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村晚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展开课题 | 1.古诗三首 | 教材位置 | 人教版五语下册第一单元 | |||
课时 | 3——3 | 授课日期 |
| 总时数 |
| |
教学目标 | 1.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 |||||
教学重点 |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 |||||
教学难点 |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预习要求 |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 |||||
教学过程 | ||||||
个人备课栏 | 旁注 |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简介作者。学生自由阅读。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等方法。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
| |||||
个人备课栏 | 旁注 | |||||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④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 ⑩“浸”是什么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⑫教师小结: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牧童”是指什么人?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板书:天真可爱)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 |||||
语文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品读欣赏,深入探究,感情朗读,背诵古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集体备课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再读感知,理清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梳理脉络,读“三哭”,悟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