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课件PPT全套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15页。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章末整合提升知识·体系构建考向·链接高考考向1 侵蚀和堆积作用[命题视角]结合河流、海岸或者河流入海口等区域,通过泥沙的多少、深浅变化,考查流水、海浪等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注重对时空综合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真题展示](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第1~2题。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使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使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侵蚀大于淤积,会使河床加深;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持续不断侵蚀会使河床加深。考向2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命题视角]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图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注重对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真题展示](2021年河北高考地理)如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第1~2题。1.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2.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图中构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拉张力,使得出现多个断层,乙地块出现了断裂陷落,因此形成这些构造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水平拉张,B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F1~F4断层延伸至含油层,燃料油在强大的压力下沿断层散失,这是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F1~F4断层疏导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组分的散失,但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其疏导性能再好,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层位较浅,但断层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石油没有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2021年辽宁高考地理)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如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第3~4题。3.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4.“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断层陷落湖,湖的东西两岸的湖滩和台地主要是由沉积物构成,东西两岸的宽度差异主要是沉积物的多少而造成,排除B、D项;该地位于东北,降水量相对较多,流水沉积明显大于风力沉积,A项正确,C项错误。第4题,由图可知,“酱缸包”主要分布在湖的西侧,西侧沉积物相对东侧要少,A项错误;含盐量高低与“酱缸包”形成关系不大,B项错误;由于位于断层带,地下泉水丰富,喷涌而出,使沉积物被软化,形成软泥层,C项正确;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细,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