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2)
展开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1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DNA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两种肺炎链球菌的比较
项目
种类
S型细菌
R型细菌
菌落
表面光滑
表面粗糙
菌体
毒性
有毒性
无毒性
三、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a、b对比说明R型细菌无致病性,S型细菌有致病性。
2.实验b、c对比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无致病性。
3.实验b、c、d对比说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四、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为什么无荚膜的R型肺炎链球菌无毒性,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有毒性?(必修2 P43“相关信息”)
提示:无荚膜的R型肺炎链球菌,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杀灭;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而在宿主体内存活并繁殖。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请说明理由。(必修2 P43“图3-2”)
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3.肺炎链球菌转化的实质是什么?(必修2 P44“图3-3”)
提示: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中,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4.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必修2 P46“思考·讨论”)
提示: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艾弗里在每个实验组中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然后观察在没有这种物质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变化。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彻底去除细胞中含有的某种物质(如糖类、脂质、蛋白质等)。
1.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提示: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只是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
2.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提示: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从格里菲思的第四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型活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来的。 (×)
提示:S型活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
4.艾弗里的实验中加蛋白酶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失去活性,但其他物质如RNA、DNA等仍具有生物活性。 (√)
5.肺炎链球菌属于寄生细菌,其蛋白质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
提示: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其蛋白质在自身核糖体上合成。
格里菲思第四组实验中,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ab段R型细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
2.bc段R型细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b之前,已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繁殖降低了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
肺炎链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科学家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细菌培
养场所
小鼠体内
培养基(体外)
实验构思
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
利用不同的酶,每一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一种物质,从而观察这种物质对转化的影响
结果观察
小鼠是否死亡
培养基中菌落类型
实验结论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联系
①所用的材料相同:都巧妙选用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②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则是前者的延伸,进一步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③实验设计都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如图是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一个操作步骤,下列四组实验是对该实验的延伸实验,请判断下列四组实验中小鼠的存活情况。
①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1)小鼠存活的是________,小鼠死亡的是________。(均填序号)
(2)请解释各组小鼠存活与死亡的原因。
提示:(1)①③④ ②
(2)DNA酶能将DNA水解,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①中小鼠存活。②加入的是S型细菌,小鼠死亡。③中高温能使R型细菌死亡,使酶失去活性,高温后加入S型细菌的DNA,不能实现转化;④中S型细菌+DNA酶会使S型细菌的DNA分解,失去作用,高温冷却后加入R型细菌的DNA,也不会再发生转化,因此③④中小鼠都存活
考查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1.(不定项)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
项目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实验处理
注射活的R型细菌
注射活的S型细菌
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注射活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实验现象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关键现象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只分离到S型活细菌
B.对第4组实验的分析必须是以1~3组的实验为参照
C.本实验的结果表明R型肺炎链球菌发生了基因重组
D.本实验结论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BD [第4组小鼠死亡,应分离得到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A项错误;本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R型肺炎链球菌发生了基因重组,C项错误。]
2.为研究使肺炎链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某学习小组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假设是“使肺炎链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
B.甲组实验作对照,培养皿中应当有两种菌落
C.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用到了“加法原理”
D.若乙组培养皿中有两种菌落,丙组培养皿中有一种菌落,则说明使肺炎链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DNA
C [由乙、丙两组实验中分别加入了蛋白酶和DNA酶可知,该实验的假设是“使肺炎链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A正确;甲组实验只加了S型细菌的提取物,未加蛋白酶或DNA酶,因此甲组作对照,培养皿中应当有R型和S型两种菌落,B正确;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方法用到了“减法原理”,C错误;乙组加入了蛋白酶,水解了S型细菌的蛋白质,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丙组加入了DNA酶,S型细菌的DNA被水解,若乙组培养皿中有两种菌落,丙组培养皿中有一种菌落,则说明乙组肺炎链球菌发生了转化,而丙组未发生转化,从而说明使肺炎链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DNA,D正确。]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拓展分析
3.(2022·山东潍坊临朐一中检测)艾弗里将 S型肺炎链球菌的含DNA的提取物与R型肺炎链球菌混合培养后,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内并整合到其DNA分子上,使R型细菌转化为能合成多糖荚膜的S型细菌,从而培养基上出现两种菌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离转化得到的S型细菌单独培养,可得到S型和R型两种细菌
B.若将S型细菌的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也能得到两种菌落
C.S型细菌转录产生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D.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可能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D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稳定性转化的过程,挑取转化得到的S型细菌单独培养,只可得到S型细菌,A错误;若将S型细菌的蛋白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不能发生转化,只能得到R型细菌,即一种菌落,B错误;转录产生的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相同肽链,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可能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D正确。]
4.(2022·湖南常德模拟)肺炎链球菌S型与R型菌株,都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抑制其增殖)。在多代培养的S型细菌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细菌和R型细菌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组1甲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通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可康复
B.组2培养基中可能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
C.组3培养基中出现菌落是因为PenrS型细菌的DNA转移到了R型细菌中
D.组4培养基中观察不到R型菌落和S型菌落
A [抗青霉素的S型(Penr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在组1中,将加热杀死的PenrS型细菌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PenrS型细菌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体内有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存在的小鼠不能康复,A错误;在组2中,将Penr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PenrS型细菌和R型细菌均可以生长,因此组2培养基中可能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B正确;Penr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在组3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R型细菌不能存活,只有PenrS型细菌能存活,C正确;组4中因为PenrS型细菌的DNA被DNA酶催化水解而无转化功能,且活的R型细菌不抗青霉素,因此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D正确。]
考点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一、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T2噬菌体的结构
2.T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
增殖需要的条件
内容
模板
T2噬菌体的DNA
合成T2噬菌体DNA的原料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合成T2噬菌体蛋白质
原料
大肠杆菌的氨基酸
场所
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3.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用35S、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二、实验过程
1.标记T2噬菌体
2.侵染大肠杆菌
3.实验结果及结论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
有
有
DNA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无
无
三、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实验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3.探索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际上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必修2 P45“图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2.在生物实验设计中,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证明哪类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艾弗里和赫尔希选用细菌或病毒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修2 P46“思考·讨论”)
提示:(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易于观察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2)繁殖快,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1.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为①②。 (√)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
3.用1个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含35S。 (×)
提示:子代噬菌体都不含35S。
4.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
提示:病毒的核酸也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5.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
提示: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1.获得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获得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中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
2.把有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病斑的烟叶榨汁,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烟叶,烟叶会得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烟草花叶病毒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果分析
组别
现象
分析原因
35S标记T2噬
菌体→细菌
上清液放射性高
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沉淀物放射性比正常实验偏高
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32P标记T2噬
沉淀物放射性高
DNA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
菌体→细菌
上清液放射性比正常实验偏高
(1)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T2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2)保温时间过长,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T2噬菌体
2.探究生物遗传物质的三种方法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提示:(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而乙组无,则该新病毒为RNA病毒;反之,则为DNA病毒。
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2023·广东广州月考)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较轻的噬菌体颗粒
B.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低
D.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一定是由于培养时间过长
A [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较轻的噬菌体颗粒,A正确;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并未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C错误;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或培养时间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侵染大肠杆菌),D错误。]
2.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甲 乙
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C.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C [甲组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由于部分噬菌体未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所以悬浮液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由于甲组的悬浮液中不存在大肠杆菌,所以悬浮液中的噬菌体无法繁殖产生含32P标记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故可产生不含32P的噬菌体,B正确;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时候,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DNA注入细菌中,因此乙组的悬浮液含大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由于细菌提供的原料中不含35S,所以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噬菌体侵染实验的拓展考查
3.(2022·广东六校联考)T2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导入T2噬菌体的基因中,使外源蛋白和T2噬菌体蛋白融合表达,融合蛋白随子代T2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T2噬菌体表面的一项技术,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将大肠杆菌换成乳酸菌,实验结果无明显变化
B.外源蛋白和T2噬菌体蛋白融合,依赖宿主细胞高尔基体的加工
C.若用32P标记外源蛋白基因,在任一子代噬菌体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D.若用35S标记大肠杆菌,则可在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上检测到35S
D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该实验中将大肠杆菌换成乳酸菌,不能完成实验,A项错误;大肠杆菌没有高尔基体,B项错误;32P 标记外源蛋白基因,应在部分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C项错误;噬菌体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因此若用35S 标记大肠杆菌,则可在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上检测到35 S,D项正确。]
4.如图为T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体内放射性RNA与T4噬菌体DNA及大肠杆菌DNA的杂交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在培养基中加入3H尿嘧啶用以标记RNA
B.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RNA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
C.第0 min时,与DNA杂交的RNA来自T4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转录
D.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
C [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可以用3H尿嘧啶标记RNA,A正确;能与DNA杂交的RNA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B正确;在第0 min时,大肠杆菌还没有被T4噬菌体感染,所以在大肠杆菌体内不存在T4噬菌体的DNA,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和T4噬菌体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说明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而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D正确。]
考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叶实验
5.(2022·广东佛山质检)对烟草花叶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导致了病毒这一种新的生物类型的发现。细菌过滤器是一种孔径小于细菌的过滤装置,细菌及比细菌大的细胞都不能通过。下面是科学家所做的一系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将患病叶片研磨液注入正常烟草叶脉中,正常烟草患病。
实验二:将患病叶片研磨液高温处理后,则不能使正常烟草患病。
实验三:将患病叶片研磨液经过细菌过滤器后得到滤液,能使正常烟草患病(这种滤液被称为感染性滤液)。
实验四:在感染性滤液中加入蒸馏水大量稀释,也能使正常烟草患病。
实验五:将正常叶片研磨液经过细菌过滤器得到无感染性滤液;在感染性滤液中加入与实验四所加蒸馏水同体积的无感染性滤液,能使正常烟草患病,且患病程度与实验四相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二的结果说明烟草花叶病可能由非生物因素引起
B.根据实验三的结果不能排除由细菌本身引起烟草花叶病的可能性
C.实验四的结果说明烟草花叶病很可能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分子所引起
D.实验五的结果说明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在无细胞的滤液中不能增殖
D [若为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则高温处理患病叶片研磨液后,应该仍能使正常烟草患病,A错误。细菌过滤器是一种孔径小于细菌的过滤装置,细菌及比细菌大的细胞都不能通过,所以将患病叶片研磨液经过细菌过滤器后得到的滤液中不含细菌,故实验三正常烟草患病不可能由细菌直接引起,B错误。将患病叶片研磨液经过细菌过滤器后得到的滤液中不含细胞和细菌,但仍能使烟草患病,若为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则加入蒸馏水大量稀释感染性滤液后可能不会引起烟草患病,但在感染性滤液中加入蒸馏水大量稀释,也能使正常烟草患病,所以可能是比细菌小的病毒引起的烟草患病,C错误。将正常叶片研磨液经过细菌过滤器得到无感染性滤液;在感染性滤液中加入与实验四所加蒸馏水同体积的无感染性滤液,能使正常烟草患病,且患病程度与实验四相同,说明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在无细胞的滤液中不能增殖,D正确。]
1.核心概念
(必修2 P46)“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2.结论语句
(1)(必修2 P43)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必修2 P44)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必修2 P4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2022·海南等级考)某团队从下表①~④实验组中选择两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结果显示: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该团队选择的第一、二组实验分别是( )
材料及标记
实验组
T2噬菌体
大肠杆菌
①
未标记
15N标记
②
32P标记
35S标记
③
3H标记
未标记
④
35S标记
未标记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④和③
C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为了区分DNA和蛋白质,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根据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根据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说明第二组噬菌体的蛋白质被35S标记,C正确,A、B、D错误。]
2.(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 )
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
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
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
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
C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在大肠杆菌体内复制,合成新的噬菌体DNA,A正确;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T2噬菌体会用自身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等来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B正确;噬菌体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C错误;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合成蛋白质,D正确。]
3.(2021·全国乙卷)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与R型细菌相比,S型细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S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细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加热杀死S型细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将S型细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细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细菌
D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S型细菌与R型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具有多糖类的荚膜,后者不具有多糖类的荚膜,故S型细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推测合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已经被破坏,而分离出的S型细菌有毒性,即具备活性蛋白,可推出S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细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推测合理;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由实验结果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可知,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未受影响,即加热杀死S型细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其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C推测合理;S型细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无法完成DNA的复制、转录及翻译等过程,故与R型细菌混合后,无法得到S型细菌,D推测不合理。]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共26页。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案 (不定项):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案 (不定项),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