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25湘教版
展开考点规范练25
(2022云南昆明一中模拟)2022年3月16日22:36(北京时间),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日本政府于3月22日发出紧急呼吁,希望人们能够节约能源,避免停电。日本居民及企业纷纷响应,选用关灯、调低暖气温度等方式节能。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多火山、地震,与其相关性强的地域文化现象是( )
A.和服着装
B.喜食寿司
C.睡榻榻米
D.相扑活动
2.地震后日本政府发出供电吃紧警报,其中震后用电紧张的原因不包括( )
A.输电设备遭到破坏
B.能源结构以核电为主
C.寒潮影响,气温下降
D.部分发电机械故障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日本的和服着装和相扑活动是深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喜食寿司的原因是在日本气候类型影响下,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以及在岛国的位置、海岸线和洋流的影响下渔业发达;睡榻榻米、采用木质门窗等建筑材料与其处于火山地震带有关,建筑材料质地轻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逃离时间和人员伤亡,C正确。第2题,日本震后用电紧张主要是因为发电厂出现故障,具体表现在部分发电机械故障、输电设备遭到破坏;且3月中旬为初春时节,易受寒潮影响,气温下降,导致用电需求增加;核电站一般抗灾能力强,相对稳定安全,且日本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其中天然气占比较高,B符合题意。
黄河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和深切峡谷交替出现。河谷和峡谷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异常发育。黄河上游积石峡中段狐跳峡黄河南岸马儿坡滑坡和戈龙布发生滑坡,形成了巨大的滑坡体,堵塞黄河形成了堰塞湖,但它并没有发生突然地垮坝溃决进而形成异常大洪水,而是持续存在了2600多年,直到堰塞湖逐渐消亡,黄河逐渐贯通。据此完成3~4题。
3.堰塞湖没有垮坝溃决形成异常大洪水,而是持续存在2 600多年的原因是( )
A.河流上游来水量小,未形成洪水
B.滑坡体体积大,不易被冲垮
C.堰塞湖堆积体形成后结构稳定
D.滑坡体受到溢流缓慢的切割
4.关于堰塞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堰塞湖形成后体积的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B.蒸发和渗漏是堰塞湖消失的主要原因
C.湖水底部的沉积物最上层主要是粒径大的石块
D.堰塞湖逐渐消亡的过程中湖泊的盐度逐渐变低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滑坡体体积巨大,不易垮坝溃决;堰塞湖形成后,湖水水位不断上升,最终湖水外流,在外流湖水的长期侵蚀下,历时2600多年,堰塞体被侵蚀掉;堰塞湖逐渐消亡,黄河逐渐贯通,D正确。河流上游来水量虽小,但历时2600多年,湖水量不会太小,有垮坝溃决风险,A错误。滑坡体体积大,虽不易被冲垮,但湖水若不流出,仍有滑坡体被冲垮的风险,B错误。该地地质灾害异常发育,堰塞湖堆积体形成后结构不稳定,C错误。第4题,青藏高原东北缘冰川广布,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加,堰塞湖体积变大,堰塞湖形成后体积的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A正确。滑坡体受到溢流缓慢的切割是堰塞湖消失的主要原因,B错误。沉积物沉积是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湖水底部的沉积物最上层主要是粒径小的石块,C错误。堰塞湖逐渐消亡的过程中湖泊水量减少,淡水减少,湖水盐度可能会逐渐变高,D错误。
(2022山东威海二模)2020年7月6日,四川西昌官坝河发生泥石流。该地区在泥石流发生之前的7天内均为阴雨天,降雨总量为422.2毫米。泥石流的发生往往取决于短历时雨强(通常大于30毫米/时)和前期土体含水状况等因素。下图示意西昌官坝河泥石流发生前后累计降雨量与降雨强度统计。据此完成5~6题。
5.官坝河泥石流发生时( )
A.降雨强度达到最大
B.累计降雨量已达到最大
C.沟谷坡降达到最大
D.土体含水量达到过饱和
6.此次泥石流短历时雨强相对较小,是因为该地区前期( )
A.降水强度小
B.降水量多
C.降水不稳定
D.蒸发量大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泥石流发生时,降雨强度和累计降雨量都没有达到最大值,A、B错误;沟谷坡降由地势落差决定,是固定不变的,C错误;泥石流往往取决于短历时雨强和前期土体含水状况等因素,前期连续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偏高,因此泥石流发生时,土体含水量已达过饱和状态,D正确。第6题,前期降水强度小,不容易诱发后期的泥石流,A错误;前期连续7天均为阴雨天,降雨总量达422.2毫米,可知前期降水量大,导致土壤含水量上升,在后期降雨强度小的情况下,土壤的含水量能够较快地达到过饱和,从而诱发泥石流,B正确;降水的不稳定与泥石流短历时雨强较小关系不大,C错误;前期蒸发量大,土壤的含水量会降低,在后期短历时雨强较小的情况下,不容易诱发泥石流,D错误。
(2022山东青岛一模)泥石流的分布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及降水的控制作用明显。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泥石流发生次数随暴雨发生日数呈“双峰”现象。据此完成7~9题。
7.暴雨的年内分布往往呈“双峰”现象,“前峰”与“后峰”的主要降雨类型分别是( )
A.锋面雨、对流雨
B.锋面雨、气旋雨
C.地形雨、气旋雨
D.对流雨、地形雨
8.与“前峰”相比,“后峰”的降水特点及影响最可能是( )
A.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泥石流次数多
B.降雨强度小,历时短,泥石流次数少
C.降雨强度大,历时长,泥石流次数多
D.降雨强度小,历时长,泥石流次数少
9.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广东省
D.浙江省
答案 7.B 8.A 9.D
解析 第7题,该地“前峰”降雨发生在6月份,是我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时期,主要降雨类型为锋面雨;“后峰”降雨发生在8月份,是我国台风活动频繁时期,多气旋雨;在我国北方夏季午后,可能会出现对流雨,但发生频率较低;地形雨与山地迎风坡有关,与季节变化关系不大。B正确。第8题,与“前锋”相比,“后锋”出现泥石流次数多,排除B、D;“后峰”多气旋雨,暴雨日数少,但形成泥石流次数多,降水特点最可能是降雨强度大,历时短,A正确,C错误。第9题,该省6月份出现“前锋”,即锋面雨带推移到该省,最可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C错误;8月份出现“后锋”,受台风活动影响,多气旋雨,因此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小,A错误;该省泥石流多发,因此山地分布较广,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浙江省位于东南丘陵,多山地,泥石流多发,B错误,D正确。
(2022河南信阳调研)四川西部某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心为监测某学校附近的一处山体滑坡,分别在学校内(基准点)和滑坡体顶部(监测点)安装了监测设备。下图示意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以学校为基准点监测到的滑坡体位移数据。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滑坡体的移动方向是( )
A.西偏南
B.南偏西
C.东偏北
D.北偏东
11.推测该地滑坡位移速度变化的主要诱因( )
A.地震强度
B.重力条件
C.大气降水
D.气温变化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该滑坡体主要在偏北和偏东的反方向上位移累计,并且偏东方向的反方向位移累计更多,即主要位移方向应该是西偏南,B错误,A正确;图中并没有出现偏东和偏北方向的位移累计,C、D错误。第11题,该滑坡位移速度变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与短时间内的地震和重力崩塌无关,A、B错误;气温的变化只有在更长时间的物理风化中引起岩石断裂,再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从持续时间以及位移速度变化上看,与气温变化无关,D错误。该地滑坡位移速度变化的主要诱因应该与该时间段内的大气降水强度有关,C正确。
(2023届山东菏泽高三期中)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境内黄土地貌及深切河谷地貌发育,为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的频繁发生给兰州市居民带来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下图示意兰州黄河河谷某次滑坡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13题。
12.黄河兰州段河谷滑坡的形成过程中( )
A.岩性决定了节理裂隙的发育
B.植被生长导致节理裂隙贯通
C.坡体的稳定性与降水量有关
D.陡坡较快水流提供崩滑动力
13.为了减轻滑坡带来的损失,可以( )
A.修建护坡工程固坡
B.在滑坡堆积物上耕作
C.储备救灾应急物资
D.在河流中修建拦水坝
答案 12.C 13.A
解析 第12题,图中显示节理裂隙发育于各种岩性地层,A错误;植被并未生长于节理裂隙面处,B错误;夏季降水集中,冲刷能力强,易形成滑坡,C正确;滑坡是沿着贯通的节理裂隙面滑动,陡坡因重力作用容易形成滑坡,而非因提供较快水流引起滑坡,D错误。第13题,固定滑坡体可以稳固坡地,A正确;在滑坡堆积物上耕作,可能会加大滑坡体受力,诱发或加剧滑坡体滑动,B错误;储备救灾应急物资不能改变损失,只是便于灾后救援,C错误;在河流中修建拦水坝会造成水位抬升,容易诱发滑坡体滑动,D错误。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53湘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53湘教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黄土高原的切沟一般发育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50湘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50湘教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卫生填埋垃圾要注意防止,推测C、D、E网格化点位靠近,北京冬季某日PM2,该时段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40湘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40湘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测该乡所在地区可能,长株潭都市圈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城口县村落主要分布在,据图可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