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1.4 空间向量的应用精品导学案
展开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理解点到直线、点到平面距离的公式及其推导.
2.了解利用空间向量求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直线到直线、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的基本思想.
3.会用向量法求线线、线面、面面夹角.
4.能正确区分向量夹角与所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的关系.
1、直观想象
2、数学运算
3、逻辑推理
【自主学习】
一.空间距离的向量求法
分类
图示
向量求法
点线距
u为直线l的单位方向向量,P∉l,A∈l,Q∈l,=a,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为=(a·u)u,则PQ== .
线线距
转化为点线距
在其中一条直线上取定一点,则该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即为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
点面距
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P∉α,A∈α, PQ⊥α,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为,则P点到平面α的距离
PQ=
线面距(前提是线面平行)
转化为点面距
如果一条直线l与一个平面α平行,可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将线面距离转化为点P到平面α的距离求解.
面面距(前提是面面平行)
转化为点面距
如果两个平面α,β互相平行,在其中一个平面α内任取一点P,可将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点P到平面β的距离求解.
解读: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
求出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都垂直的法向量n,在两条直线上分别取A和B,则AB在法向量n上的投影向量的长度即为异面直线a,b的距离,所以距离为 |AB∙n||n|.
二.空间角的向量求法
空间角包括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这三种角的定义确定了它们相应的取值范围,结合它们的取值范围可以用向量法进行求解.
角的分类
向量求法
范围
两异面直线l1与l2所成的角为θ
设l1与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u,v,
则cosθ= =
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
设l的方向向量为u,平面α的法向量为n,则sin θ= =
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为θ
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1,n2,
则cos θ= =
图(1)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图(2)平面与平面所成角
思考1:平面与平面所成的夹角与两平面的法向量所成夹角有何关系?
思考2:两个平面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区别?
【小试牛刀】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相等.(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于直线与该平面法向量夹角的余角.( )
(3)二面角的大小就是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
(4)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为120°,则该二面角的大小等于60°或120°.( )
2.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
.
【经典例题】
题型一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角度1:点线距
点拨:用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不必找点在直线上的垂足以及垂线段.
(2)在直线上可以任意选点,但一般选较易求得坐标的特殊点.
(3)直线的方向向量可以任取,但必须保证计算正确.
例1 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1,AB=4,BC=3,∠ABC=90°,求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
角度2:点面距
点拨: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主要方法
(1)作点到平面的垂线,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2)在三棱锥中用等体积法求解.
(3)向量法:d=(n为平面的法向量,A为平面上一点,MA为过点A的斜线段).
例2 在三棱锥S-ABC中,△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平面SAC⊥平面ABC,SA=SC=2,M,N分别为AB,SB的中点,如图所示.求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
角度3 线面距
例3 在直三棱柱中,AA1=AB=BC=3,AC=2,D是AC的中点.
(1)求证:B1C∥平面A1BD;
(2)求直线B1C到平面A1BD的距离.
角度4 面面距
点拨:求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先在其中一个平面上找到一点,然后转化为该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求解.注意:这个点要选取适当,以方便求解为主.
例4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求平面A1BD与平面B1CD1间的距离.
题型二 利用空间向量求夹角
角度1:线线角
点拨:1.利用空间向量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
(1)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出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坐标.
(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
(4)结合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得到两异面直线所成角.
2.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两个关注点.
(1)余弦值非负: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一定为非负值,而对应的方向向量的夹角可能为钝角.
(2)范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故两直线方向向量夹角的余弦值为负时,应取其绝对值.
例5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M,N分别是BD和AD的中点,则B1M与D1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例5-变式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2,点E是棱AB上的动点.若异面直线AD1与EC所成角为60°,试确定此时动点E的位置.
角度2:线面角
点拨;若直线l与平面α的夹角为θ,利用法向量计算θ的步骤如下:
例6 如图,已知三棱柱ABCA1B1C1,平面A1ACC1⊥平面ABC,∠ABC=90°,∠BAC=30°,A1A=A1C=AC,E,F分别是AC,A1B1的中点.
(1)证明:EF⊥BC;
(2)求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角的余弦值.
例6-变式 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D∥BC,∠BAD=90°,AB=,BC=1,AD=AA1=3.
(1)证明:AC⊥B1D;
(2)求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
角度3:面面角
点拨:利用平面的法向量求两个平面的夹角
利用向量方法求两平面夹角大小时,多采用法向量法.即求出两个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法向量的夹角来得到两平面夹角.需注意法向量夹角范围是[0,π],而两平面夹角范围是.
例7 如图所示,在几何体S-ABCD中,AD⊥平面SCD,BC⊥平面SCD,AD=DC=2,BC=1,又SD=2,∠SDC=120°,求平面SAD与平面SAB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例7-变式 如图所示,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D为CC1的中点,求二面角A— A1D—B的余弦值.
【当堂达标】
1.已知向量m,n分别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和平面α的法向量,若cos〈m,n〉=-,则l与α所成的角为( )
A.30° B.60° C.120° D.150°
2.已知△ABC的顶点A(1,-1,2),B(5,-6,2),C(1,3,-1),则AC边上的高BD的长等于( )
A.3 B.4 C.5 D.6
3.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线段BB1、B1C1的中点,则直线 MN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 .
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DA=DC=4,DD1=3,则异面直线A1B与B1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5.如图,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N是棱AD的中点,M是棱CC1上的点,且CC1=3CM,则直线BM与B1N之间的距离为 .
6.如图,已知点P在正方体ABCD-A'B'C'D'的体对角线BD'上,满足BP=2PD'.
(1)求DP与CC'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DP与平面AA'D'D所成角的正弦值.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
二.|cos| |cos| |cos
思考1:两平面的夹角是两法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思考2: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形成四个二面角,我们把这四个二面角中不大于π2的二面角称为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面面角的取值范围为,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π].
【小试牛刀】
1. × × × √
2.或 解析: cos〈m,n〉==,∴〈m,n〉=.∴两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或.
【经典例题】
例1 以B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4,0,1),C1(0,3,1),
所以直线A1C1的方向向量=(-4,3,0),=(0,3,1),
所以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
d===.
例2取AC的中点O,连接OS,OB.
∵SA=SC,AB=BC,∴AC⊥SO,AC⊥BO.
∵平面SAC⊥平面ABC,平面SAC∩平面ABC=AC,
∴SO⊥平面ABC.
又BO⊂平面ABC,∴SO⊥BO.
又∵△ABC为正三角形,O为AC的中点,∴AO⊥BO.
如图所示,分别以OA,OB,OS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B(0,2,0),C(-2,0,0),S(0,0,2),M(1,,0),N(0,,).
∴=(3,,0),=(-1,0,),=(-1,,0).
设n=(x,y,z)为平面CMN的一个法向量,
则取z=1,
则x=,y=-,∴n=(,-,1).
∴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d==.
例3 (1)证明:连接AB1交A1B于点E,连接DE.
⇒B1C∥平面A1BD.
(2)解:因为B1C∥平面A1BD,所以B1C到平面A1BD的距离就等于点B1到平面A1BD的距离,
如图建立坐标系,
则B1(0,2,3),B(0,2,0),A1(-1,0,3),=(0,2,3),=(0,2,0),=(-1,0,3).
设平面A1BD的法向量为n=(x,y,z),
所以所以n=(3,0,1).
所求距离为d==.
例4 以点D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0,0,0),A1(1,0,1),B(1,1,0),D1(0,0,1),
=(0,1,-1),=(-1,0,-1),=(-1,0,0).
设平面A1BD的法向量为n=(x,y,z),
则⇒令z=1,得y=1,x=-1,
∴n=(-1,1,1),
∴点D1到平面A1BD的距离d===.
易证平面A1BD∥平面B1CD1,
∴平面A1BD与平面B1CD1间的距离等于点D1到平面A1BD的距离,∴平面A1BD与平面B1CD1间的距离为.
例5 A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
B1(2,2,2),M(1,1,0),D1(0,0,2),N(1,0,0),∴=(-1,-1,-2),=(1,0,-2),∴cos〈,〉==.
例5-变式 解:以DA所在直线为x轴,以DC所在直线为y轴,以DD1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E(1,t,0)(0≤t≤2),则A(1,0,0),D(0,0,0),D1(0,0,1),C(0,2,0),=(1,0,-1),=(1,t-2,0),
根据数量积的定义及已知得:1+0×(t-2)+0=×·cos 60°,
所以t=1,所以点E的位置是AB的中点.
例6 解: (1)连接A1E,因为A1A=A1C,E是AC的中点,所以A1E⊥AC.
又平面A1ACC1⊥平面ABC,A1E⊂平面A1ACC1,平面A1ACC1∩平面ABC=AC,
所以,A1E⊥平面ABC.
如图,以点E为原点,分别以射线EC,EA1为y,z轴的正半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
不妨设AC=4,则A1(0,0,2),B(,1,0),B1(,3,2),F,C(0,2,0).
因此,=,=(-,1,0).由·=0得EF⊥BC.
(2)设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角为θ,
由(1)可得=(-,1,0),=(0,2,-2),
设平面A1BC的法向量为n=(x,y,z),
由,得,
取n=(1,,1),故sin θ=|cos〈,n〉|==.
因此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例6-变式 (1)证明 以A为原点,以,,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0),C(,1,0),B1(,0,3),D(0,3,0),C1(,1,3),D1(0,3,3).
易知=(,1,0),=(-,3,-3),
∴·=0,∴AC⊥B1D.
(2)解 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为m=(x,y,z),
=(,1,0),=(0,3,3),则即
令x=1,则y=-,z=,
∴平面ACD1的一个法向量为m=(1,-,).
设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的角为θ,∵=(0,1,0),∴sin θ==,
∴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例7 解 如图,过点D作DC的垂线交SC于E,以D为原点,以DC,DE,DA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SDC=120°,∴∠SDE=30°,又SD=2,∴点S到y轴的距离为1,到x轴的距离为,则有D(0,0,0),S(-1,,0),A(0,0,2),C(2,0,0),B(2,0,1),设平面SAD的法向量为m=(x,y,z),
∵=(0,0,-2),=(-1,,-2),
∴取x=,得平面SAD的一个法向量为m=(,1,0).
又=(2,0,-1),设平面SAB的法向量为n=(a,b,c),
则即令a=,则n=(,5,2),
∴cos〈m,n〉===,
故平面SAD与平面SAB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是.
例7-变式 解:如图所示,取BC中点O,连接AO.因为△ABC是正三角形,所以AO⊥BC,因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BC⊥平面BCC1B1,所以AO⊥平面BCC1B1.
取B1C1中点为O1,以O为原点,,,为x,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1,0,0),D(-1,1,0),A1(0,2,),A(0,0,),B1(1,2,0).
设平面A1AD的法向量为n=(x,y,z),=(-1,1,-),=(0,2,0).
因为n⊥,n⊥,得得所以
令z=1,得n=(-,0,1)为平面A1AD的一个法向量.
又因为=(1,2,-),=(-2,1,0),=(-1,2,),所以·=-2+2+0=0,
·=-1+4-3=0,所以⊥,⊥,即AB1⊥BD,AB1⊥BA1,
又BD∩BA1=B,BD⊂平面A1BD,BA1⊂平面A1BD,所以AB1⊥平面A1BD,
所以是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所以cos〈n,〉===-,
又因为二面角A—A1D—B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 A1D—B的余弦值为.
【当堂达标】
1. A 解析 设l与α所成的角为θ且θ∈[0,90°],则sin θ=|cos〈m,n〉|=.∴θ=30°.
2.C解析:因为=(4,-5,0),=(0,4,-3),则对应的单位向量为,所以AC边上的高BD的长为B到AC的距离d===5.
3. 32 解析:如图,以点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C(0,1,0),D1(0,0,1),M1,1,12,A(1,0,0),
∴AM=0,1,12,AC=(-1,1,0),AD1=(-1,0,1).
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为n=(x,y,z),则n·AC=0,n·AD1=0,即-x+y=0,-x+z=0,
令x=1,则y=z=1,∴n=(1,1,1),
∴点M到平面ACD1的距离d=|AM·n||n|=32.
又MN∥AD1,且MN⊄平面ACD1,AD1⊂平面ACD1,
∴MN∥平面ACD1,
故直线MN到平面ACD1的距离即点M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32.
4. 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已知得A1(4,0,0),B(4,4,3),B1(4,4,0),C(0,4,3).∴=(0,4,3),=(-4,0,3),
∴cos〈,〉=.
5.68989 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B(1,1,0),B1(1,1,1),M0,1,13,N12,0,0,∴BB1=(0,0,1),BM=-1,0,13,B1N=-12,-1,-1.
设直线BM与B1N的公垂线方向上的向量n=(x,y,z),由n·BM=0,n·B1N=0,
得-x+13z=0,-12x-y-z=0,令x=2,则z=6,y=-7,∴n=(2,-7,6).
设直线BM与B1N之间的距离为d,则d=|BB1·n||n|=689=68989.
6.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棱长为1,则
B(1,1,0),C(0,1,0),D(0,0,0),C'(0,1,1),D'(0,0,1),则
BD'=(-1,-1,1),DB=(1,1,0),CC'=(0,0,1),DC=(0,1,0),
∵BP=2PD',
∴BP=23BD'=23(-1,-1,1)=-23,-23,23.
(1)DP=DB+BP=(1,1,0)+-23,-23,23=13,13,23,
设DP与CC'所成角为θ,则cos θ=|DP·CC’||DP||CC’|=2319+19+49×1=2363=63,
∴DP与C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3.
(2)由(1)知DP=13,13,23.
∵DC⊥平面AA'D'D,∴DC=(0,1,0)为平面AA'D'D的一个法向量,
设DP与平面AA'D'D所成的夹角为α,
∴sin α=|cos
∴DP与平面AA'D'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6.
【同步导学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修第一册-- 1.4.2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2) 导学案(有答案): 这是一份【同步导学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修第一册-- 1.4.2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2) 导学案(有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导学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修第一册-- 1.4.2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1)导学案(有答案): 这是一份【同步导学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修第一册-- 1.4.2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1)导学案(有答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1.4 空间向量的应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1.4 空间向量的应用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小试牛刀,经典例题,当堂达标,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