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44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答案1B2D,答案3B4A,4逆温的影响,答案A,答案2B3D,2形成过程,2山谷风,3城市风,答案1C2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7讲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考点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组成及比例。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的煤炭、石油,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2)各层特征比较。
1.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2.利用大气的组成解释地理现象(1)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返还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2)臭氧和氧原子。①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3)水汽。①近地面水汽吸收地面热量→大气升温。②水汽温度变化→吸热或放热→水的相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4)杂质。①尘埃物质→吸附水汽→雾或降水。②尘埃物质→削弱太阳光→大气能见度降低。
3.利用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解释地理现象(1)对流层中的天气多变、飞机颠簸。
(2)平流层为天气稳定的飞机航空空域。(3)电离层与无线电通信。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递减率在( )A.3 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 000~6 000米处高于垂直递减率C.6 000米以上等于垂直递减率D.6 000米以上低于垂直递减率2.上面四幅图中,飞机可以在5 000米高空平稳飞行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①地面气温约为18 ℃,3 000米处气温约为-15 ℃,6 000米处气温约为-36 ℃。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图①中:3 000 m范围内气温下降达30 ℃以上,即平均每1 000 m下降10 ℃以上,高于气温垂直递减率,A项错误;图①中:3 000~6 000 m,高差为3 000 m,气温下降达21 ℃左右,约为0.7 ℃,高于垂直递减率,B项正确。第2题,图①中近地面气温在20 ℃左右,5 000 m在-30 ℃左右,降温幅度达50 ℃,温差高于垂直递减率,对流更旺盛,不得平稳飞行,A项错误;同理,图②③也不符合题意;图④中地面气温在10 ℃左右,5 000 m高度气温值为-10 ℃,降温幅度20 ℃<垂直递减率,对流减弱,利于飞机平稳飞行,D项正确。
2022年5月15日凌晨1点26分,中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 30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科考营地顺利升空,凌晨4点40分达到9 032米,超过珠穆朗玛峰8 848.86米的高度,创造了浮空艇原位大气科学观测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如下图所示。浮空艇采集了地面以上数千米垂直范围内的数据,将用于研究、追踪区域水循环,监测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浓度和风温湿压等气象参数的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浮空艇上升过程中经历的气温变化是( )A.先降低后升高 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逐渐升高
4.浮空艇采用白色外观有利于( )A.减少白天艇内升温 B.减弱高空强风影响C.减少表面水汽凝结 D.减弱宇宙射线影响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 30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科考营地顺利升空,凌晨4点40分达到9 032米”,珠穆朗玛峰位于30°N以南,属于低纬地区,根据所学可知,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因此浮空艇上升过程中一直处于对流层,根据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特点可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浮空艇上升过程中气温是逐渐降低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浮空艇采用白色外观是因为白色可以反射光线、减少紫外线的吸收,使浮空艇内部气体升温不会过快,A正确;白色的外观不能减弱高空强风影响,也不能减少表面水汽凝结,或减弱宇宙射线影响,B、C、D错误。故选A。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②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有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大气密度越大、烟雾尘埃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1.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示意图
2.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三大因素(1)大气成分: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全球气候变暖。(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夜间,云层能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白天,云层的吸收、反射等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水陆性质、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的释放持续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大气两种作用的实践应用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利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生产、生活现象。①解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a.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b.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c.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d.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
(4)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
[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
4.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2)逆温的类型、成因及特点。
(3)辐射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021·浙江卷)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据此,完成第1题。1.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
解析:大棚顶部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有光伏板),阻挡吸收太阳辐射,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地面反射随之减弱,大气吸收减少,A项正确。
(2022·河南模拟预测)俗语:“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常见的雾有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蒸发雾。下图为某乘客在青岛近海坐船时拍摄的海雾景观图。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春雾日头指春雾出现时间大多在日出之后B.夏雾雨是底层空气水汽饱和,冷锋过境易降水C.秋雾凉风指雾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凉风习习D.冬雾雪是在冷空气作用下,和辐射雾成因一致3.在青岛近海航行的船只,冬季遇到的海雾较少,主要原因是( )A.海面水温较低 B.海面蒸发较弱C.风向变化较大 D.海陆温差较大
解析:第2题,春雾日头指在春天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近地面大气因降温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雾,春雾出现时间大多在日出之前,A错误。夏雾雨一般是有云层遮蔽,气温较低或者冷空气南下,有冷锋过境,底层空气水汽饱和,产生低云和雾,出现降水,B正确。秋雾的形成与春季类似,常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地面降温快,但在仲秋以后,阳光比春季弱,会有凉风习习之感,有秋雾凉风之说,C错误。冬雾成因类似平流雾和锋面雾,冷暖相遇,出现降水与降雪,D错误。故B正确。第3题,冬季受强劲的冬季风影响,气温明显降低,但是海水比热容较大且海水之间有热交换,所以海水冬季水温较高,A错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冬季海陆温差较大,风力较大,不易形成海雾,D正确。冬季受强劲的冬季风影响,海面上层的空气干燥,海面蒸发较快,B错误。冬季盛行偏北风,风向变化较小,C错误。故选D。
考点三 热力环流1.原因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原理与过程(1)原理。
[特别提醒]气压高低的相对性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理论依据:大气的热胀冷缩。(1)一个过程。
注意:①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产生于大气在垂直方向的上升及下沉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即风)是其结果。②受重力作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高于高空。热力环流中气压的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的比较。同一水平面由气压高低差异所形成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2)两个方向。
(3)三种关系。①等压面的凹凸关系。a.气温高的地方:低空下凹、高空上凸。b.气温低的地方:低空上凸、高空下凹。②温压关系: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知识梳理栏目图中①②处风向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
如:“巴山夜雨”是因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名。四川盆地潮湿,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加上盆地地形,散热慢,低层空气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造成夜晚盆地底部气流上升较旺盛,形成夜雨。
3.等温面的判读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在对流层,随着海拔升高,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降低。(2)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如上图中甲地为低温中心,乙地为高温中心。(3)夏季: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C.13时 D.19时
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C.西南方 D.西北方
解析:第1题,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飘,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飘,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 7时、 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第2题,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根据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对图进行分析,夜间到清晨陆地气温低,应该为高压,此时近地面风向整体自北向南,说明陆地偏北。下午气温较高时,近地面风从东、南方向吹来。
此时陆地升温快,为低压。水体气温低,为高压,近地面风从水体吹向陆地,即从东、南方向吹向陆地。综上所述,故推断陆地总体在水体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2022·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3~4题。3.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解析:第3题,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午后气温最高,蒸发最强,利于汞的挥发。山谷中有大量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分布,午后山谷气温明显低于山顶,山谷形成高压,山顶形成低压,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风从山谷吹向山顶,谷风最强,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C项正确。第4题,土壤汞排放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B正确;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C错误;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
考点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醒]1.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2.近地面和高空的判定在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大致判定空间位置的高低。一般来说近地面气压值接近一个标准大气压(1 013 hPa),所以等压线图上数据接近1 000 hPa时,即为近地面,大气与地面有摩擦力,则风向由高压向低压方向斜穿等压线;如果等压线数值只有500 hPa左右,即表示“高空”,基本可以忽略摩擦力,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2.判断风力大小(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①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②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③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④根据温差判断:一般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2)看距风源地远近。距风源地近,则风力大,如我国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力大。(3)看摩擦力大小。①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如内蒙古高原;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或湖面,摩擦力变小,风力变大。
(4)看植被多少。植被茂密,阻力大,风力小;植被稀疏,阻力小,风力大。(5)看地形因素。地形(河谷、山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原理如下所示:
3.风向呈现方式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方向吹向西南方向的风。通常呈现风向的方式有两种:(1)风向符号——风矢杆。风矢杆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指示风的方向(如图中风向均指向A),风尾横线表示风力大小,一道短线代表1级风、一道长线代表2级风、一面三角旗帜代表8级风。
(2)风频玫瑰图。频率最高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如上图中的东南风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北风,南风次数最少。
4.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方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如果是高空风,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方法技巧] 如何根据风向判断气压高低和南北半球(1)根据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可知:图中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水。(3)从图中可知风向比F水偏右,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然后在风向的右侧绘出垂直于风向的地转偏向力F地。(4)根据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绘出摩擦力F摩。
(2022·辽宁卷)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图1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图2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2.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最高气温高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A错误;傍晚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降温速率快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间气温高于丙地,C错误;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昼夜温差大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D正确。所以选D。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较低,为山谷地形,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显著,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到地形的阻碍,在丙地不断聚集,导致丙地气温较低,A正确;该地气温较低,水汽蒸发较弱,B错误;海平面气压对于丙地夜间气温影响较小,C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较小,D错误。所以选A。
(2021·江苏卷)下图为“某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大风速区相比,M地区风速较小,主要是因为(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B.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小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大D.气旋的中心气压较高
4.此时我国新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正值当地正午前后,太阳辐射较强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少云C.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空气下沉增温D.位于天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解析: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M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A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会影响风力大小,故 B项错误;M地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秦岭山区南侧,地势起伏大,地形崎岖,地面摩擦力大,是风速较小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气旋中心的气压较四周低,是低压中心,图中M地并不位于气旋中心位置,故D项错误,本题选C。第4题,一般来说,陆地白天气温最高出现在下午2点左右,北京时间14时,新疆地区位于正午前后,气温还没有达到最大值,而内
蒙古中东部正值日最高温时段,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内蒙古中东部刚经过一次冷锋过境,等压线密集,北风风力较大,降温明显,而新疆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故B项正确;由图可知,新疆地区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风力小,天气晴朗,气温较高,盆地内下沉气流不明显,故C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新疆并不是全在天山背风坡,如盆地内部,新疆地区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风力小,盆地内部无焚风效应,故D项错误。故选B。
等温线图的判读等温线图是描述某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等值线,判读的重点是等温线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M地气温可能是( )A.15 ℃ B.16 ℃ C.22 ℃ D.26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地形地势[尝试解答] (1)________(2)________
[解题步骤]第(1)题,
图→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的气温有两种可能性:25 ℃或20 ℃→但南美的西海岸是安第斯山,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应为20 ℃→M地的气温应较20 ℃更低(小于小的),由于等温距为5 ℃,所以M地气温应大于15 ℃而小于20 ℃,故选B
两地纬度相当,但甲地更靠近内陆,升温更快、乙靠近海洋,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升温较慢→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陆分布,A正确
答案:(1)B (2)A
(2023江苏·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大气受热过程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表现为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下图示意亚洲某区域1月等温线(单位:℃)分布。
(1)描述图示区域1月气温的分布特点。(2)概括图示东部沿海地区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图中甲地成为该区域的低温中心,就此做出合理解释。(4)乙、丙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分别阐释其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总体越向北气温越低;由图可知,东部沿海地区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气温梯度大;同纬度地区,海洋的冬季温度则高于陆地,所以沿海气温高于内陆。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东部沿海,受海陆性质影响,冬季海洋降温降得慢,气温高,等温线数值大;东部内陆受地形的影响,水平气温梯度差异大,等温线密集,自东向西气温降低;受海陆性质影响,沿海地区等温线走向几乎呈南北方向延伸,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第(3)题,读地图知,甲地位于俄罗斯,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日照时间短,
太阳辐射弱,气温低,地处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离北冰洋近,受来自于北冰洋的冷气团影响大,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气温低。第(4)题,读图可知乙丙两地等温线都向北凸,结合等温线的性质,这两地气温偏高,乙地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地处西北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增温,气温高。丙地地形为平原,西北方向为海拔较高的大兴安岭,受地形阻挡,冬季风对丙地影响小,气温高,加之地势低,气温高。
答案:(1)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同纬度地区相比,东部沿海气温偏高,内陆地区气温偏低;气温水平梯度东部沿海大于内陆地区。(2)特点:等温线密集,与海岸线平行。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偏高;东部沿海山地南北纵贯,由东向西,海拔增高,气温迅速下降。
(3)所处纬度偏高,冬季太阳高度低,且白昼时间短,接受太阳辐射少:距北冰洋近,与北冰洋之间无大的山地阻挡,受北冰洋冷气团的影响大,形成低温中心。(4)乙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地处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流下沉增温,气温偏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丙地位于平原地带,西北面有山地阻挡冬季风,气温偏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图中PD′=PC′,PA′=PB′。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1)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2)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面、实线为等压面)。据此,完成(1)~(2)题。
(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辐合上升 B.热力辐合上升C.动力下沉辐散 D.热力下沉辐散
(2)易形成这种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尝试解答] ________
该地等温面向上凸出→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地表受热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故选B
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冬季山坡降温快,寒冷气流沿山坡下沉至谷底,谷底气温低,不符合图中等温线特征,B错;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效区为高压,下沉气流,C错;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对
答案:(1)B (2)D
下图是某日某时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丙三点气压相比较( )A.甲乙 D.甲>乙>丙
2.此时,甲、丙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A.甲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大B.甲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C.丙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D.丙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小3.乙点近地面吹( )A.西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在等压面上,海拔高度可能不同,但气压值相等。图中甲、乙、丙位于同一等压面之上,因此气压相等,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甲地高空等压面凸起,丙地高空等压面凹陷,则甲地高空为高气压,低空为低气压,丙地高空为低气压,低空为高气压,因此甲地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丙地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因此排除A、C;甲地近地面多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小,丙地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气温日较差
大,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第3题,根据前题分析可知,甲地近地面为低气压,丙地近地面为高气压,乙点近地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B 2.B 3.D
下图A示意某沿海地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图B示意该地区各地近地面与其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随水平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该地气压和气温分布状况的叙述,判断正确的是( )(1)高空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低(2)①地气压低于②地(3)④地的气温高于③地(4)①地等温面的分布高度低于②地A.(2)(3) B.(1)(4)C.(1)(3) D.(2)(4)
5.若此时表示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地降水概率增大 ②乙地降水概率增大 ③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④甲是陆地,乙是海洋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
解析:第4题,从图B中可知,甲处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大于乙处,也即①和④处的气压差大于②和③处的气压差,近地面①②处的气压总比600米高空③④处的气压高,当“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就会造成近地面和相对应的高空垂直气压差增大,所以可以得出近地面气压①>②,600米高空③>④,(1)正确,(2)错误。近地面气压①>②,可判断①为高压区,气温低,②为低压区,气温高,所以气温①<②;即①地等温面的分布高度低于②地,(4)正确。根据海拔每上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5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新人教版,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知能转化演练,关键能力突破,紫外线,凝结核,污染物,大气的垂直分层,逆温的影响,审题解题,感悟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湘教版,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知能转化演练,关键能力突破,紫外线,凝结核,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逆温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考点2大气受热过程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课堂巩固·即时练,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辐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