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片课件ppt
展开1.学习思路(1)整体的视角:地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整体性的视角综合看待各自然环境要素,侧重时空的变化过程。因此学习时要抓住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分析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关注空间、关注区域:从全球看,各级自然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区域之间的相似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抓住不同区域、不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研究产生差异的原理、过程和意义,分析“为什么某事物只发生在某地而其他处没有”。(3)形成正确的差异性观点:如“差异”和“分异”,“差异”是一个名词,而“分异”则是一个动词,地域差异表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现象,而地域分异则表示地域差异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以及一般规律。所以在学习时可遵循“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
2.学习技法(1)直观感知:结合一些典型地区的典型案例,如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等,通过直观的景观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培养从景观实物到自然环境要素的抽象能力。(2)依托地理过程增强整体性观点:地理过程包括地貌过程、气候过程、植被过程、水文过程、土壤过程等,如板块的碰撞导致安第斯山脉的隆起,引起气候、植被等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其实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
(3)读图分析法: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解陆地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典型山脉的垂直分异示意图,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 基 础 清 单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1)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
(2)自然地理系统的演替。
[小提醒]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但不一定是“恶化”。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可能会使地理环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生态环境恶化;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因此,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但不一定是“恶化”。
小拓展: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名 师 助 学 】
小技巧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1)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2)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想一想:植被茂密、有机质制造多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否一定多?【答案】不一定。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虽然绿色植物茂密,制造的有机质多,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小技巧2:利用网络图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新视点:植被破坏对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1)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2)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3)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4)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5)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完成第1~2题。1.图中包含的自然环境要素有( )①大气 ②土壤 ③生物 ④民居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2.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演化形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各要素间只进行物质迁移,没有进行能量交换B.各要素间只进行能量交换,没有进行物质迁移C.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各要素间没有平衡的功能【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大气、土壤和生物组成当地的自然环境,而民居属于人类生活的居所,具有社会属性,不属于自然环境要素,故D项正确。第2题,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循环,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自然环境处于平衡之中,故C项正确。
读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第3~5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4.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5.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答案】3.B 4.D 5.A
【解析】第3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析如下:①当地地形起伏较小,植被为森林;②当地中部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当地中部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形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形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4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了沙漠。第5题,地理环境中的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如图示意R河流流域分布。图中甲处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生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乙处河段洪水期为5—6月。
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 情 境 探 究 】
(1)从气候角度说明甲处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的原因。【答案】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湿地面积大;旱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湿地面积小。(2)说明R河沼泽面积广布的原因。【答案】地势低平;河流众多;雨季降水多。(3)阐述甲处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答案】丰富的水草和鱼类为鸟类提供食物;较为广阔的栖息地;人为干扰少;水热条件较好。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 整 合 提 升 】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考向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022年湖南六校联考)土壤湿度亦称土壤含水率,是用于表示土壤干湿程度的物理量,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土壤的缺水程度。下表示意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各层土壤的湿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系数为正为正相关,系数为负为负相关)。据此完成第1~3题。
【 学 以 致 用 】
1.据表分析,地温和气温影响春季土壤湿度的途径主要是通过 影响( )A.积雪厚度 B.日照C.蒸发 D.降水
2.关于表中积雪初日与春季土壤湿度相关关系及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积雪初日越晚,土壤冻结时间越晚,春季降水下渗越少,土壤湿度越小B.积雪初日越早,前秋季降水补给土壤的水分损失越少,土壤湿度越大C.积雪初日越早,前秋季降水补给土壤的水分损失越多,土壤湿度越小D.积雪初日越晚,土壤冻结时间越晚,秋季降水下渗越多,土壤湿度越大
3.春季,风速越大,积雪融化和土壤解冻速度越快,使得土壤湿度越大。与表层土壤相比,底层土壤湿度与风速正相关更强,最可能是因为( )A.风速越大,表层水分蒸发更多B.风速越大,表层积雪融化更快C.风速越大,底层土壤解冻更快D.风速越大,底层土壤温度更高【答案】1.C 2.B 3.A
【解析】第1题,积雪深度会影响土壤湿度,但表格数据显示累计雪深0~20厘米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20~30厘米呈负相关,而地温和气温均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A项错误。表中数据表明日照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强,同时日照是影响地温和气温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地温和气温影响土壤湿度的途径,B项因果关系错误。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与地温和气温关联不大,D项错误。地温和气温高,土壤中水分容易蒸发,土壤湿度降低,C项正确。第2题,积雪初日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即越早积雪,湿度越大,参考积雪期长度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也可得出积雪时间开始早,结束晚,积雪持续时间长,土壤湿度大。
积雪初日越早,前秋季降水补给土壤的水分损失越少,土壤湿度越大,B项正确,C项错误。积雪初日越晚,土壤冻结时间越晚,秋季降水补给土壤的损失越多,土壤湿度越小,A、D项错误。第3题,风速越大,积雪融化和土壤解冻速度越快,土壤湿度越大,故风速与各深度的土壤湿度呈正相关;风速越大,表层土壤蒸发越强,表层土壤湿度降低,而底层土壤蒸发受风速影响较小,故底层土壤湿度正相关更强,A项正确。
[考向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第4~5题。
4.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流向( )A.大气圈 B.岩石圈C.水圈 D.生物圈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答案】4.A 5.D 【解析】第4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5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材料一 新疆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这里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呢?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灌溉增加,植被破坏,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材料二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1)假如材料一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答案】灌溉用水过多,植被遭到破坏,反映地理环境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即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分析材料二的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答案】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考向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河狸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和亚寒带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河狸用树枝、泥巴等材料筑坝蓄水,在水塘中部筑巢,达到储存食物和防御天敌的目的。如图为某森林中的河狸坝景观。据此完成第1~2题。
1.河狸对栖息环境的改造使得其栖息地附近( )A.植被覆盖率降低 B.湿地面积减少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年降水量增加2.森林中的河狸被大量捕杀,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 ) A.年径流量增多 B.含沙量下降C.河水流速变慢 D.下游枯水期延长【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河狸坝使该区域蓄水量增加,湿地面积扩大,相应的生物量也会增加,故生物多样性增加;由图中的河狸坝形状和材料可以推测,其筑巢的河段一般都是小支流,蓄水量较小,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第2题,河狸被大量捕杀,河狸坝就会消失,其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消失,故河流旱涝加剧,下游枯水期延长。
[考向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2022年江西吉安期末)2021年4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该报告列举了温室气体浓度增高、陆地和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及退缩等极端气候指标。如图示意地球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第3~5题。
甲 乙
3.影响两极地区海冰面积季节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地势起伏C.太阳辐射 D.人类活动4.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海冰( )A.面积年内变化幅度小B.消融速度慢C.冻结消融速度差异小D.消融速度快5.报告列举的气候指标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是( )A.极端天气影响生物生存B.北半球种植业北界南移C.火山喷发频率将会增加D.全球粮食产区产量都增产
【答案】3.C 4.D 5.A 【解析】第3题,图甲中2月海冰面积最小,说明此时海洋地区气温最高,为南极地区,图乙中8—9月海冰面积比其他小得多,说明此时海洋地区气温高,为北极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一年当中海冰面积变化都很大,都是太阳辐射多、海洋地区气温最高的时候,海冰面积小。因此影响两极地区海冰面积季节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C项正确。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甲代表南极地区,图乙代表北极地区。据图分析北极地区海冰3月份达到1 300万平方千米,9月份达到500万平方千米,6个月消融了800万平方千米,而南极地区海冰9月份达到1 600万平方千米,2月份达到200万平方千米,5个月消融了1 400万平方千米,因此可以看出南极地区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幅度为1 400万平方千米,相比北极地区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幅度为800万平方千米,显然更大,因此A项错误;再比较海冰消融速度,可知南极地区海冰消融速度显然更快,因此B项错误、D项正确;与北极地区海冰冻结和消融都用了6个月相比,南极地区海冰消融用了5个月,海冰冻结用了7个月,所以南极地区海冰冻结与消融速度差异更大,C项错误。
第5题,报告列举的气候指标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在加剧。全球变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分析如下,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出现频率增加,影响生物的生存,A项正确;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热量改善,蒸发加强,降水增多,适合作物生长,会导致种植业北界北移,B项错误;火山喷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所以气候变暖对火山喷发无影响,C项错误;粮食产区并非全都增产,低纬度、中纬度地区可能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气候变干,可能会导致粮食减产,D项错误。
[考向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2020年新课标全国甲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第6~8题。
6.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7.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8.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答案】6.A 7.C 8.D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线海拔迅速提升了70~80米,林线不断上升直至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林线附近的岳桦是最近几年才生长的,还是幼树。第7题,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第8题,要有种子,岳桦林才可以生长。由材料可知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种子借助风力只能传播一定的范围,因此林线近年也趋于稳定。即使山顶温度升得再高,种子也没办法到达,岳桦林仍然没办法生长。
拓展 | 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教材第110页 探究1.树袋熊生存之处是澳大利亚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是人类宜居之地。因为人类分散居住反而扩大了对树袋熊的影响范围,破坏了树袋熊的睡眠环境和取食环境。2.主要改变了“植被”这一要素。人类的定居和生存,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会改变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用于建筑和生产)。植被破坏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减少了树袋熊的食物来源等;人类活动则会改变树袋熊的栖息环境,如对其产生惊吓等。
教材第113页 活动1.略。2.略。3.略。
教材第114~115页 活动1.(1)大量移民到达,因需要农业土地和建筑用地,会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等,造成湿地减少;同时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地表水减少。(2)原先湿地受到破坏,已经使该地区的气候变干,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变少、变小),生物种类(美洲鹤的食物)变少。局部区域湿地恢复后,气候、地表径流以及生物都需要重新进行恢复,需要一个演替过程。(3)由于人工训练时无法达到野外生存条件(如气候条件、径流条件、食物条件),美洲鹤被野外放生后,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实验成功的难度大。2.略。3.略。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研究思路】
【搜集资料】1.欧洲冷季型草坪在改善欧洲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1)绿化、美化环境:草坪是园林的底色,对于乔灌木和其他花卉能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它能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受,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愉快、洁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2)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绿茵芳草能净化空气、过滤灰尘,减少了尘埃,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含量。(3)减少噪声污染:草坪能减弱噪声。(4)调节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草坪能调节温度和湿度。(5)涵养水源:草坪能阻碍地表径流,增强雨水的下渗。
2.欧洲冷季型草坪秋冬季节也郁郁葱葱,大大改善了欧洲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西北地区的许多城市为了绿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从欧洲引进了这种草坪。然而实际的生态效益和绿化效果都不尽人意,并且引发了一系列问题。(1)给草坪浇水,加剧城市缺水。(2)护理费用高:维护冷季型草坪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这种草生长速度快,每年大约需要修剪15次左右,特别是我国夏季热量充足,草坪长势良好,每10天就要修剪一次。
(3)加剧污染:为了保护冷季型草坪不受病虫害和当地野草的侵扰,需要在草坪上不断地施用化肥和农药。这会给城市大气环境、地表和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4)破坏生态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讲,引进外来物种是有危险的。而引进冷季型草坪后,林下植物的改变及经常进行喷灌导致的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变,引起了动物群的变化,还使得植被种类组成简单化,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追根求源】为什么给欧洲城市带来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冷季型草坪,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的却是一系列问题呢?【答案】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在0 ℃以上)、夏季凉爽(10 ℃~20 ℃),气温年较差较小,全年有雨,降水丰沛(降雨量为600~1 000毫米),可以满足冷季型草坪较大的需水量,让其充分显示优点,美化环境。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如果违背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将这种草坪引入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则需要人工浇灌维持其生长,这样不仅容易加剧当地的用水危机,而且还会增加市政管理费用,也达不到较好的环保效果。
【评价建议】1.了解了以上内容之后,你是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这一问题的呢?这一举措合不合理呢?【答案】不合理。没有因地制宜,没有考虑欧洲西部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盲目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典型例题,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评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差异性,空间尺度,地域单元,有序性,纬向带状,自然环境,组成物质,2规律,地方地形,发育历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知识网络·整合构建,专题归纳·思维深化,学科素养·实践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