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照片拍摄当日, 推测该气象站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图中发展阶段表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地理
2023.1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12月26日,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卡塔尔拍摄了一幅日食照片(图1),照片中两个红色的犄角正从海面升起,被人们称为“恶魔之角”。图2为卡塔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照片拍摄当日( )
A. 适值天文大潮 B. 适值天文小潮 C. 月相为上弦月 D. 月相为下弦月
2. 拍摄照片时,摄影爱好者可能位于图2中的(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19年12月26日,卡塔尔出现了日食,出现在日出时分,说明该日月球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日月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形成天文大潮,A正确,B错误;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其月相为新月,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日食出现在日出时刻,而图示中两个红色的犄角正从海面升起,说明拍摄地位于日出西边,能够通视,甲乙丙三地东部为陆地,无法通视,A、B、C错误;丁处东部为海洋,符合题干要求,D正确。故选D。
【点睛】天文大潮,是指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之潮。由于海洋的滞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
纳木错湖湖面海拔4718米,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湖区周边风力较大且风向变化明显,雨季多夜雨。图左示意纳木错的地理位置,图右示意某气象站测得风向分布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测取图中风向频率统计的气象站最可能是( )
A. a B. b C. c D. d
4. 推测该气象站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A. 3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风向分布频率图,可以看出当地湖陆风现象明显,白天湖泊温度低、气压高,吹湖风;夜晚反之,吹陆风。此地湖风为西北风,说明气象站在湖的东南岸,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该气象站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其他季节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湖陆风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湖陆风全年均可出现,但以温暖季节为盛。一般是9-10时由陆风转为湖风,17-18时由湖风转为陆风。
图示意北京西北部延庆县境内八达岭林场某研究区域5~10月不同种植密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依据土壤深度将土壤剖面划分为表层、次表层和深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与低密度林相比,高密度林表层土壤含水量较小原因是其( )
A. 截留少 B. 下渗多 C. 蒸发强 D. 降水少
6. 从6月份开始,低密度林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被蒸腾减弱 B. 土壤蒸发减少 C. 大气降水增多 D. 地表下渗减弱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与低密度林相比,高密度林表层土壤含水量较小的原因是其植被多,滞留雨水多,促进下渗,B正确,A错误;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接受光照少,温度低,土壤水分蒸发弱,C错误;蒸腾作用强,大气湿度增加,可能使降水增加,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从6月份开始,雨季慢慢到达,降水增多,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C正确;6月之前土壤含水量少,空隙多,6月降水后,地表下渗强,D错误;气温升高,且有一定含水量了,土壤蒸发增加,B错误;从6月份开始,高温多雨的季节,植被生长茂盛,蒸腾强,A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可以通过水分收支来分析,收入主要是降水下渗,支出有植物吸收、土壤蒸发、下渗和地下径流等。
青藏高原的隆起产生了巨大的增温效应,使最热月10℃等温线的分布高度从横断山区逐步向西向高原内部升高。一般情况下,林线(森林分布上限)与最热月10℃等温线吻合,但也会受到降水等其他因素影响。图示意青藏高原范围及林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青藏高原内部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稀薄逆辐射弱 B. 同高度大气距地面近
C. 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多 D. 同高度太阳辐射更强
8.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成为林线分布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体海拔高 B. 增温效应强 C. 降水量较多 D. 光照条件好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青藏高原内部分布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等,多大河源头,说明青藏高原内部海拔较高,同高度大气距地面近,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多,因此温度高,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较高,B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不会导致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较高,A错误。内部水汽难以到达,C错误。同高度太阳辐射更强,但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多河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澜沧江、怒江等河谷,西南季风可以顺河谷进入,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且降水较多,东南部纬度较低,水热充足,因此成为林线分布高值区,C正确。山体海拔、增温效应并不明显;降水多,光照条件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点-轴系统”是现实中社会经济客体经过长时间发展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形态,“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图7示意区域“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 a阶段空间结构以小城镇为主 B. b阶段中心城镇辐射作用明显
C. c阶段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 d阶段区域社会要素趋于均衡
10. 点轴渐进扩散过程中,重点发展的城镇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 交通通达度高 B. 接近原料地 C. 土地面积大 D. 劳动力丰富
11. “点一轴系统”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各县级城市应该( )
①大力发展科研产业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③推动县城增容扩建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9. D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a阶段是城市的离散阶段,对应自给自足模式,是以农业为主的阶段,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A选项错误;b阶段对应的是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了城镇,建设的交通线,来满足经济和社会联系的需要,由于处在成长阶段,辐射作用并不明显,B选项错误;c阶段出现新的集聚点,交通网络开始形成,C选项错误;d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大的集聚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网络更加密集,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区域内部的资源、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新的均衡方向发展,D选项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点轴扩散过程中,都是通过交通路线及网络进行区域间的联系,以及资源的调配、要素的流动,A选项正确,排除BCD,故选A。
【11题详解】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应着重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改善投资环境,②④正确,B选项正确;科研产业应建在科技发达,人才较多的城市,才能起到创新作用,推动县城增容扩建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①③错误;故选B。
【点睛】大城市的发展分为集聚和辐射两个阶段。点轴发展理论:在产业基础好、区位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经济获得较快增长,成为增长极,引导资金、信息、人才集聚,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边境城镇作为边境地区人口、经济的集聚地,产业发展及演化是全球、国家及地多尺度要素作用的结果。图示意我国某边境城镇制糖产业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老挝进行合作,中方除提供资金,还提供( )
①土地②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 改革与调整阶段,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方资源 B. 全球市场
C. 科学技术 D. 国家政策
【答案】12. D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中国经济较老挝发达,技术力量雄厚,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与老挝进行合作,中方除提供资金,还提供技术和市场,③④正确;老挝劳动力、地价便宜,劳动力和土地有老挝提供,①②错误;排除ABC,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我国某边境城镇制糖产业演化可知,在改革和调整阶段,关闭小糖厂,制糖业改制是国家政策引导下进行的,因此主要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D正确;受地方资源、 全球市场和 科学技术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点睛】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原材料、劳动力、地价等优势。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该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其上中游的水量输送对下游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分配给黑河下游流域的最大水量阈值应不大于11×10⁸m³。图示意黑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黑河下游流域选取4月份作为调水时机的主要原因( )
①避免调水和灌溉用水相互干扰②此时上游来水量最大
③此时为植被的生长发育关键期④此时调水损耗量较少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若分配给黑河下游流域的水量超过阈值,最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地区是( )
A. 祁连山区 B. 黑河上游 C. 黑河中游 D. 黑河下游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黑河流域种植区主要在中游,下游为草原和绿洲,下游选择4月进行调水,一方面可以与5、6月作物生长期错开;一方面4月是草原和绿洲上植被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治荒漠化,需要对当地植物进行补水,①③正确;由图可知黑河河流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4月两者补给量都较少,上游来水少,②错误;调水损耗季节差异不大,和调水方式相关,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若分配给黑河下游流域的水量超过阈值,中游种植业灌溉用水将会缺少,影响较大,C正确;调水主要从由中游调水,对祁连山区和黑河上游影响不大,对下游本身有利影响更多,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补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弥河发源于山东中部沂山,向北注入渤海。2018年8月中旬,受台风影响弥河水位迅速升高,下游发生多处漫堤和决堤险情,形成洪涝灾害。洪水过后,某科研小组对弥河下游洪水淹没区进行了钻孔考察。钻孔洪水沉积物粒度总体偏细,科研小组提取了洪水沉积层中细粉砂组分C1和粗粉砂组分C2,并绘制了含量变化曲线。图左示意弥河流域及钻孔位置,图右示意钻孔岩芯图及C1和C2的含量变化。
(1)说明钻孔洪水沉积物粒度总体偏细的原因。
(2)根据C1和C2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绘制Ⅳ期C2含量的变化趋势曲线,并分析该时期的洪水特点。
【答案】(1)钻孔取自河流下游地区,流域内落差小,距物源区较远,粗粒组分难以到达;采样位置为宽河道区域,行洪道突然展宽,洪水过境此处时流速变慢,输砂能力进一步减弱;研究区位于滨海平原地区,靠近河口,受河道淤积、海水顶托、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洪水滞流现象严重,沉积物颗粒较细。
(2)
特点:该时期C1细粉砂先减少后快速增多,C2粗粉砂先增多后减少,说明此时在原有洪水的基础上迎来了第二次洪峰,流速先明显增强,沉积物颗粒明显变大,然后洪水滞留,流速减慢,大量细粉砂沉积物迅速沉积。
【解析】
【分析】该题以弥河为材料,涉及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钻孔点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流域内落差小,且距离物源区较远,粗粒组分难以到达;而且采样点位置所在是宽河道区域,河道变宽,洪水过境时因为流速变慢,输砂能力进一步减弱;而且研究区位于滨海平原地区,靠近河口位置,受河道淤积与海水顶托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洪水滞流现象严重,沉积物颗粒整体较细。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C1细粉砂先减少后快速增多,而C2粗粉砂先增多后减少,因此可知说明此时在原有洪水的基础上迎来了第二次洪峰,故而可得流速先明显增强,搬运能力增强,沉积物颗粒明显变大,然后洪水滞留,流速逐渐减慢,大量细粉砂沉积物迅速沉积。其图示为: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1月,云南巨人稻新品种YJ-1号在云南省富民县(如图)试种成功,本次试种采取稻鸭共生模式,最终实现亩产稻谷600千克,每亩收获肉鸭35只。与传统水稻相比,巨人稻耐深水,穗粒多,稻秆粗壮,植株最高的达210厘米。云南巨人稻试种成功意味着离实现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又近了一步,最终让巨人稻变成真正的“富民”稻。
表云南巨人稻与普通水稻特征的对比
名称
株间距
稻杆直径(cm)
株高(cm)
穗粒数(粒)
云南巨人稻
大
约1
160-210
285-617
普通水稻
小
约0.5
约105
约200
(1)与普通水稻相比,说明种植巨人稻的优势。
(2)稻鸭共生模式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有人反对在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巨人稻,请说明理由。
【答案】(1)巨人稻株间距大,可满足“稻+禽”共生模式进行交互生产,增加农田的产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稻杆直径大,秸秆粗壮,抗倒伏;植株高大,生物量大,秸秆产出饲料多;穗粒数多,增产潜力大。
(2)稻田为鸭子提供食物,鸭粪还田,鸭子捕食,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收获稻谷与肉鸭,经济效益高;巨人稻株间距大,鸭子活动空间广,稻杆粗壮抗倒伏,鸭子的活动对稻苗的影响小,适合发展稻鸭共生生产模式。
(3)云南地表崎岖,耕地少,大面积推广会影响粮食生产结构;巨人稻对肥力的要求高,需要大量施肥,而云南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贫瘠;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无法满足大规模水稻种植需求;云南个别年份降水稀少,旱灾频繁,大面积推广巨人稻种植会加剧旱灾;巨人稻植株过高,收割成本高。
【解析】
【分析】该题以云南巨人稻为材料,涉及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发展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云南巨人稻在富民县采取稻鸭共生模式,间距较大,植株较高,能够满足“稻+禽”共生模式进行交互生产,可以增加农田的物质产出,同时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云南巨人稻植株稻杆直径粗大,抗风能力强,不易倒伏,云南巨人稻植株高大,生物量大,秸秆产出饲料多,同时穗粒数多,增产潜力巨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巨人稻植株间距较大,鸭子由更多的活动空间,而稻杆粗壮能够抗倒伏,鸭子的活动对稻苗的影响小,稻田还能够为鸭子提供食物,鸭产生的粪便还可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而鸭子捕食,能够减少害虫,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还能够收获稻谷与肉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不平,耕地较少,大面积推广会影响粮食生产结构;而巨人稻植株高大,对土壤肥力的要求高,需要大量施肥,地处云贵高原,土层较薄,土壤贫瘠,而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巨人稻蓄水量大,无法满足需求;云南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旱灾较为频繁,大面积推广巨人稻种植会加剧旱灾;而且巨人稻植株过高,收割成本较高。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沟道治理新模式,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图)。
黄土高原不同阶段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1)概括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2)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人们实施了治沟造地工程。请分析这一措施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3)延安市治沟造地重视坝系修复和灌排工程,说明其作用
【答案】(1)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主要原则;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等措施解决问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度减少人为干预,强化自然恢复;恢复受工程建设扰动的自然环境。
(2)耕地平坦,便于田间管理和机械化耕作,减少农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道路修建,便于运输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率。
(3)该地降水集中于7、8月份且多暴雨,修建拦洪坝,可确保沟道有效拦水,减少因洪涝灾害及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适当蓄水,保证旱季灌溉水源;灌渠促排,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保证粮食高产稳产。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的治理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土流失的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表格内容可知,黄土高原治理的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应该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主要原则;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淤地坝、植树种草等措施体现的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方面的治理措施,要;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等措施解决问题,也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要及时恢复受工程建设扰动的自然环境,如土地复垦、塌陷地治理。
【小问2详解】
通过沟谷治理,耕地变得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从而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耕地平坦,方便田间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修建道路,有利于运输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修建灌排工程,提高了灌溉和排水效率。
【小问3详解】
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加强坝系修复,可以有效拦截沟谷水流,减少因洪涝灾害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稳定;修建坝系有利于适量蓄水,为旱季灌溉提供水源;灌排工程既有利于输送灌溉水源,也有利于排泄洪水,还有利于排泄灌溉余水,防止土地盐碱化发生,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保障。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广东省大力发展海上新能源建设,2022年12月20日,中广核汕尾甲子海上风电场正式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全国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场建成投运。图左示意广东省2017—2030年规划建设海上风电场场址。图右示意海上风机结构。
(1)分析与近海浅水区相比,近海深水区建设风电场的优势。
(2)论述该地区在海上风电场建设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答案】(1)深水区距离海岸更远,受陆地的影响更小,风力更大、更稳定;深水区海域面积更广,风电场的建设规模更大;对陆地的污染和影响更小。
(2)答题角度:从能源安全、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海洋生物与生态安全、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例如: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安全;风电是清洁能源,风电场的建设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风机基础的淹没部分可起到人工鱼礁的作用,可为生物增殖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资源量和多样性;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海洋空间资源,体现和行使了海洋权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上风电站在运营中会产生噪音污染和电磁辐射,影响周围生物的生长,此外叶片转动也会误伤鸟类,影响鸟类迁徙,因此要预留鸟类穿越通道,将叶片尖端涂成警示色,减少鸟类碰撞风电机组的概率。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海上风力发电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的形成、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风的形成和材料中“广东省2017—2030年规划建设海上风电场场址”,近海深水区与近海浅水区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距离陆地更远,受陆地的影响更小,风力更大、更稳定。同时,深水区海域面积更广,风电场的建设规模更大;对陆地的污染和影响更小。
【小问2详解】
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可以从能源安全、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海洋生物与生态安全、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答。从能源安全角度,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从碳中和、抑制全球变暖角度,风电是清洁能源,风电场的建设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从风电场结构角度,风机基础的淹没部分可起到人工鱼礁的作用,可为生物增殖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资源量和多样性;从对海洋空间利用的角度,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海洋空间资源,体现和行使了海洋权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从对生态环境的角度,海上风电站在运营中会产生噪音污染和电磁辐射,影响周围生物的生长,此外叶片转动也会误伤鸟类,影响鸟类迁徙,因此要预留鸟类穿越通道,将叶片尖端涂成警示色,减少鸟类碰撞风电机组的概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