心需求”可知,这一观点重在阐释参与志愿者活动给自身带来的好处。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志愿服务”,考生可以思考“志愿服务”的意义价值,如服务社会,锻炼能力,提升自我,表明投身志愿服务的态度,指出青年应投身社会,担当责任。
写作任务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材料“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文体是演讲稿,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以及行文之中和同学之间的互动;“鼓励大家‘践行志愿精神’”是写作的目的。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开篇,引出“志愿服务”这一话题,并表明观点,如“践行志愿精神,彰显青春风采”;然后围绕“提升自我价值”“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助力国家前行”等方面进行论证,并列举相关事例;最后发出呼吁,如“让我们用自己一份力量,书写新时代的志愿精神”。
立意:
1.帮助他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2.参与志愿工作,为社会出一份力。
3.志愿活动是个体层面需求的提升。
4.帮助别人,成就自我。
5.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幸福自身。
6.践行志愿精神,彰显青春风采。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一个结论:群体就是一个聪明人带着一群傻瓜,群体是没有思考力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一个个你可能没有察觉的群体中。
比如,校园里霸凌别人的常常是一个头头后面跟着一群人,领头的让干啥就干啥。这一群人就是群体。比如,“双十一”,大家在优惠活动下开始疯狂地抢购产品,即使不是那么需要那样东西,也忍不住跟风,这一群人就是消费群体。比如,虽然没看过某部电视剧,但大家都骂这部电视剧很烂时,你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也开始附和,你就在这个群体中。
于你个人而言,你是否在某个群体中?你是否意识到这种群体的非理性?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用的是《乌合之众》中的话,旗帜鲜明表达了对“群体”的否定和批评。群体,往往否定理性,身处群体之中的个体,容易被群体的力量裹挟,失去思考能力。
第二个层次,把考生的实现拉向自身,拉向现实生活,引导考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群体”的负面作用:让人从众,让人失去自我独立性,让人变得非理性。
在题干中,则启发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也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地陷入群体之中,是否能意识到群体的非理性对个体的裹挟。
写作时,考生可以先从自身体验出发,通过反思、自省,结合对生活的观察,来分析“群体”对个体有着怎样的负面影响;然后,探讨其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发生机制是什么;接下来谈如何让自己避免被群体裹挟:要提高自己的眼界,要提升辨别能力,要保持理性和判断力,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要保持独立思想。
立意:
1.莫被群体裹挟,保持思想独立。
2.远离乌合之众,拥有清醒理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61b2df77236a6bceea0f9877448dc9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