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6讲外力作用塑造的主要地貌课件
展开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6讲 外力作用塑造的主要地貌
考点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②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①耕地连片地区(如华北平原):聚落规模较大。②耕地破碎地区(如江南水乡):乡村规模相对较小。(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河流冲积平原:聚落一般沿河成条带状分布,多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②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考向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图:
[特别提醒]1.不同季节侵蚀作用的差异在河流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床变深;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小,下蚀作用减弱,河床变浅。2.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1)径流量的大小。(2)水流速度。(3)地面组成物质的抗侵蚀能力。(4)植被覆盖度。(5)人类活动。
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类型:
[易误辨析] 冲积扇与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的差别: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形成的,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冲积扇是河流在出山口处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组成物质颗粒较粗。
3.河岸的侵蚀与堆积(1)判断凹岸和凸岸。从字面上来理解,“岸”指陆地部分,陆地部分被冲掉了泥土就是凹,堆着泥土就是凸。再以河道中心线为参照,凸向河中心的一岸是凸岸,凹陷的一岸则为凹岸。如下图所示:
判读技巧: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形态结合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使凹岸水流速度快,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把挟带的泥沙堆积在凸岸,形成河漫滩。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应用。①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淘金地。②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堆积,可以筑港、建码头。
4.侵蚀基准面(1)概念。
①(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延伸的平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但对于不入海,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②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2)侵蚀基准面引起河流冲淤变化。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或者说海平面上升时,河床与海平面的高差减小,流速减小,河流产生堆积。②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床与海平面的高差变大,流速加快,下蚀能力加强,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溯源侵蚀。瀑布掏空侵蚀造成后退就属于一种局部性的溯源侵蚀作用。(3)影响侵蚀基准面的因素。①构造运动:当地壳抬升,河床落差变大,侵蚀基准面虽没改变,但也可以说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了,河流下蚀能力增强。当地壳下沉,河流则发生堆积。
②气候变化:冰期时,降水少、风化物多,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在上游段堆积,但由于海平面下降,侵蚀基准面降低,下游段河流则下切;间冰期时,降水增加,河流水量增多,植被覆盖增加,河源地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河流下蚀能力加强,但由于海平面上升,下游河段会发生堆积。5.河流袭夺(1)概念。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
(2)袭夺产生的条件。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较近。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溯源)侵蚀强烈。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3)袭夺带来的结果。①改向河:被夺河的上游因发生袭夺,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②断头河:被夺河的上源因被袭夺河夺走,因此使下游河段成为断头河。③风口:在被袭夺的垭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④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称为袭夺湾(抢水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
6.河流阶地(1)概念。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2)特点。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由于低级阶地形成时间较晚,因此形态保存完整,而高级阶地往往残缺不全。
(3)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①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②河流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4)类型。按照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具体如下: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第1题,A项,地质构造情况相差不大;B项,河流的阶段性下切,加深河床;C项,据图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D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故选A。
(2022·江苏模拟预测)河流阶地是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河谷地貌。黄河源区和上游阶地广泛发育。下图为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段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该段黄河由北向南流动。据此,完成3~4题。
3.T3阶地上部在河流东、西两岸沉积颗粒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河流流速 B.河流水位C.坡度 D.岩性4.图示黄河东岸缺失T1阶地的原因最可能是( )A.物质来源少 B.地壳运动活跃C.下切侵蚀作用弱 D.堆积作用强
解析:第3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T3阶地上部在河流东岸为细砂层,西岸为颗粒较粗、黏性强的含砾砂质黏土层,由此可推测,河流西岸搬运能力强,流速快,河流东岸流速慢,搬运能力弱,A正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水位高低关系较小,B错误;两岸沉积层坡度差异小,C错误;河流东、西两岸阶地上部都由流水搬运的物质沉积而成,与岩性关系小,D错误。故选A。第4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一河段,物质来源差异很小,A错误。结合材料以及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此地阶地的形成是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图中东岸缺失T1阶地,可能是在T1形成过程中,东岸地壳抬升较弱,下切侵蚀作用弱,C正确,B错误;堆积作用强易形成阶地上的沉积物,不会导致某级阶地缺失,D错误。故选C。
考向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2022·江西师大附中三模)在我国横断山脉中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河谷两岸分布着大量外墙为白色的方形碉房,因此被称为“白藏房”。白藏房属于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屋,当地农民以木柱为支撑,墙体则是用附近山坡上的白垩土粉碎后加水搅拌成黏土,夯筑后干燥而成。外墙向内倾斜,内墙垂直,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据此,完成1~3题。1.横断山脉中的白藏房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多呈( )A.团块状 B.条带状C.方块状 D.扇状2.白藏房多在河谷地带建造,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便于就地取土 ②光照更充足 ③地震更少 ④热量更充足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3.白藏房的墙体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有利于( )A.不易坍塌,稳定性好 B.通风透气,节省成本C.防寒保暖,美观大方 D.节约空间,采光良好
解析:第1题,横断山脉中的白藏房村落位于河谷地带,河谷地区受地形限制,村落沿河谷分布,呈条带状,故B正确;平原地区,不受地形限制,村落呈团块状、方块状,故A、C错误;干旱半干旱地区受水源的影响,人类活动分布在水源相对充足的扇缘地区,呈扇形,故D错误。故答案选B。第2题,墙体是用附近山坡上的白垩土粉碎后加水搅拌成黏土,夯筑后干燥而成。河谷地带便于就地取土,故①正确;河谷地带海拔低,大气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弱,光照弱,故②错误;地震发生的频率不会因地形类型的变化而变化,故③错误;海拔低热量丰富,故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第3题,横断
山区,地质活动活跃,多地震,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稳定性好,不易坍塌,故A正确;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可知墙体厚,不会节省成本,故B错误;横断山区,地处亚热带,冬季温和,没有必要防寒保暖,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与防寒保暖没有相关性,故C错误;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不能节约空间,故D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1.B 2.D 3.A
(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4~5题。
4.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 B.b处C.c处 D.d处5.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看,聚落应接近河流,a、b、c均接近河流;从防洪角度看,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故A项正确。第5题,“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能够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选C。
考点二 其他常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1.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3)常见类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底部常见石笋等。
[特别提醒]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是由流水淀积作用形成的。
2.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①风蚀地貌。
②风积地貌。a.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b.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特别提醒]河岸、湖畔、海滨地区的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1)河流中上游地区,泥沙经过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堆积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2)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区泥沙裸露。(3)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滨地区形成沙滩或沙丘。
3.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2)分类。①海蚀地貌。
②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4.冰川地貌(1)概念。冰川地貌指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2)分类。
考向一 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影响流水溶蚀作用强弱的因素
3.喀斯特地貌景观及特点
4.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②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③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 。④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2)不利影响。①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生产。②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地质脆弱,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我国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作为世界岩溶的典型模式,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湿热岩溶区。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的峰林峰丛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岩石、水文 B.地形、植被C.土壤、地形 D.气候、植被2.图中地貌形成地质作用历时最长的可能是( )A.峰丛 B.洼地C.峰林 D.孤峰
解析:第1题,岩溶地貌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因此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A正确;地形、土壤、植被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第2题,峰丛和洼地是喀斯特地貌的早期发育阶段,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而来的,峰林进一步被侵蚀后形成孤峰,因此图中地貌形成地质作用历时最长的是孤峰,D正确、A、B、C错。故选D。
3.(2022·河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石林是指以石灰岩为主的岩石在长期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由密集如林的针柱状、尖锥状高大耸岩组成的地貌景观,是长期地质演变和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福建永安石林地处永安大湖盆地内低缓的丘陵地带(下图),区内多断裂发育,生物碎屑灰岩分布广,多年平均降水量1 594 mm。石林发育的最高处海拔约270 m,最低处海拔为210 m,高差约为60 m。区内有众多的溶沟、石芽、石柱、石笋、溶洞等。
(1)说明永安石林形成的岩石条件。(2)简述永安石林区地形、地质条件对石林发育产生的影响。(3)指出石芽与溶洞形成过程中流水作用的差异。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石林形成条件。根据材料“石林是以石灰岩为主的岩石在长期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和“生物碎屑灰岩分布广”可知,永安岩石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且分布广泛;由“石林发育的最高处海拔约270 m,最低处海拔为210 m,高差约为60 m”可知,区内石林发育高差大,说明岩层厚度大;由“福建永安石林多年平均降水量1 594 mm”可知,该区域流水溶蚀作用强,说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严重,岩层裸露;由“区内多断裂发育且石林高差大”可知,说明岩层多裂隙和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溶蚀。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地形、地质对石林发育的影响。由材料信息“福建永安石林地处永安大湖盆地内低缓的丘陵
地带”可知,该区域位于永安大湖盆地内,由于该区域降水多,便于接受大气降水,有利于地表径流汇集;区内多低缓丘陵,落差小,地表径流流速慢;由“区内多断裂发育”可知,地表径流下渗作用强。这些为溶蚀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利于石林地貌的形成。第(3)题,本题考查流水作用的差异。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石芽在地表高低变化显著,为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主要为流水沿裂隙垂直方向进行的侵蚀和溶蚀;溶洞主要为下渗的地表水到含水层后,沿地下河在水平方向进行的侵蚀和溶蚀作用。
答案:(1)碳酸盐地层性质纯、分布广;岩层厚度大;岩层裸露,呈水平状;多裂隙和垂直节理发育。(2)盆地地形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汇集地表径流;低缓的丘陵使地表径流流速减缓并沿断裂下渗,利于石林的形成。(3)石芽地貌主要是流水沿垂直方向进行侵蚀和溶蚀;溶洞主要是地下水沿水平方向进行侵蚀和溶蚀。
考向二 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
2.风沙活动的条件(1)物质条件——沙源。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2)动力条件——大风。①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②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a.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b.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c.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3.移动沙丘(1)沙丘的移动机制。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向上滚动,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一层一层地向前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2)沙丘风向的判断。①根据沙丘形态判断: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②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4.风沙活动的危害和防治(1)风沙活动的危害。①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②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③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④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2)风沙活动的防治。①工程措施: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②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③组织管理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2023·四川广安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厚田沙漠位于江西赣江下游西岸,多沙山和沙洲,号称“江南第一沙漠”。区内多大风天气,降水季节变化大。距今1万年前,这片区域曾是赣江古河床所在,后因赣江下切使两岸抬升,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在偏南风影响下,每年夏季,受厚田沙漠影响,南昌市区空气湿度降低和大气悬浮颗粒增多。材料二 冬春季东北风频率大,风沙活动剧烈。研究发现,厚田沙漠砂砾较粗大、平均粒径为0.35 mm(西北干旱地区平均粒径约为0.016~0.24 mm),起动风速达8米/秒(起动风速指能使地面沙粒开始移动的风速,西北干旱地区的起动风速平均约为4.5米/秒)。下图为厚田沙漠位置和景观示意图。
(1)分析厚田沙漠的形成过程。(2)分析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的原因。(3)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分析厚田沙漠风沙起动风速更大的原因。(4)从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治理厚田沙漠沙化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厚田沙漠位于赣江西岸,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凸岸沉积,泥沙增多,后来河流下切,河岸抬升,沙源裸露,使沿岸沙源丰富;区域内多大风天气,在风力的搬运作用下,沙漠面积扩大;由于人类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地表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泥沙在风力搬运的作用下,日渐荒漠化,因而形成大片沙漠。第(2)题,夏季沙漠吸收热量更多,地表温度更高,且沙漠地区的空气较为干燥,由材料可知,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南部,且夏季多偏南风,风从厚田沙漠吹向南昌市区,沙漠干热的气流使得南昌市区空气湿度降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第(3)题,由材料可知,厚田沙漠位于江西,即属于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沙源的含水量更大,且该区域沙砾粒径更大,沙砾更重,故起动风速更大。第(4)题,由于厚田沙漠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因此,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措施治理,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体系,阻挡风沙的移动;沙漠内部种植草,起到固沙作用。
答案:(1)泥沙在凸岸沉积,河岸抬升,干旱缺水而慢慢沙化,沙源丰富;区域内多大风天气,使沙化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滥砍滥伐、过度开垦)加剧沙化,促使沙漠形成。(2)夏季气温高,厚田沙漠地区空气较干燥;受夏季偏南风影响,从厚田沙漠吹向南昌市的空气干燥,降低其湿度,携带的沙质物导致南昌市区悬浮颗粒物增多。(3)该区域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沙源含水量大;砂砾粒径大,风沙起动风速大。(4)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靠近赣江,灌溉水源充足,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在沙漠内部种草固沙。
考向三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1.海蚀地貌与冰蚀地貌
2.海积地貌与冰积地貌
(2022·河南商丘三模)冰川槽谷横剖面一般呈“U”形,它常是一个地区曾发育过冰川作用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形态的沿程变化反映了冰川侵蚀特征的沿程分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图示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①冰川动力 ②基岩性质 ③植被覆盖率 ④地壳沉降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推测该冰川不同部位槽谷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依次是( )A.甲、丙、乙、丁 B.甲、乙、丙、丁C.乙、丙、丁、甲 D.丙、丁、甲、乙3.与乙相比,丙处谷宽更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A.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流水堆积作用强B.位于上游,垂直高差大,冰川侵蚀作用强C.位于冰川的交汇处,流水侧蚀作用强D.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侧蚀作用强
解析:第1题,冰川槽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其形态主要与冰川侵蚀程度有关,冰川侵蚀强度主要与冰川动力、基岩性质等有关。冰川动力越强、侵蚀越强烈,冰川槽谷越深,①符合题意;底部基岩硬度越小,越容易被侵蚀,冰川槽谷越深,②符合题意。冰川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率关联性较小,③不符合题意;同理,地壳沉降(青藏高原整体地壳为抬升状况)对冰川侵蚀的关联度也较小,④不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2题,冰川的流动过程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较大,遵循冰川由高处流向低处的原则可以判断槽谷的上下游位置。由图可知,从甲到丁,槽谷底部海拔逐渐降低,则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应为甲、乙、丙、丁。因此B正确,排除A、C、D。故选B。第3题,冰川槽谷为冰蚀作用形成,有冰川活动的地区,气温低,缺少液态的流水,流水作用弱,A错误;同理,C错误;结合上题可知,该槽谷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应为甲、乙、丙、丁,乙位于丙上游,B错误;
槽谷展宽程度与冰川侵蚀作用的大小有关。图中显示丙处槽谷宽超过了其上游的乙处,则丙处必然侧蚀作用较乙处强。在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层厚度增大,会导致冰川对槽谷两侧的侧蚀作用加大,故推测丙处附近最可能是处于支冰川汇入主冰川的位置,D正确。故选D。
答案:1.A 2.B 3.D
(2022·江苏模拟预测)潟湖是指被沙嘴或沙堤分隔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水域。下图为某陆地东岸潟湖示意图,图中潟湖是由类似于左侧的海湾发展而成的。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沙堤的成因主要是( )A.河流堆积 B.海浪堆积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5.若潟湖的形成与沿岸流有关,则图中的沿岸流( )A.整体自南向北流 B.整体自北向南流C.属于上升流 D.属于密度流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沙堤位于潟湖与海洋之间,由海浪堆积而成;B正确。第5题,沿岸流的流向应当与沙嘴的延伸方向一致,图中沙嘴整体由南向北延伸,故沿岸流流向应为由南向北,A正确。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看沉积岩: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如图,A,B,C,D表示岩层,岩层年龄D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堆积作用形成岩层),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岩层被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注意:岩层上升会被侵蚀,岩层下沉会被堆积。(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下图是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题。
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断裂抬升、外力沉积B.断裂抬升、岩层上拱C.外力沉积、断裂抬升D.岩层上拱、断裂抬升[尝试解答] ________
读“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区可能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岩浆侵入—下沉沉积—岩层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B.下沉沉积—岩层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下沉沉积C.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层断裂D.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下沉沉积—岩层断裂—下沉沉积
2.图中所示该地岩层断裂前岩石形成时的环境特征是( )A.温暖广阔的浅海 B.干旱寒冷的大陆C.封闭的高原山地 D.开阔的内陆盆地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花岗岩切断了页岩,说明页岩先形成,页岩为沉积岩,所以先有下沉沉积,页岩形成后,有岩浆侵入。页岩及花岗岩表面深度不同且高低不平,说明有抬升过程,抬升后被外力侵蚀。侵蚀面上有新的沉积层(石灰岩),说明又发生了下沉沉积。断层切断了所有岩层,说明断层形成最晚,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据图可知岩层断裂前形成的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是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当时的环境特征为温暖广阔的浅海,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C、D、S3、S2、S1、O3,其年代依次变老。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之间的地形地质剖面是( )
4.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A.火山喷发 B.岩浆侵入C.断层构造 D.褶皱弯曲5.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泥盆系 B.石炭系C.上奥陶统 D.上志留统
解析:第3题,甲乙之间的地形剖面,其岩层新老排列是“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且中心地势最高,为山地,为向斜山,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图中的岩层没有岩浆岩,A、B错误;图中有断裂构造,且断裂出现在沉积岩层形成之后,为最新的地质事件,C正确;褶皱的形成先于断裂的发生,D错误,故选C。第5题,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丙处地层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4讲其他常见地貌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4讲其他常见地貌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答题指导,风沙地貌,海蚀崖,海蚀穴,南极洲,格陵兰岛,中低纬度高海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中下游,入海口,提示流量减少,提示持续变干,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4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1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4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1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向下和向源头,深而窄,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