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1750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06 《石钟山记》-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基础积累,基础夯实,余韵徐歇,桴止响腾,赴任就职于是本来,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有大石当中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是”“适”“识”三字及次常用字“始”。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并梳理常见文化现象、理解性默写。
(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①虽( )②访( )③函胡( )④清越( )⑤桴( )⑥腾( )⑦余韵( )⑧徐歇( )
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清脆悠扬鼓槌传播 余音 慢慢消失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得分点:是、名,定语后置句)
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①赴( )②因( )③固( )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方( )⑤心动( )⑥罅( )
正 内心惊恐裂缝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跟先前轰隆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得分点:当、空中、向)
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的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鹳鹤的声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发现了一块大石,交代石头位置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
④《石钟山记》中,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是“________________!”
(第3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①殆( )②终( )③所以( )
大概终究 ……的原因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得分点:乃、考击、其实)
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苏轼亲自探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由此引发他的感慨,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是
金文 “是”是会意字,金文上边像汤匙,中间“又”字像人手,下边是“止”,表示末端,合起来指人手执汤匙。“匙”的本字,表示汤匙,后借用来表示“是非”的“是”及代词。
这,这个这样正确表判断,同今天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识记方法】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小篆 “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啇(音shì)声。表示往,到……去。
到,往享有女子出嫁恰好,恰恰顺从,依照刚刚,刚才适合,适宜
【识记方法】 “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
識 識 识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识”本来写作“識”,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戠(音zhí)声。表示认识、知道、懂得。
【识记方法】 “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才当初,原来开始曾经刚
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名词作动词,命名名词作状语,坐船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名词作状语,目,用眼睛/耳,用耳朵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余(宾语)、欺(动词)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者
7.文化常识《水经》与《水经注》:《水经》是_____时期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后来被________改编为《水经注》。《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喜雨亭记苏 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又曰:“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 者不得以为粟/B.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 者/不得以为粟/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 者不得/以为粟/D.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 不得以为粟/
解析:原文标点: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B.下雨前,太守就已经开始修亭凿池,没有顾及忧心庄稼的百姓。亭成恰逢雨至,太守看到人民庆祝的场景,深感惭愧,将这一场喜雨归功于天子和造物主,并用“喜雨”来给亭子命名。C.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除了具体描写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还交代了此前“弥月不雨”的情况,为后文记“喜”做了有力的衬托,行文曲折起伏,饶有兴味。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表达与民同乐的感情。
解析:中国封建时代,为官者建亭供游乐本是常事,更何况苏轼这样一位为政清廉、崇尚节俭的官吏,断不会建造豪华的丽亭美池。如文中所述,“喜雨亭”不过是一个供休息的场所而已,一座极普通的亭子,所以B项的说法没有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既而”,然而此后;“雨”,下雨;“以为”,省略。)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出现旱象便把雨赐给百姓。(“今天”,现在;“始”,刚开始;“赐之以雨”,状语后置句。)
14简述“喜雨亭”名字的由来,并说说这一命名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志趣。
答案 苏轼到扶风的第二年春天,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担忧干旱带来灾荒,三月突然连降了几场雨,忧虑顿除,为了庆祝并纪念这几场丰收雨,苏轼便用“喜雨”来命名亭子,从中传达出苏轼心系百姓、与民同乐的志趣。
【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刚修建成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06 《谏太宗十思疏》-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基础积累,高考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3 《过秦论》-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基础积累,基础夯实,囊括四海之意,荒之心,并吞八,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以致天下之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兼爱》-2023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基础积累,基础夯实,纷乱之事,同“无”没有,重点梳理,劝勉勉励劝说劝告,通假字,多义实词,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