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新课标)地理七上教案整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图的阅读》 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大洲和大洋》 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的变迁》 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共12页。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 “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但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设计说明】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活动:算一算,你能否自己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一算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圆的周长公式L=2πR,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²)
【设计说明】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地球模型──研究地球
展示教学地球仪
提问: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
2、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
3、自西向东
4、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作业布置】
1、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2、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自制地球仪、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传授新课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像)
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
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
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练习及作业:
教师多媒体展示列表,巩固总结此课并以此为作业。
纬线与经线比较
特点比较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圈
半圆
长度
不等长,
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
等长
数量
无数条
无数条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半球划分
南北半球
赤道(0度纬线)
东西半球
西经20度,东经160度
纬度与经度比较
特点比较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º纬线)
本初子午线(0º经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90º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º
代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进一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重点难点: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具:地球仪、活动小黑板、地图册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设计
说明:由于上节课内容复杂,学生不易消化,本节课应用10~15分钟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知识进行重复巩固、拓展提高,并引出“利用经纬网定位”的问题。
任务1学生分组对比归纳经纬网的特点。看谁又准又快!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下表,分组抢答)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圆
半圆
指示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特征
长度不相等
长度都相等
标度范围
0~90度
0~180度
度数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东(西)经
向东(西)递增
经纬度表示方法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将地球
分为南北半球
20°W,180°E经线圈
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无数
无数
任务2 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_______?(赤道任上一点)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赤道)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以200W经线和16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4、地球赤道周长约是_______?(40000千米)
5、在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的度数是_______?(90O)
6、每条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半圆形)
过渡: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纬线和经线,那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经纬网呢?(找同学回答)
对,经纬网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同学们看P9的1.12图,这就是经纬网。
板书:经纬网
任务3 教师板画右图,请学生找出以下位置:
1、60°E,40°N 2、40°W,20°S
3、1 0°E,20°S 4、 0°,0°
5、20°,20°
说明:
第1~3题学生应该没有问题,教师点评时应该强调符号的书写规范。
第4题是特殊点,不用写符号。
第5题是故意设置的一个陷阱,应让学生尽量发挥,在点评时强调表示4个点,引申出学生对经纬网坐标的正确书写问题,强调必须带上符号(0°除外)。
任务4 板画下图,请学生说出A、B、C点的经纬度。
说明:
本题是对经纬网的实际运用,在今后的考试中出现很多,必须掌握。这类地图未标符号,但学生在写经纬度时必须带上。怎么确定东经E、西经W、北纬N、南纬S,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右表知识,通过观察数据大小的变化来确定。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其中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是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一定要学懂学会,回去后仔细复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 “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但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设计说明】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活动:算一算,你能否自己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一算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圆的周长公式L=2πR,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²)
【设计说明】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地球模型──研究地球
展示教学地球仪
提问: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
2、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
3、自西向东
4、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作业布置】
1、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2、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自制地球仪、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传授新课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像)
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
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
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练习及作业:
教师多媒体展示列表,巩固总结此课并以此为作业。
纬线与经线比较
特点比较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圈
半圆
长度
不等长,
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
等长
数量
无数条
无数条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半球划分
南北半球
赤道(0度纬线)
东西半球
西经20度,东经160度
纬度与经度比较
特点比较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º纬线)
本初子午线(0º经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90º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º
代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进一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重点难点: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具:地球仪、活动小黑板、地图册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设计
说明:由于上节课内容复杂,学生不易消化,本节课应用10~15分钟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知识进行重复巩固、拓展提高,并引出“利用经纬网定位”的问题。
任务1学生分组对比归纳经纬网的特点。看谁又准又快!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下表,分组抢答)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圆
半圆
指示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特征
长度不相等
长度都相等
标度范围
0~90度
0~180度
度数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东(西)经
向东(西)递增
经纬度表示方法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将地球
分为南北半球
20°W,180°E经线圈
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无数
无数
任务2 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_______?(赤道任上一点)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赤道)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以200W经线和16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4、地球赤道周长约是_______?(40000千米)
5、在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的度数是_______?(90O)
6、每条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半圆形)
过渡: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纬线和经线,那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经纬网呢?(找同学回答)
对,经纬网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同学们看P9的1.12图,这就是经纬网。
板书:经纬网
任务3 教师板画右图,请学生找出以下位置:
1、60°E,40°N 2、40°W,20°S
3、1 0°E,20°S 4、 0°,0°
5、20°,20°
说明:
第1~3题学生应该没有问题,教师点评时应该强调符号的书写规范。
第4题是特殊点,不用写符号。
第5题是故意设置的一个陷阱,应让学生尽量发挥,在点评时强调表示4个点,引申出学生对经纬网坐标的正确书写问题,强调必须带上符号(0°除外)。
任务4 板画下图,请学生说出A、B、C点的经纬度。
说明:
本题是对经纬网的实际运用,在今后的考试中出现很多,必须掌握。这类地图未标符号,但学生在写经纬度时必须带上。怎么确定东经E、西经W、北纬N、南纬S,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右表知识,通过观察数据大小的变化来确定。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其中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是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一定要学懂学会,回去后仔细复习。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