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中考生物适应性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中考生物适应性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中考生物适应性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共30分)
1. 下列生命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物需要营养
B. 生物具有遗传现象——竹节虫与竹叶相似
C. 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一碰就叶片合拢
D. 生物有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2. 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 蚯蚓在土壤活动,使土壤疏松
C.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 骆驼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
3. 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 水稻→田鼠→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C.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汞最多
D. 若田鼠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增加
4. 细胞的下列结构与其功能搭配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B.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 线粒体----分解某些有机物,释放能量 D. 细胞核----保护和支持细胞
5. 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在遗传上保持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本原因是( )
A.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发生改变
B. 在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中,染色体不发生改变
C.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形成相同的两份,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D. 在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形成相同的两份,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6. 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从种子的萌发,根、茎、叶的生长开始,如图是植物体的某些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中,种子萌发时,①最先突破种皮
B. 图二中的a、b分别由图一中的③、②发育而成
C. 根的生长主要是图三中丙和乙两个区域的细胞分裂、生长的结果
D. 图四中的1将来能发育成图二中的a
7. 某同学在“观察女贞叶片结构”实验中,看到的叶片横切面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③处的气孔比①处的多 B. 在图中,与茎的输导组织相通的是②
C. ④是叶肉细胞,细胞内有叶绿体 D. ①③处的所有细胞都没有叶绿体
8. 地球上种类繁多的植物可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物质,这两种物质是( )
A. 水和氧气 B. 水和二氧化碳 C. 水和无机盐 D. 有机物和氧气
9. 为了测定学校小荷塘藻类植物的产氧量,某同学取了3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瓶标记为甲、乙、丙,从鱼塘中某一深度装了等量的3瓶水,每瓶水都含有等量的藻类植物并密封。测得甲瓶中的溶解氧量为x,同时将乙瓶用黑布完全包裹,再同丙瓶一起放置取水深度静置。24小时后取出乙、丙瓶分别测得其中溶解氧量为y和z。则瓶中的藻类植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量为( )
A. y-z B. z-y C. x-y D. z-x
10. 蛋白质在人体消化的起始部位和最终产物分别是( )
A. 口腔、麦芽糖 B. 胃、麦芽糖 C. 口腔、氨基酸 D. 胃、氨基酸
11. 血管是血流的管道。如图为三种血管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 B. 输液时,护士针刺人的血管②
C. ③内径最小,红细胞单行通过 D. 血液流动的方向为②→③→①
12. 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实验结果中,能证明某药物”仅对神经元间的神经冲动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①画饼充饥 ②老马识途 ③鹦鹉学舌 ④杯弓蛇影 ⑤按图索骥 ⑥大雁南飞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⑤⑥ D. ①④⑤⑥
14. 某青蛙养殖厂为了缩短蝌蚪发育为成蛙的周期,常给蝌蚪喂食含有某种激素的饲料.“某种激素”是指( )
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 C. 性激素 D. 胰岛素
15. 人们常用泡菜坛(图1)腌制泡菜。腌制过程中,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产生乳酸,使泡菜具有酸性风味;有些杂菌如亚硝化细菌却会导致泡菜亚硝酸盐增加,对人体可能有不利影响。酸性环境有利于抑制杂菌繁殖、分解亚硝酸盐。研究小组对泡菜中乳酸菌和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泡菜坛加水密封,主要目的是形成无光条件
B. 前3天乳酸菌的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上升
C. 发酵第3天食用最佳,此时可获取较多乳酸菌
D. 由图2曲线可知,发酵第8~10天酸性较强
16. 人类能卷舌是一种显性性状。根据遗传图解可以分析出父母的基因组成是( )
A. AA(父)、AA(母) B. AA(父)、aa(母)
C. Aa(父)、Aa(母) D. AA(父)、Aa(母)
17. 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黄粒与皱粒 B. 豚鼠的白毛与黑毛
C. 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D. 鸡的玫瑰冠与单冠
18. 色育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致病基因记为Xb,若无XB基因则患此病。某色育症男孩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均无此病,该男孩色育基因传递过程应该是( )
A. 祖父→父亲→男孩 B. 外祖母→母亲→男孩
C. 外祖父→母亲→男孩 D. 祖母→父亲→男孩
19. 如图是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某昆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昆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B. 该昆虫群体中原本就存在有抗药性和无抗药性的相对性状
C. 农民使用的农药选择了该昆虫不同的变异,属于自然选择
D. 群体密度逐渐恢复,是昆虫个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的结果
20. 哺乳动物受伤后,大多会用舌头舔伤口促进愈合,这是由于( )
A. 唾液中的淀粉酶有消化作用,属第一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
B. 唾液中的淀粉酶有消化作用,属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
C. 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第一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
D. 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
二、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24分)
21. 如图为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解答下列问题: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属于 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该生态系统有 ______ 条食物链。
(2)沼气池中的甲烷菌是一种 ______ (好氧、厌氧)的 ______ (真核、原核)生物,通过 ______ 繁殖后代。
(3)农作物秸秆的碎屑和沼气池中的沼渣都含有丰富的 ______ ,可以作为培养食用菌的培养基。
22.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呼吸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呼吸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了图乙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A,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______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到大气中的氧气量应 ______ (>、=、<)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 ______ 变弱;② ______ 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A点将向 ______ 移动,B点向 ______ 移动。
23. 请认真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1: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此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被称为21世纪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心脏结构模式如图1。
资料2:目前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3D打印,都不能制造血液的分支网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伍斯特理工学院等多学科研究团队进行了“跨界”研究,他们把菠菜的叶脉与人类的血管细胞联系起来,如图2、图3所示,通过菠菜脉管系统得到类似于人类血细胞的流体和微球,开启了使用菠菜叶脉形成健康心肌层来治疗一部分心脏病患者的大门。
资料3:胡盛寿院士及其团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成功救治多例心衰患者。人工心脏相当于一个新“泵”,为患者的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来源,从而维持机体组织和器官的存活状态。人工心脏参与人体血液循环的工作方式如图4所示。
(1)观察心脏的结构,可以看到图1中[9]和[10]之间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______ 。当心室收缩时该结构处于 ______ (开放、关闭)状态。
(2)冠心病患者突发心绞痛时,会出现胸闷、气短、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以上感觉产生的部位是 ______ 。此时,应就地休息,并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药物被舌下毛细血管吸收,经血液循环,由图1中的血管[ ______ ]流回到心脏,经一系列过程后进入图2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3)当旧式人工心脏易造成血栓(血液凝固成块现象),而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不易激发血液中 ______ (填一种血细胞)的功能,减少血液凝固的发生,进而避免血栓的形成。
(4)图4中人工心脏代替了 ______ (填心脏具体的结构)的相关功能。
24. 人类的遗传病多种多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致病的基因引起的。如图为某家族某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谱,Ⅰ、Ⅱ、Ⅲ分别表示祖孙三代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是 ______ 。由图可知,该病受 ______ 基因控制。
(2)若用H、h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Ⅰ1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Ⅱ5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几率是 ______ 。
(3)图中属于Ⅲ8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有 ______ (填数字序号)。如果Ⅲ8和Ⅲ10婚配生育,后代患此病的概率是 ______ ,所以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Ⅲ8和Ⅲ10不能结婚。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6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市卫生局目前正有针对性地开展四项预防新冠、流感、风疹、水痘等多种传染病的措施:
①督促全市学校、托幼机构加强对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阅览室)等学生及幼儿聚集场所的卫生清理和通风换气,确保各项消毒措施落实到位。
②大力宣传和倡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全民体质”。
③建议大家注意规律作息,饮食保健,增强抵抗力。
④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治疗。
⑤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材料二:如图是病毒侵入人体的免疫过程示意图。
(1)材料一中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数字)。
(2)材料二中,发挥作用的细胞A、B分别是 、 。
(3)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接种的疫苗相当于 ,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免疫。如图为某同学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为正确的是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正确。
B、竹节虫与竹叶相似这是防御行为,它们不属于同种生物,因此不属于亲子之间的相似性,不能体现出生物具有遗传现象,错误。
C、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正确。
D、“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间的不同,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正确。
故选:B。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
D、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故选: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答案】B
【解析】解:A、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田鼠→猫头鹰;②水稻→田鼠→蛇→猫头鹰;③水稻→鸟类→蛇→猫头鹰;④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⑤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A正确。
B、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和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都是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可见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和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田鼠数量大量增加,蛇和猫头鹰以田鼠为食,那么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D正确。
故选:B。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物富集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A正确。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B正确。
C、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细胞能利用的能量,即分解某些有机物,释放能量,C正确。
D、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D错误。
故选:D。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不同的结构功能不同,解答即可。
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相同。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不发生变化。
故选:C。
(1)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随着细胞核的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分化等知识,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B
【解析】解:A、种子萌发时,①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A正确;
B、种子萌发过程中,③胚芽发育成b茎和a叶。B错误;
C、根的生长主要是图三中丙分生区和乙伸长区两个区域的细胞分裂、生长的结果,C正确;
D、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来的,1幼叶发育成a叶,2芽轴发育成b茎,3芽原基发育成c芽。D正确。
故选:B。
图一中:①胚拫,②胚轴,③胚芽,④子叶,⑤种皮。
图二中:a叶,b茎,c芽。
图三中:甲成熟区,乙伸长区,丙分生区,丁根冠。
图四中:1幼叶,2芽轴,3芽原基。
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结合图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7.【答案】D
【解析】解:A、①上表皮比③下表皮的气孔要少,A正确.
B、在图中,与茎的输导组织相通的是②叶脉,叶脉内含有导管、筛管,B正确.
C、④是叶肉细胞,细胞内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C正确.
D、①③处的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是结构中含有叶绿体,只是体积较小,数目也较少,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不正确.
故选:D
图为叶片横切面结构图,图示中,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脉,③是下表皮,④叶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8.【答案】D
【解析】解: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能有机物(储存化学能)+氧气。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有三个: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被植物自身利用,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人呼吸利用。
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由这三大意义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有机物、氧气。
故选:D。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才能灵活的分析、解决问题。
9.【答案】B
【解析】解:A瓶中的含氧量x为初始含氧量,B瓶用黑布完全包裹,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瓶中氧气减少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x-y;C瓶有光照,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24小时C瓶净积累量为z-x,则光合作用产氧量=呼吸消耗量+净光合量=(x-y)+(z-x)=z-y。
故选:B。
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故选:D。
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就可以被吸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需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终产物要明确了才能做对此题。
掌握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了解它们的最终消化产物,即可解答此题。
11.【答案】D
【解析】解:A、①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A正确。
B、在四肢处,②静脉中常具有静脉瓣,输液时,护士针刺人的血管②,B正确。
C、③毛细血管内径最小,红细胞单行通过,C正确。
D、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①→③→②,D错误。
故选:D。
血管是血流的管道。如图为三种血管结构示意图,图中①动脉血管较厚、弹性大,②管腔大,管壁较薄,弹性小,③毛细血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要到达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B处或C处,并刺激A处,如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则说明药物在B处不起作用而在C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②④正确。
故选:D。
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图中A是传入神经、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
本题考查药物阻断反射活动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解:①画饼充饥、②老马识途、③鹦鹉学舌、④杯弓蛇影,⑤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因此都属于条件反射;
⑥大雁南飞,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神经中枢在脑干或脊髓,因此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所以,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①画饼充饥、②老马识途、③鹦鹉学舌、④杯弓蛇影,⑤按图索骥,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14.【答案】A
【解析】解:A、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A符合题意。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其成熟状态;促进第二性征出现;激发性欲,维持性功能;故C不符合题意;
D、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血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使用含某种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缩短了蝌蚪发育成蛙的时间.说明这种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熟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解:A、泡菜坛应加水密封,主要目的是形成无氧条件,A错误;
B、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在开始腌制泡菜时,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有所下降,B错误;
C、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0天比较好,C错误;
D、由图中曲线能发现发酵第8~10天亚硝酸盐含量会降到最低,酸性环境较强,食用对人体危害不大,D正确。
故选:D。
在泡菜腌制的初期,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有所下降,解答即可。
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16.【答案】C
【解析】解: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因此通过A组父母及子女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出隐性性状是不能卷舌,显性性状是能卷舌。遗传图解如图1所示:
故选:C。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7.【答案】A
【解析】解:A、豌豆的黄粒与皱粒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A正确;
BCD、豚鼠的白毛与黑毛、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鸡的玫瑰冠与单冠,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CD不正确。
故选:A。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18.【答案】B
【解析】解:色育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致病基因记为Xb,若无XB基因则患此病。该色育症男孩的基因是XbY,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均无此病,该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的来源可用如下图解表示:
其中Y一定来自父亲,Xb一定来自母亲。其母亲的基因组成一定是XBXb,其中母亲的XB一定来自外祖父,Xb一定来自外祖母。所以该男孩色育基因传递过程应该是外祖母→母亲→男孩。
故选:B。
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控制色盲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b表示),控制正常色觉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B表示),两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组成分别表示为:XBY(正常男性)、XBXB(正常女性)、XBXb(正常女性、携带者)、XbY(色盲男性)、XbXb (色盲女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9.【答案】C
【解析】解:A、害虫本身存在着抗药性这种变异类型,由于长期使用衣药,使不具抗药性的害虫死亡,而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能生存下来且越来越多,这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该昆虫群体中有些是具有抗药性的,有些没有抗药性,在遗传学上,这是一对相对性状,B正确;
C、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农药选择了该昆虫的对该种农药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而不是不同的变异,C错误;
D、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中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且它的抗药性逐渐增强,群体密度逐渐恢复,D正确。
故选:C。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的进化。分析曲线图: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又增加;再使用衣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20.【答案】C
【解析】解:哺乳动物受伤后,大多会用舌头舔伤口促进愈合,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这种免疫力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故选:C。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1.【答案】消费者 2 厌氧 原核 分裂 营养物质(有机物)
【解析】解:(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需要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该生态系统食物链有:农作物→人、农作物→家禽、家畜→人,2条食物链。
(2)沼气池中的甲烷菌是一种厌氧细菌,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通过分裂繁殖后代。
(3)农作物秸秆的碎屑和沼气池中的沼渣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机物),可以作为培养食用菌的培养基。
故答案为:(1)消费者;2;
(2)厌氧;原核;分裂;
(3)营养物质(有机物)。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及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否 小于 光照强度 氧气 上 左
【解析】解:(1)图甲中A点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图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逐渐增多,光合作用的强度逐渐增强,氧气含量增多,不断得到积累,故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大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小于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的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减弱,产生的氧气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弱,A点将向上移动,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B点将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
(1)否;
(2)小于:
(3)光照强度;氧气;
(4)上;左;
甲图中OB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说明光合作用强度比呼吸作用强度弱,B点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BX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小于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比呼吸作用强度强,C点向右光合作用强度不在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3.【答案】房室瓣 关闭 大脑皮层 1 血小板 左心室
【解析】解:(1)图1中9是左心房,10是左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间有房室瓣,正常情况下只朝向心室开放,可以防止血液倒流。当心室收缩时,该结构处于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有心室流向动脉。
(2)人的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所在的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所以,冠心病患者突发心绞痛时,会出现胸闷、气短、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以上感觉产生的部位是是大脑皮层。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药物被舌下毛细血管吸收,药物的流动途径是:舌下毛细血管→小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冠状动脉,因此药物先由图1中1上腔静脉流回到心脏。
(3)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过多时会形成血栓。旧式人工心脏易造成血栓,而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可以避免血栓的形成,说明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不易激发血液中血小板的功能。
(4)由图4可知,人工心脏装在左心室的位置,而且将管道通往了主动脉,因此人工心脏代替了左心室的相关功能。
故答案为:
(1)房室瓣;关闭
(2)大脑皮层;1
(3)血小板
(4)左心室
(1)图1中:1是上腔静脉,2、8是肺静脉,3是右心房,4是右心室,5是下腔静脉,6是主动脉,7是肺动脉,9是左心房,10是左心室。
(2)大脑皮层中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24.【答案】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隐性 HH或Hh 100% 5、7、9、10、11 25%
【解析】解:(1)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由图可知,Ⅱ5和Ⅱ6正常,子代中出现病患,由此可以推出该病受隐性基因控制。
(2)若用H、h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Ⅰ1正常,基因组成是HH或Hh,Ⅰ1正常,Ⅰ2患病,子代正常,遗传图为:
Ⅱ5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几率是100%。
(3)直系血亲是具有直接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父方母方都包括在内,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等。旁系血亲是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于三代以内的亲属。所以,图中属于Ⅲ8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有5、7、9、10、11。如果Ⅲ8和Ⅲ10婚配生育,当两者都携带有致病基因(基因组成分别为Hh、Hh),且致病基因纯合,后代就患此病。遗传图为:
后代患此病的概率是25%,所以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Ⅲ8和Ⅲ10不能结婚。
故答案为:(1)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隐性;
(2)HH或Hh;100%;
(3)5、7、9、10、11;25%。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通常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25.【答案】①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抗原 特异性 B
【解析】解:(1)①督促全市学校、托幼机构加强对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阅览室)等学生及幼儿聚集场所的卫生清理和通风换气,确保各项消毒措施落实到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②大力宣传和倡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全民体质”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③建议大家注意规律作息,饮食保健,增强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④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⑤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①。
(2)根据图二病毒侵入人体的免疫过程示意图,发挥作用的细胞A、B分别是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吞噬细胞(吞噬新冠病毒和抗体结合体)。
(3)抗体能与新冠病毒的结合,可以促使新冠病毒被吞噬细胞清除或使它失去致病性,但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故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人体注射疫苗前,体内没有抗体,因此抗体为0,注射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逐渐多,当抗体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抗原被抗体清除,因此抗原数量减少,最后为0;抗原被清除后,抗体还将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所以某同学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为正确的是B。
故答案为:
(1)①;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3)抗原;特异性;B。
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新冠疫苗属于抗原。
解答此题要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知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生物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