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共8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翻开中 华文明史册,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是中华民族乃 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七年 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包含:乐府诗《观沧海》、 唐代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五 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元代散曲《天净沙 ·秋 思》。 这些经典名篇文质俱佳,为学生搭建了同 古今名家对话的桥梁 ,拉近了学生与经典的距 离 。沉浸于这些经典诗词中,学生能够受到潜移 默化的熏陶感染 ,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 化,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纵观这四首诗歌,有沧海江河、绿水青山,也 有别友诉情、羁旅乡愁,是情与景共通互融的有 力体现 。其具有极高的语文学习价值,可以加强 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亦可使学生 充分领略自然之美,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对身边 自然之景的感受力,进而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品 格和生活情趣,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很多古代诗词有一 定的涉猎,但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多以朗读背诵 为主,这使其只能初步认知诗歌,未能全然知其 意 。而第一单元前三课的学习使学生已经掌握 了基本的朗读技巧,能够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 感情。【教学目标】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悟诗歌 的语言之美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发挥联想 和想象,真切欣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以便 进入诗歌情境。2. 整体感知诗歌,学会寻找诗歌意象,并能 简要分析意象的含义,领略诗歌情感内涵,感受 诗人的艺术境界。3.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能够简单 赏析诗歌。4. 体会诗歌意蕴,拓展诗歌美的内涵,培养 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诗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 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对诗歌“言、 象、意 ”的赏析,感受诗歌的景物之美,激发学生 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培养其审美情趣 和审美能力。【教学难点】如何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言、象、意”, 进而更好地学习诗歌,这对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 的挑战性 。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打破常 规的诗歌教学模式,同时在语言表述上尽可能通 俗易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内涵及其意蕴。【教学方法】1. 朗读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悟诗歌的审 美内蕴。2. 联想 、想象法: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 想象,通过意象解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 讨论、点拨法: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学会赏 析诗歌。【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诗歌,品读诗歌,寻言以 观象。第二课时:深入赏析诗歌,品悟诗歌,观象以 达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 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内容:朱自清先生描绘了春 天的俏皮可爱 ,老舍先生描绘了济南独特的冬 天 ,刘湛秋先生对大自然的一种气候现象 —— 雨——作了四季的解读,而且这三篇都是散文, 是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佳作 。而今天要学习的 这四首古诗也与之相似 。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 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诗歌,唤醒其对诗歌的记 忆,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朗读指导与训练王一川在《美学与美育》中说:“节奏同构于 人的内在情感”。在诗歌教学中,节奏尤为重要 。 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诗 歌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其感受诗歌语言的魅 力,提高语感能力 。这四首古诗词分别为乐府四 言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元代散曲,因此在朗 读时要尤其注意把握节奏 。 四言诗的节拍一般 是“二二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七言诗一 般是“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 ”,如“杨花/落尽/子规/ 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五言诗一般为“二二一 ” 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 ”“海日/生/残夜”; 《天净沙》的曲牌的格式应是两字一顿,并且一贯 到底,但最后一句或许考虑到诗歌的情感问题,节奏与前面有所差异,具体为“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把握语言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是感知 诗词的重要途径 。学生要通过对某一篇诗歌节 奏的理解,学会划分这一类诗歌的节奏,进而为 理解意象奠定基础。三、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联系诗人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 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蕴。屏显: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 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歌以慷慨悲壮 见称。《观沧海》创作于征战途中,而此时正是曹 操事业的最高峰,登上碣石山,他触景生情,以大 海为形象,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豁达胸襟融进到 诗歌里,使诗歌雄浑苍劲。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史称 “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 丰富,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漫游在扬州的 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深感不平和悲伤,便 作此诗,从远道寄给王昌龄,以表同情和关切。王湾,生卒年不详,但通过诵读不难发现,此 诗的重要主题是“ 乡愁”,王湾自先天元年(712) 中了进士后,往来于吴楚间,久不得归,产生故园 之思,故有此作。马致远(约 1250— 1321),字千里,号东篱,元 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 代四大戏曲作家,被誉之为“秋思之祖”。少年时 曾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 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 泊无定的羁旅生活 。这首小令表现出的正是一 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情。 四、品读诗歌,寻言以观象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 分别寻找四首诗歌中的意象。《观沧海》:海水、洪波、山岛、树木、百草、日 月、星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子规、 明月、轻风。《次北固山下》:客路 、青山 、行舟 、绿水 、白 帆、红日、和风、归雁。《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3. 有效整合诗歌意象。“ 意象创造是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复杂的审美 意识活动 。几个单向意象相对各自独立,都有各 自的内意,而又组合成一个整体意象,寄托一个 整体内意。”[1]《观沧海》中,诗人登山观海,看到波 涛汹涌,树茂草丰,星汉灿烂,这些意象组合起来 则构成了一幅盛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中,李白离京漫游,至扬州恰闻好友被贬,在 这杨花落尽、杜鹃声声之时,他将关切之情寄予 明月,随风至君;《次北固山下》中,青山、绿水、潮 平、风正、江春,诗人在描写景物、节令时,始终蕴 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借由自然之景叙 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中,寥寥数语,意象组 合,尽显秋风煞人之感,与“断肠人 ”的孤苦情怀 达到了物我同构的境界。纵观四首诗词,诗人在选取意象之时,多是 择取能在此时表达自己心中情感的意象,将其有 效整合,并以此作为情感触发点,采用最凝练的 语言,勾勒出最完美的画面,完整地呈现于读者 面前。五、布置作业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诗歌,对照本课所学的 诗歌朗诵法进行朗诵,寻找同一体裁的诗歌在朗 诵方法上的共性,并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加深诗 歌的理解。意象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 个相对陌生的概念 ,但作为诗歌鉴赏的重要范 畴,从长远意义上讲,让学生深入了解是必须且 必要的。 第二课时一、导入教学首先在 PPT 上展示四首诗歌,让学生分别罗 列诗歌中的意象,检测其对意象的掌握;而后让 学生分别朗诵,考察其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再播 放四首古诗词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 境地感受诗词中蕴藏的情绪,从而进行更深入的 学习。 二、品悟诗歌,观象以达意“ 意与象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寄托隐含是 意象的艺术本质,联系是意象的生命。”[2]就诗歌 而言,无论诗人选取意象的过程如何,或由意寻 象,或由象生意,意与象之间必然会有某种或隐 或现的关联,若非如此,诗人的种种感情寄托于 具体的物象都是无法实现的,即不观象,无以达 意。1.《观沧海》诗人所观意象为何? 意象的选取与诗人的 情感表达有什么关联?明确:诗人以“观 ”统领整首诗歌 。其观“水 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 萧瑟,洪波涌起 ”等实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景 式的画面 。 当镜头推进,岛上一片生机勃勃,海 上波涛汹涌 ,磅礴气势如临眼前 ;其观“ 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等虚景,则借 助想象,凸显大海吞吐星月之气概 。如此大气磅 礴的意象,表现的情感往往也是如此 。换言之, 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正是诗人博大 襟怀的写照。诗言志,曹操所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 有直接表露出来,却尽在其所观景物之中 。立象 以尽意,面对海上的无限风光,诗人创造了一个 极其开阔的意境,日月星辰皆蕴于沧海之中,诗 人的雄心壮志尽数展现。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分别写什么? 后两句中“ 明月 ”“风 ” 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与前两句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明确:第一句写景 ,所选取意象“杨花 ”“子 规”,点明时节,花落鸟啼,飘零离恨之感尽现;第 二句叙事,李白漫游至扬州,听闻好友王昌龄被 贬且已过五溪,足见谪迁之远,道路之艰 。后两 句中选取“明月 ”“轻风 ”两个意象,“明月 ”千里可 共,最能寄“我心”,“长风 ”迅疾轻柔,最能传“我 意”,“直 ”字又凸显“我 ”想要将情意传递给友人 的迫切感 。诗人把客观景物人格化,把本来无知 无情的明月、轻风变成了一个知“我 ”心、解“我 ” 意的知心人,赋予景物以情感色彩,抒情更为强 烈深沉 。前两句写景叙事皆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 意象的选取同样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境 。李白 作为一个创作笔法、风格相对成熟的诗人,对于 眼前之物信手拈来,再贯之以情感线索,大有一 气呵成之感,也将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淋 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3.《次北固山下》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何指向?请具体说明。明确:诗人以对偶句发端,先写“客路”,后写 “ 行舟”,先经陆路,又经水路,暗含路途奔波之 意 。颔联写诗人于船上所见之景,“潮平 ”“岸阔 ” “风正 ”“帆悬”,展现出恢弘阔大的气势 。颈联既 写景,又点明时令,暗示时光流逝 。尾联直接抒 情,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北归的大雁正飞过 天空,勾起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自然想要借鸿 雁来传递家书 。 四联互为因果,浑然一体,表达 了诗人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 的怀念之情。4.《天净沙•秋思》诗中意象诸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诗 人描绘的画面所具有的层次感,进一步探讨组成 该画面的意象,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明确:诗人在大自然中选取了可以承载“断 肠人 ”愁思的具体物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第一组:由下及上排列,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二 组:由近由远排列,桥 、桥下水 、水边住家;第三 组:由远及近排列,中间略有变化,古驿道、道上 西风瘦马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同时也是 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统摄起来,构成 了一时多空的场面,使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由近 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夕阳西下 ”使这幅昏暗的 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 过画面逐渐表现出来 。可以说,这首词意象的选 取使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涵盖着生 命感、历史感、宇宙感等多重本体内蕴 ”[3],从而使 诗歌更具一种普世意义。象达意,言明象,象存于言,意存于象,故“寻 言以观象,观象以达意”。“意象的艺术本质在于 寄托隐含主观情。”[4]触目于怀,曹孟德的旷达豪 迈,李太白的别离伤感,王湾的思乡之愁,马致远 的的孤苦冷戚,皆通过意象予以展现 。但悟诗不 能仅悟单一的文本 ,学习诗歌甚至任何文学作 品,都应该是通古达今的过程 。诗歌的意蕴往往 是一种普泛而深度的人生体验,正如宋人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说的“论诗如论禅。”“虽然哲学和 诗歌两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截然相反,而 所要达到的目标却完全一致:都是超越个体、局 部,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世界乃至宇宙,追寻它们 的本原。”[5]因此,正确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是从 古人的作品中获得教益以提高自身思想修养的 必然路径。三、合作探究仔细观察四首古诗中诗人所选取的意象,看 看是否出现了意象重叠的情况? 如果有,那么重 叠的意象,其表现的情感是否相似?明确:《观沧海》中的“ 日月 ”与《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明月”、《天净沙•秋思》中 的“夕阳”,这三个意象相似,然而其所表达的情 感却大相径庭,而这与诗人的心境密切相关 。意 象作为诗人表情达意的介质,必然与诗人的所思 所想紧密相关,即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学生可以此为例,进行同样的 赏析,在写作中学会正确选取意象,准确表达自 己的情感。)四、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景物,选取合适的意象,进行诗 歌创作。在此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 作,可能作品并不成熟,但重点在于通过实践操 作使学生理解并学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同时 激发其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 。学生写作完成后, 教师可相机评价、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