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及教学方法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编部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课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排:本课时间线索较长,涉及知识内容教丰富,因此教材设计体现了浓缩性,教师统筹教学内容又能突出重点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挑战。
2.教材内容:本课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讲述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时期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学情及教学方法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内容初中历史和高一历史已有涉及,学生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兴趣,但了解系统性还不够。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启发式分析法和自主探究、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很有必要,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分析、理解、总结、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论从史出,以史为鉴、以史为用。
2.内容安排上:以时间为线索,从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逐一展开分析讲解。
3.课程资源的再度开发与利用: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这一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的教学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4.教师的定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
2.理解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
1、夏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死后,约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与其支持者杀死益,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提问】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讲解】政权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多媒体】播放图片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示意图。
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体制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王畿四周。
【多媒体】播放图片内服与外服制度示意图。
【教师讲解】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
②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姬姓)、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③内容:授土授民;层层分封。
【多媒体】播放分封诸侯示意图和展示一段材料,进一步解释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多媒体】播放分封等级示意图,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课件展示】通过四则材料,探讨西周分封制的评价。
【教师讲解】
积极性: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确立了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
④经济:开发了边远地区的经济
⑤播了周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性: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和大宗小宗关系图,探讨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教师讲解】
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课件展示】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教师讲解】
①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补充: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课件展示】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示意图,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师讲解】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4、 先秦政治制度特征
【课件展示】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体现出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教师讲解】(1)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3)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4)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课件展示】通过两则材料,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教师讲解】
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②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2.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分析皇帝制度特点?
【教师讲解】
①皇位世袭
②皇帝独尊
③皇权至上(核心)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
【课件展示】三公九卿制的示意图。
【教师讲解】
特 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
“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县制特点:
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分析郡县制的作用?
【教师讲解】
①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②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课件展示】通过表格对比,探究试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4)文书行政
特点: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
【课件展示】通过三则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的影响?
【教师讲解】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三、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1、汉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设立中朝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和中外朝关系示意图,分析钟超制度的影响。
(3)东汉——尚书台: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课件展示】通过两则材料,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
影响:
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③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
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宋代二府三司制特点。
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4、元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课件展示】通过两则材料,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
(1)原因:
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
(2)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导致权贵专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5、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6、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总揽国家大事,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政务机构。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讲解】
【知识归纳1】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知识归纳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四、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西汉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并行制
(3)弊端: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4)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此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5)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2、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3、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设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5、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6、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确立: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2)特点:
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课件展示】通过一则材料,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交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7、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教师讲解】
【知识归纳3】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的演变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知识归纳4】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合作探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发展的原因、特征、影响
1.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
(2)政治上,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4)自然环境上,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
(5)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
2.特征:
(1)矛盾: 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2)趋势: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
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五、本课小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到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央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分散独立到集权,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大一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