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选草 B. 切草
C. 加碱蒸煮 D. 晾干
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多喝果汁补充蛋白质 B. 外出使用一次性餐具
C. 腌制咸肉美味应多吃 D. 硒虽防癌但不能摄多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塑料制品反复用,减少污染 B. 少用一次性纸巾,保护森林
C. 多乘坐公共交通,节约燃料 D. 工厂废水浇花草,节约用水
4. 钇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稀土金属,有延展性,与热水能起反应,可制特种玻璃和合金。如图是钇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钇原子核外有50个电子 B. 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
C. 钇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kg D. 钇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5. 一种新研发的中成药(化学式为C15H10O6)对甲流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下列有关其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属于无机物 B. 该物质中含有31个原子
C. 该物质中含有5个氢分子 D. 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8:1
6. 硫酸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酸,下列与硫酸相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测稀硫酸的pH
C. 倾倒稀硫酸 D. 量取浓硫酸
7. 科学家首次制造出一种全新形式的冰,是一些细白色的粉末,密度与液态水的密度相同,名为“中密度无定形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无定形冰中水分子间隔与液态水分子间隔相同
B. 无定形冰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
C. 无定形冰中水分子也在运动
D. 无定形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8. 我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如图是科学家利用CO2合成某化工原料的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实现了从两种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变 B.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9. 劳动创造未来、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与化学原理没有关联或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原理
A
学农活动:撒烧碱改良酸性土壤
烧碱具有碱性
B
学工活动:炼铁高炉将铁矿石炼成铁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
家务劳动:用燃气灶点火炒菜
燃料燃烧放热
D
社区活动:用厨余垃圾制作花肥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A. A B. B C. C D. D
10. 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下列类推结论正确的是( )
A. 镁条在空气中可以剧烈燃烧,所以铜丝也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B. 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生成气体,则能和酸生成气体的一定是金属
C.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CO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 向20℃时100g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如图Ⅰ)。升温到50℃后溶液如图Ⅱ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20℃甲物质的溶液是饱和的
B. 2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 20℃和50℃时乙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图Ⅱ中的甲溶液降温至2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1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未打磨的铝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探究,绘制如图所示的反应速率图。以下对图像分析错误的是( )
A. a→b时段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B. 实验过程中,溶液中所含C1−浓度不变
C. a→c过程中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是因为该反应放热,加快了反应
D. c时刻后反应速率减小的原因主要是稀盐酸的浓度减小使反应速率降低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3. 以空气、饱和食盐水为原料,制备纯碱的主要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1)步骤I中常见的分离方法是 ______ 。
(2)步骤Ⅲ反应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 ______ (填元素符号)。
(3)步骤IV过滤后液体依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4)步骤IV的反应原理可以表示为NaCl+CO2+H2O+NH3=NaHCO3↓+NH4Cl,根据流程推测:该温度下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比NH4Cl ______ (填“强”或“弱”)。
(5)请写出步骤V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目前汽车普遍使用的燃料,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因燃烧不充分释放了一氧化碳、颗粒物以及氨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和加剧温室效应(全球平均气温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发展绿色环保汽车已是各国的共识,主要有以下途径:①改进现有车型,采用铝合金、钛合金、塑料等轻量化材料,降低消耗;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转化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再排放等;③开发汽车代用燃料,主要包括天然气、乙醇、生物柴油、氢气等,实现能源多元化;④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努力实现“零排放”,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发利用电动汽车已成为发展绿色环保汽车的重要途径。
(1)文中涉及到的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 。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 。
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B.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是为了减少污染
C.乙醇、生物柴油、氢气等实现了“零排放”
(3)途径②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请根据上图写出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 ______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5.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______ 。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CO2可用仪器有 ______ ,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如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O2除上述仪器还需要补充的仪器为 ______ 。
(4)某气体只能用H装置收集,该气体的性质有 ______ 。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6.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之一,某小组以“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为主题开展了以下探究。
【任务一】定性探究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下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分别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的相关信息,兴趣小组同学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按照右边图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
溶质溶解度
溶剂
NaOH
Na2CO3
水
109g
21.8g
乙醇
17.3g
不溶
(1)振荡后锥形瓶内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 。
(2)写出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该实验方案的优点有 ______ 。
【任务二】定量探究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4)小组同学设计如图装置,集气瓶(体积为125mL)内是一瓶不纯的二氧化碳气体,将注射器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将瓶内二氧化碳完全吸收)注入集气瓶内,轻轻振荡集气瓶,打开弹簧夹,量筒内的水沿着导管流入集气瓶,实验结束后,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35L。则该集气瓶内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______ 。若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振荡就立即打开弹簧夹,实验结果会 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任务三】数字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5)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中图甲装置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采集数据绘制成曲线(如图乙),图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 ______ 。据图乙分析,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时间段是 ______ ,ab段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原因是 ______ 。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7. 某些食品包装内常有一小包黑色的粉末(主要成分是铁粉),用来吸收氧气和水以防止食品变质,常称之为“双吸剂”。
(1)打开一包双吸剂,发现出现少量的红色物质,这是因为 ______ 。
(2)称量6g该双吸剂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如图所示。请计算该样品中所含单质铁的质量(写出解题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选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切草,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加碱蒸煮,碱与草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晾干,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A、果汁中富含维生素,补充的是维生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使用一次性餐具会产生更多的废弃塑料,会浪费更多的木材等,会加重白色污染、增加资源的消耗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腌制食品常有亚硝酸盐,多食腌制咸肉不利于身体健康,故选项说法错误。
D、即使是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人体健康;硒虽防癌,但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不能过多摄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果汁中富含维生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一次性餐具会产生更多的废弃塑料,会浪费更多的木材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腌制食品常有亚硝酸盐,进行分析判断。
D、即使是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人体健康。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六大营养素的相关知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塑料制品反复用,能够减少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该选项正确。
B、少用一次性纸巾,能够减少树木的砍伐量,该选项正确。
C、多乘坐公共交通,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节约燃料,同时也能够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减缓空气污染,该选项正确。
D、工业废水有污染,灌溉会引起土壤污染,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A、塑料制品反复用,能够减少废气塑料。
B、少用一次性纸巾,能够减少树木的砍伐量。
C、多乘坐公共交通,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节约燃料。
D、工业废水有污染,灌溉会引起土壤污染。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
4.【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钇原子核外有39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kg”,故选项说法错误。
D、钇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应该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由(化学式为C15H10O6)可知,该物质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错误;
B、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由31个原子构成,故B错误;
C、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5):(1×10)=18:1,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化学式为C15H10O6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式为C15H10O6进行分析;
C、根据一个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不含有氢分子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6.【答案】C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且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无定形冰的密度与液态水的密度相同,则无定形冰中水分子间隔与液态水分子间隔相同,故A正确;
B、无定形冰是一些细白色的粉末,而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所以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属性可知,无定形冰中水分子也在运动,故C正确;
D、无定形冰与水的水分子组成不变,其化学性质相同,故D不正确。
故选:D。
A、根据无定形冰的密度与液态水的密度相同进行分析;
B、根据无定形冰是一些细白色的粉末,而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进行分析;
C、根据微粒的属性进行分析;
D、根据无定形冰与水的水分子组成不变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的性质和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8.【答案】B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CO2+CH4=催化剂C2H4O2。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物中有甲烷,属于有机物,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在反应后有剩余,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错误;
D、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结合各选项逐项分析判断。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烧碱的碱性太强,且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A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够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元素,所以一氧化碳能够与铁矿石反应,将铁矿石炼成铁,故B正确;
C.燃料燃烧时放热,所以用燃气灶点火炒菜,故C正确;
D.厨余垃圾发生缓慢氧化生成的物质能够帮助植物生长,所以可用厨余垃圾制作花肥,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烧碱的碱性太强,且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够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元素进行分析;
C、根据燃料燃烧时放热进行分析;
D、根据厨余垃圾发生缓慢氧化生成的物质能够帮助植物生长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0.【答案】C
【解析】解:A、镁是活泼金属,镁条在空气中可以剧烈燃烧;铜丝不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该选项不正确。
B、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有气体生成,但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因为分子种类改变,物质种类改变,即有新物质生成;该选项正确。
D、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故性质不同,故CO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A、镁是活泼金属,铜是不活泼金属。
B、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有气体生成。
C、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D、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B
【解析】解:A、20℃时,向100g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如图I),图I中甲(剩余固体)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20℃时,向100g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如图I),图I中乙形成的可能是饱和溶液,因为乙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图I中甲(剩余固体)形成的是饱和溶液,则2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小;故B不正确;
C、图Ⅰ20℃的乙溶液溶质溶解完全,图Ⅱ50℃中乙溶液溶质溶解完全,则图Ⅰ、图Ⅱ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正确,因为乙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不变,故C正确;
D、图Ⅱ中的甲溶液降温至20℃时(图Ⅰ甲是饱和的,含有多余的固体),则一定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20℃时,图I中甲(剩余固体)形成的是饱和溶液进行分析;
B、根据乙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进行分析;
C、根据图Ⅰ20℃的乙溶液溶质溶解完全,图Ⅱ50℃中乙溶液溶质溶解完全进行分析;
D、根据图Ⅱ中的甲溶液降温至20℃时(图Ⅰ甲是饱和的,含有多余的固体),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2.【答案】B
【解析】解:A、未打磨的铝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放入盐酸中时,氧化铝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到a点时该反应恰好完全;a→b时段内铝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1+6HCl=2AlCl3+3H2↑,该反应是由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与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B、实验过程中,溶液中所含Cl−量不变,但溶液的量增多,使得溶液中所含Cl−浓度降低,说法错误;
C、从a点开始铝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反应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说法正确;
D、c时铝和盐酸反应速率最大,随着反应进行,盐酸浓度减小使反应速率降低,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结合图像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 N和H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弱 2NaHCO3=△Na2CO3+CO2↑+H2O
【解析】解:(1)分离空气得到氮气与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
(2)由图可知,步骤Ⅲ是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3价,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1价,即氮元素与氢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3)过滤后液体依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液面超过滤纸边缘,浊液沿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的缝隙留下,导致滤液仍浑浊;
(4)有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两种新物质中,碳酸氢钠率先结晶析出,说明该温度下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比NH4Cl弱;
(5)由图可知,步骤V是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NaHCO3=△Na2CO3+H2O+CO2↑。
故答案为:(1)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
(2)N和H;
(3)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4)弱;
(5)2NaHCO3=△Na2CO3+CO2↑+H2O。
(1)根据分离空气得到氮气与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进行分析。
(2)根据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进行分析。
(3)根据过滤后液体依然浑浊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
(4)根据生成的两种新物质中,碳酸氢钠率先结晶析出进行分析。
(5)根据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纯碱的制取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4.【答案】塑料 C 2NO+2CO=催化剂N2+2CO2 随着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增加
【解析】解:(1)改进现有车型,采用铝合金、钛合金、塑料等轻量化材料,铝合金、钛合金属于合金,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2)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B、乙醇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不生成二氧化硫或氮的氧化物,所以汽油添加乙醇后减小了污染,选项正确;
C、乙醇、生物柴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实现“零排放”,氢气燃烧生成水,实现了“零排放”,选项错误。
故选C。
(3)途径②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NO+2CO=催化剂N2+2CO2。
(4)由图知,随着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增加,说明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故答案为:(1)塑料;
(2)C;
(3)2NO+2CO=催化剂N2+2CO2;
(4)随着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增加。
(1)根据铝合金、钛合金属于合金,塑料属于合成材料进行分析;
(2)根据“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乙醇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不生成二氧化硫或氮的氧化物,乙醇、生物柴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实现“零排放”,进行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氮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4)根据随着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增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5.【答案】酒精灯 BCEG CaCO3+2HCl=CaCl2+CO2↑+H2O 试管、水槽、胶皮管、“S”型玻璃导管 密度小于空气,且溶于水
【解析】解:(1)仪器A是酒精灯;故答案为:酒精灯;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大理石和稀盐酸,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则只能用向上拍空气法收集,如图:,故选择的仪器有:BCEG;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故答案为:BCEG;CaCO3+2HCl=CaCl2+CO2↑+H2O;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则发生装置是:;收集较纯净的O2需要排水法,即;则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是:试管、水槽、胶皮管、“S”型玻璃导管;故答案为:试管、水槽、胶皮管、“S”型玻璃导管;
(4)某气体只能用H装置(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的性质有密度小于空气,且溶于水。故答案为:密度小于空气,且溶于水。
(1)根据仪器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进行分析;
(4)根据向下排空气法的装置特点以及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偏大,需要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制取氧气的原理以及所用到的实验装置非常熟悉,才可正确解答。
16.【答案】气球变大,溶液变浑浊 CO2+2NaOH=Na2CO3↓+H2O 让原本没有现象的反应更加直观(合理均正确) 偏小 偏小 将注射器往集气瓶中注入空气,手松,活塞会恢复至原来位置(合理均可) t2~t3 水中CO2已经达到饱和
【解析】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中压强减小,气球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变大;根据题目数据可以看出,碳酸钠在乙醇中溶解度小,因此生成碳酸钠后就会变为沉淀析出;故观察到气球变大,溶液变浑浊;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3)该实验方案的优点有让原本没有现象的反应更加直观;
(4)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此时气体体积减少,内部压强减少,使水倒吸入集气瓶,造成而量筒减少水的体积,量筒前后减少水的体积就是剩余的二氧化碳体积,所以二氧化碳体积分数=10mL+125mL−35mL125mL×100%=80%;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振荡就立即打开弹簧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没有充分反应,剩余二氧化碳,压强没有减小到最小值,打开弹簧夹,进入的水减少,实验结果会偏小;
(5)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将注射器往集气瓶中注入空气,手松,活塞会恢复至原来位置(合理均可);据图乙分析,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最多的时段是t2~t3,则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时间段是t2~t3;ab段是二氧化碳中加入水的情况,ab段浓度不变的原因是水中CO2已经达到饱和。
故答案为:(1)气球变大,溶液变浑浊;
(2)CO2+2NaOH=Na2CO3↓+H2O;
(3)让原本没有现象的反应更加直观(合理均正确);
(4)80%;偏小;
(5)将注射器往集气瓶中注入空气,手松,活塞会恢复至原来位置(合理均可);t2~t3;水中CO2已经达到饱和。
(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实验方案来分析;
(4)根据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来分析;
(5)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图像信息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则铁粉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氧化铁)呈红色
【解析】解:(1)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则铁粉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氧化铁)呈红色。
(2)设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56 2x 0.2g562=x0.2g解得:x=5.6g
答:该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5.6g。
故答案为:(1)铁粉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氧化铁)呈红色。
(2)5.6g。
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天长市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兴隆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