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1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2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3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4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5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6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7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8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片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素养,知识概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2.掌握秦汉至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发展的历程,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3.了解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产生的背景(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建立了以 宗法 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 敬天保民 ”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3)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铸刑书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反对子产刊布法律。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与法家之争(1)儒家认为 人性善 ,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①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②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仁政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法治 ,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①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②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 法 、 术 、 势 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子产“铸刑书”;郑国大夫邓析自编一套更能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成文法,刊刻于竹简上;晋国赵鞅“铸刑鼎”;李悝制定《法经》;商鞅实行变法,颁行一系列法令。
    4.评价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1)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 君主专制 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微思考1材料一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
    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提示:不同:儒家尚贤、重德,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九章律 》。 (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1)背景。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 三纲五常 。 
    3.唐朝的法治与礼治 (1)唐朝的法治。
    (2)唐朝的礼治。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的《 大唐开元礼 》,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微归纳1《大唐开元礼》是汉魏以来礼仪的规范和总结,是礼的一般性原则规定,在唐朝受到尊崇。尽管《大唐开元礼》中的一些礼仪如“养老礼”在唐朝并未推行,但它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在唐朝中后期得到遵循,对当时的国家礼仪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思考2材料 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共有竹简526枚,简长31厘米,简文含27种律和1种令。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根据上述图片及文字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律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特点:汉朝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法律也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儒法结合是汉律的明显特点。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的发展演变(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 大清律例 》。 
    微归纳2明朝法律的特点(1)加强了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行为的刑罚。(2)设立“奸党罪”专条,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3)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4)以刑罚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5)严惩流民。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背景: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概况: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 乡约 教化乡里。 ①宋朝:北宋吕大钧撰写的《 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六谕 ”。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 大明律 》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③清朝: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 圣谕十六条 ”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一 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时期人们之所以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是因为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事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
    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徐祥民《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摘编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期至汉唐时期中国法律演变的特点。提示:演变特点:由因事制法到制定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样化走向统一;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家化;礼法结合,突出伦理。
    核心归纳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1)国家主义: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与”。礼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
    (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开始,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法律,大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的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学以致用魏晋时期,《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常被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魏晋时期(  )A.注重对法律的解释B.法律体系不够完善C.士族对法律的解释进行垄断D.律令逐步儒家化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常被用作参考”“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可知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融入法律中,这说明魏晋时期律令逐步儒家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二 乡约制度材料 宋朝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提示:变化:宋朝乡约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核心归纳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有利于匡正民风,革除陋习。这是乡约制度的宗旨,也是乡约制度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有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乡约在强调扬善惩恶的同时也关注缉奸弭盗。(3)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乡约组织的救助职能既为乡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在邻里之间发扬互助互爱的风气。
    (4)有利于弥补官治的不足。乡约组织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组织,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方面能够弥补官治的不足。(5)促进了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
    学以致用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南赣乡约》,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在明朝的基层治理中(  )A.乡约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D.乡约是对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赣乡约》重视仁厚的乡风民俗,这说明在明朝的基层治理中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乡约大都由乡村群众集体制订,是乡村群众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它并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故A项错误;乡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乡约是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1.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子产否定了秘密法,将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以此强调法治的作用,与“一断于法”思想一致,故A项正确;“天行有常”是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强调的是自然规律,故排除B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论语》,属于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子的“非攻”思想,故排除D项。
    2.中国古代从曹魏时期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答案:D
    解析:“八议制度”规定“亲、故、功、贵”等人只要不是犯重罪,均可减免刑罚,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不特指世家大族,故排除A项;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化社会矛盾,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儒学无关,故排除C项。
    3.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西汉实行(  )A.法家的统治思想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C.仁政的思想D.儒法兼采,外儒内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主张儒法兼采,外儒内法,故选D项。
    4.《贞观政要》记载:“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上述材料主要描述了(  )A.《唐律疏议》颁布实施的效果B.“贞观之治”的升平景象C.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行的影响D.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官吏多自清谨”“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可知《唐律疏议》的颁布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故A项表述与题意相符;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5.宋朝,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乡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道德教化的功能答案:A
    解析:宋朝乡约是士人利用理学教化乡民的工具。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吏推行,并把皇帝的“圣谕”作为乡约的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的表现,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没有反映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故排除B项;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故排除C项;儒学在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据《晋书·刑法志》所载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作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纂。……《法经》共分六篇:《魏律序》举其篇目,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六)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的则并为杂律。——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上册)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基本景观中,儒法之争特别凸显而尤其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也不止仅存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以后历朝历代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争论之所以延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内涵关涉“如何建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帝国时期的儒家在帝国政制设置,即“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经趋于成熟,在此问题上的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中华文明。——摘编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片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培养·史学思维,1背景,为政以德,道德礼义,中央集权,1秦汉法律,九章律,2魏晋法律,三纲五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文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统治区域,罗马民法大全,庄园法庭,罗马法,普遍适用,法律至上,君主立宪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敬天保民,《汤刑》,《九刑》,成文法,道德礼义,为政以德,赏罚分明,富国强兵,君主专制,统一六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