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46111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46111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46111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及反思
展开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认识的含义、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通过学习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认识,指导实践 。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3.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三、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课:
研究的是这个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研究世界的本原,这个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唯物论。第3课,研究这个世界是怎么的问题?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唯物辩证法。第4课,我来研究人的意识能否认识这个世界,怎样认识这个这个世界?认识论。第5课,研究这个人类社会是怎么运行的问题?社会历史观。第6课,我们追求的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这是本书关于哲学的内容。今天开始我们就分析第4课的认识论,之前我们分析过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人的意识能够认识世界,反映世界,认识对世界有什么意义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新课:
展示图片,提问:分析认识论,首先要知道那么什么是认识的问题?
学生:蓝天,有白云,有太阳。
教师:蓝天,白云,太阳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人的大脑意识,可以能动的做出反映,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这叫认识。
探究活动:
谈谈你对港珠澳大桥的感受。提问:你看到港珠澳大桥的时候,直观感受是什么?
学生:弯的,长的,壮观,接下来你就会想,这么壮观的大桥是花多少钱的修建的?上千亿资金。花费国家多少时间?9年时间。所以你对大桥的认识,长的,美的,贵的,壮观,结实,寿命120年。
教师:谁去认识大桥,反映这个大桥?你,我们,我们是人,所以认识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动物可能反映这个世界,但是它的能力太低级了,一般不叫认识活动。
我们反映的,认识的大桥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说明我们反映的,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例如:这个笔是客体,我作为主体,正在认识这个客体,笔是黑色的。长的,美的,贵的,壮观,结实是我们对大桥的感受,就是反映。所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知识: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教师分析:认识的含义,认识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我们认识客体,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探究活动:
展示:这是海市蜃楼,看到场景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出反映这是海市蜃楼。
教师:这个笔是弯的,这是我们客观事物的时候,做出的反映。
这叫认识。而且我们看到客观事物的时候,直观做出的反映,这叫感性认识。但是之所以出现海市蜃楼,笔是弯的,这背后的研究出来的是因为光的折射效率。由于冷热不均,密度不同。折射率发生了变化。因此出现了海市蜃楼情况。我们看到的这个笔的现象。这叫理性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有不同的两种水平和两种层次。
归纳总结知识:
- 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我们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现象、外部联系。
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形式。
感觉:大脑,你的感觉器官直接做出的反映。
例如: 苹果,我眼睛立刻就看到了红色的,红传到我的视觉当中,这个世界是红色的。我一摸硬的。通过手反映到我的大脑,产生硬的是一种感觉。我一咬,甜的感觉。一看,圆的感觉。
知觉:你对客观事物整体做出的反映。
现在我把硬、红、甜、圆四种感觉复合在一起的,在我头脑当中出现苹果整体形象。我们就叫做知觉。苹果的硬、红、甜、圆,整体形象反映在我大脑中。
表象:把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例如:现在我手上没有苹果,当我提到苹果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苹果的形象?可以浮现出来的,因为你曾经看到过苹果。现在你的头脑当中浮现出来了。
(2)理性认识
不是简单的感觉器官的刺激。而是认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分为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
看到第一个动物,我又看到了第二个动物,第三个,第四个,,,
后来发现,这些动物有共性,什么共性呢?
都有鳃呼吸,都是身体扭动水里游,这些事物都有共性,我就把这类事物共性,本质提炼出来,取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叫鱼。就成为这一类事物的定义和概念。
这类动物的共性,都长羽毛,可能是会飞,下蛋,我们把这一类相似的事物归结为鸟。
论是鱼还是鸟,都是一类事物当中共性和本质提炼出来后,对事物下的定义或概念。我们把这种形式叫概念。
所以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也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性质,是什么,所以概念必须依靠抽象得来。直观观察不出来的。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的共性。
(2)判断:
我们要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关系。例如:鱼和鳃之间建立关系。鸟和羽毛之间建立关系。由此事物到彼事物,开始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这种认识形式叫判断。
判断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3)推理:
未知的认识。例如:鱼是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鲸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动物。得出新的结论就是鲸不是鱼类动物,因为它不是鳃呼吸的水生动物。
2.鸟是长着羽毛的动物,鸭子长羽毛,所以鸭子是鸟类动物。
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新的未知判断。由已知判断推出未知新的判断。这种思想形式叫推理。若满足这个方程式,让你求下面方程式。这个是已知的,这是就是未知的。先用已知推出X方程式是多少,然后在解决未知,这个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由已知推出未知。无论是概念,还是判断,还是推理,都有一个特点:间接性:不能通过感官直接在头脑中呈现出来,往往需要提炼,概括,往往代表抽象性。一类事物,未知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在感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总结提炼,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上升为理想认识。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那么我们的这些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书上告诉我们的吗?不是的。那么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实践。
知识归纳总结;
2.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提问:(1)是谁在从事活动?谁在审计大桥的设计。
学生:是人在从事这些活动,人是实践的主体。而不是动物,
动物适应这个世界。世界直接给他的,直接生存,他并不是向自然索取更多的东西。本能就能生存。
提问:而人改造这个世界。人需要的东西,自然界不能直接提供,房子自然界有吗?
学生:没有。
提问:衣服,自然界有吗?
学生:没有。
教师:手机有吗?汽车有吗?都是改造自然所获得的,因此人改造世界,依靠实践生存。
提问:(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归纳总结:是在改造世界(港珠澳大桥原来是没有的,是人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认识活动是反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
提问:(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归纳总结:意识指导下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所以实践就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物质作用于物质。
通过人改造世界,实践可以把观念上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把主观的东西,通过实践变成了客观的东西。头脑中想做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丰富的午餐。实践改造的对象不同,我们把实践划分成,几种不同的形式。
知识归纳总结: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改造对象是自然界,人需要的吃的喝的穿的,自然界不会直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界,在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
(2)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改造对象社会。改造社会的活动,叫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的关系。
(3)科学实验
——改造对象是客观世界,为了更好从事实践活动,可以实验。科学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指导我更好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3.实践的特点
探究活动:
新冠疫苗研发活动是实践吗?
学生:是的。
提问: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教师:谁研发疫苗,人,实践的主体:人,客观存在。研发什么?——疫苗。实践的对象:疫苗是客观存在的。研发疫苗的工具是客观的。
提问: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手段、改造的对象,都是客观的。改造世界的主体(人)是客观的,你改造世界的所使用的工具是客观的,你所改造的对象是客观的。
探究活动:
提问:国家不计成本都要研发疫苗,目的是要干嘛?
归纳总结:控制病毒。所以我们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这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自然。而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照自己意志那样的方式去变化。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创造出来,创造出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满足自己。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探究活动:
提问:研发疫苗是单个人能完成的吗?
归结总结:研制疫苗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团队的共同努力。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这就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
动物依靠本就能生活,本能是自然习得的,动物天然就会织网。自然界赐予他的。
提问:人生存的本领是一生下就会的吗?
归纳总结:在社会当中习得的。是父母交给你你,老师告诉你的。是社会传递给你的。人的本领是在社会当习得的。实践的特点具有社会性。
历史性:实践是变化的,在不同阶段,实践的规模,内容,形式是不相同的。
举例:现在蜘蛛结的网,与一万年前一样,没有多大变化。人盖的房子与以前不一样,因为人民的实践水平发生变化,所以实践的特点具有历史性。
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探究活动:
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这个西瓜是甜的?
学生:品尝。品尝的过程是不是叫实践。
进一步提问: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哪里来的?
归纳总结:从实践中来的。如果你不去品尝西瓜,你就不知道这个西瓜是不是甜的问题。
提问:客观世界怎样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呢?
学生: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1:钟南山院士是如何得出新冠病毒“人传人”的认识的?
归纳总结:实践。经过临床救治、数据收集、病毒检测和流行性病学的调查,得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结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提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实践。
例如:想知道西瓜的滋味,观察是永远品尝不到西瓜的滋味,你德必须品尝一下,吃一口,才知道梨的滋味。咬一口就是改造梨的过程,你咬一口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在这个作用的过程中,这个客体的信息,通过作用,反映到了你的头脑中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通过实践,获得事物的认识。这是我们获得认识事物的直接经验。
但是我们不参加实践也可以获得事物的认识。是别人告诉你的。通过知识的学习或传递获得,我们通过看电视,看书的介绍也可以认识事物的,这叫间接经验。例如:老师现在讲给大家的就是获得知识的间接途径)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对个人来说,对事物的认识,有的是亲身实验获得的,有的不是亲身实验获得,是别人告诉你的。
但是人类来说,认识只有一个来源,实践。就是通过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事物的认识。
研究活动:
思考:为什么今天仍然要继续加深对新冠病毒的认识?
归纳总结:因为。在实践中我们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遇到新的问题,就会对实践产生新的要求,产生的新要求会推动实践新探究和研究。在新研究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所以实践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研发工具认识工具。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实验室、显微镜,可以延伸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
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促进事物的新认识。例如:实践水平越高,认识水平越高。古人,天圆地方学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跟古人实践水平有关。走的地方也不远,就在日常生活的周边。视觉也没有望远镜,显微镜,用肉眼去观察,这些条件限制了对事物的认识。
探究活动:
关于新冠病毒、新冠疫苗的谣言一刻未停,你能分辨这些谣言的真假吗?用盐水、茶、醋漱口可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反应越强,效果越好?新冠疫苗有效期仅有半年?
提问:怎么证明他们的这些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
学生:实践。
归纳总结:通过临床试验的33名受试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接种后的第209天,所有年龄组受试者体内的抗体活性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提问:他们说的跟客观存在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问:判定这把椅子坐着是不是舒服?
学生:你上去坐一下,感受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就是主观正确反映客观。
思考:为什么实践是唯一标准?
①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
举例:想知道西瓜的滋味,观察是永远品尝不到西瓜的滋味,你得必须品尝一下,吃一口,才知道梨的滋味。
科学理论、权威的观点、专家结论、多数人的意见、公理、定律,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你的观点是不是对的?你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事物?必须要实践验证一下,否是没法确定是否正确。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西瓜是不是甜的?是西瓜自己说了吗?
学生:不是。我们自己品尝了才知道是不是甜的。
归纳总结:
(3)实践是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
我们的认识,通过实践,转化成客观效果。
如果客观效果与主观认识相一致,说明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说明是真理。
如果客观效率与当时主观设置不一致。不是真理,就是谬误。
例如:如果这支笔,放在桌上,能够立柱,最后能不能立柱,依靠什么,最终要靠实践去检验,你可以无数的理论去验证,放在桌面上,最后倒了,说明客观现实,与我们的想象不一致。我的放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你的认识,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最终以实践来检验。最后到实践加以检验。
探究活动:
我们研究疫苗,只是为了认识新冠病毒吗?
学生:不是的。是为了控制病毒。这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归纳总结: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认真学习,获得很大知识,最终的目的将来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现在你们认真学习,学到的知识可以用到实践当中去。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世界,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学以致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认识的含义、阶段,知道了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掌握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反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的认识
决定 作用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从何而来 实践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
实践是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目的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学案及同步课时作。
八、教学反思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目标,这两点知识理论性知识强,学生在学习接受过程中比较难以理解,需要在以后练习中加以巩固知识。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