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8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随从作战D.交纳贡赋2.下列哪一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为有用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有学者说,汉赋多以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题材为主,这些题材无不与君主的举止进退有关,体现着“君德”“君威”。这表明汉赋A.体现了仁政理念B.宣扬了礼治思想C.继承了楚辞艺术D.蕴含了批判精神4.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的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健全地方行政机构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5.夏启决定讨伐有扈氏之前,召集了“六卿”会议;商王盘庚决定迁都时,曾分别召集大臣会议和民众会议,对他们“敷心腹肾肠”,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些反映了夏商时期( )A.出现民主决策方式 B.王权受到一定制约C.“家天下”格局形成 D.地方诸侯实力强大6.“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接受了“天人感应”思想7.《荀子·天论》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据此可知,荀子强调的是A.天对人的主宰B.节约自然资源C.发展的持续性D.自然服务于人8.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A.冲击了传统的政治秩序 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C.强化了周王室统治权力 D.加剧了列国兼并战争9.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都来源于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因而“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据此可知,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旨在( )A.完善天人感应理论 B.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10.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若按顺序,他们的描述依次符合的思想是①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②乙生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③丙生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④丁生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A.道-法-儒-墨 B.道-儒-墨-法 C.儒-道-墨-法 D.儒-墨-道-法11.“以诗为谏”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劝谏传统。西周时期的“献诗”“采诗”制度将“以诗为谏”纳入到国家政治监督机制中,成为下臣进谏的正当方式;春秋以后,“赋诗”“引诗”风尚的盛行使得“以诗为谏”的权威性得到了更为普遍的认可。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进谏机制走向了成熟化B.“诗”的政治功能加强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D.权力监督机制得到完善12.春秋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春秋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实行 B.社会结构的变动C.宗法制的发展 D.井田制的发展13.西汉初期“大司农领天下钱谷,以供国家之常用;少府管山泽之税及关市之资以供天子”,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互不统属,互不挪用。西汉末期,皇室却经常“损公钱以益私库”。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王朝末期皇室骄奢浪费开支过大 B.“家国一体”的君主专制制度C.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无明显界限 D.中央财政管理制度存在弊端14.“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秦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15.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句子,其中的“祭”解释为“祭祀”,这一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郡县制16.如图所示是距今约5000~5500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辽宁省西部)出土的彩陶盖罐。对其解读恰当的是
A.红山文化时期手工业已从农业分离B.红山先民以制陶业为主要产业C.该彩陶盖罐主要用于国家祭祀活动D.红山先民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17.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18.汉初,为避免地方叛乱,刘邦废黜所有异姓王,改封同姓诸王;汉景帝时,源自宗室的吴、楚等国公然兴兵对抗中央,国家为平乱不得已向商人借款。有鉴于此,汉武帝( )A.崇尚黄老思想,“与民休息”B.削减王国封地,统一铸币权C.颁布推恩令,实施盐铁官营D.取消郡县制,创立刺史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要求写出选择的篇目举例,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宥”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摘编自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
参考答案:1.C2.D3.B4.C5.B6.B7.C8.A9.C10.B11.B12.B13.B14.B15.B16.D17.C18.C19.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载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20.简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偏执的价值追求,使人性的好恶被利益诱引,逐渐呈现出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