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教学设计
展开《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师说》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第10课。
二、教材分析
《师说》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第10课。单元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学习本单元要通过梳理、探究、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适合的角度阐释自己的看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三年初中及高中必修1、必修2的学习,已经积累和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和句法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素质。但是,我们也留意到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掌握不够准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诵读障碍,读破句读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总体较为薄弱,这些都需要适时点拨。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探究归纳,继续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现象,读清句读。
四、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文言句式等。
2、梳理本文行文思路,背诵课文,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升学生说理的能力。
3、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法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熟读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3)把握“师”与“道”的内涵。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讲授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预习要求:
1.提前阅读课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师说》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做好课前预习。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内容做到提前感知,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的标志,多是阐述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看法,如同“论”。以前学习过类似文章,如《爱莲说》《马说》等,“师说”其实就是“说师”,谈谈关于“从师”的道理。
设计意图:对于文本学习,应使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1、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标好段落。
(2)了解本文大意。
2、我们说师说就是“说师”,那么韩愈在文中说了师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勾画出相关句子。(找同学回答)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5)圣人无常师。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总结:“说师”,说什么人可以为老师;说为什么要从师学习;说从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为什么要写《师说》。
(五)理清文本逻辑
1、可以说,这些既是本文“说师”的内容,也是作者提出的论点。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必”有“一定、必须”的意思,突出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合各个自然段看看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中心论点的。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即“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层层展开。第一自然段提出何谓师(传道授业解惑)第二自然段提出为何要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第三自然段提出如何从师(圣人无常师,向所有闻道者、术业有专攻者学习)
第四自然段交代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李蟠,好古文,通习六艺经传,并不受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影响。韩愈赞许他,写《师说》相赠。 本文在议论的结构上显出层层递进,纵向深入的特点。一篇雄辩的说理文不仅需要结构清晰,议论层层深入,还需要论点的深刻。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逐步研读每个段落分析这几个分论点是如何做到深刻的。
(六)分段分层研读
1、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教师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①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②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课堂小结:我们今天这节课先上到这里,大家课后把这节课的知识点再消化一下,尝试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讽刺语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
吾师道也 (道理)
师道之不复 (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5、古今异义词辨析。
古:一般的人
众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学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九、课堂总结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先贤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继续下去,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最后,让我们再次来朗读一下这篇文章,再次感受古圣先哲的师道之说。
十、作业设计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请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说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不少于300字。
十一、板书设计
破 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 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 对 (三层对比)
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自学指导一,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背诵记忆,当堂训练,巩固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难点巩固,总结正反对比论证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根据下列步骤阅读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