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限时训练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1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1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共9页。
第一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太阳急速老化,人类选择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作为新家园。人类带地球逃离太阳系期间,暂居在距地面5千米的地下城,并计划借助木星获得动力逃离太阳系。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流浪地球》的讨论,合理的是( )
A.木星是类地行星,由岩石组成 B.地下城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
C.人类选择的新家园在河外星系 D.太阳活动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地球在向木星推移过程中,需要穿过的行星轨道是( )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土星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木星是巨行星,由气体组成;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地下城距地面5千米,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距离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第2题,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地球在向木星推移的过程中,需要穿过火星轨道。
(2022年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期末)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图1示意“天问一号”航行轨道。据此完成第3~5题。
图1
3.地球、火星以及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 )
A.行星 B.卫星
C.天体 D.恒星
4.与地球相比,火星( )
A.距离太阳更近 B.生物种类更多
C.地表气温更低 D.液态水更丰富
5.“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答案】3.C 4.C 5.A
【解析】第3题,地球、火星以及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天体,C项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距离太阳更远,A项错误;火星上目前没有发现液态水和生物,B、D项错误;由于距离太阳更远,所以地表气温比地球更低,C项正确。第5题,“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地月系,A项正确;地球和火星都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可观测宇宙,B、C、D项错误。
(2021年安徽合肥期中)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有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第6~7题。
6.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C.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D.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
7.材料中记载的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
【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故A项说法错误;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故B项说法正确;煤炭和石油均是化石能源,是通过远古的生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之后,将碳元素从大气中分离出来,存储在体内,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和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故C项说法正确;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故D项说法正确。第7题,材料记载现象为太阳黑子爆发。黑子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生产磁暴,使指南针指向不准,C项正确;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的是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A项错误;地震与太阳活动无关,B项错误;云雨天气的形成是大气运动的结果,与太阳活动无关,D项错误。
(2022年浙江宁波期末联考)2021年11月,某科幻电影上映,剧中讲述了由于太阳活动进入“极大期”,“太阳脾气”大爆发,使得地球迎来世界末日。当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现象时,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图2、图3为太阳活动极大期和极小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图2为“太阳脾气”爆发的表现之一,其主要发生在太阳的( )
A.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9.对于太阳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大期手机信号易中断 B.极大期地球磁场易受干扰
C.极小期太阳辐射减弱 D.极小期全球洪涝灾害多发
【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读图2可知,类似弧状的太阳火焰叫日珥,它和耀斑一起出现在太阳外部的色球层,C项正确。第9题,太阳活动极大期时,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剧烈爆发,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而手机信号不属于短波,A项错误,B项正确;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相对比较稳定,C项错误;一般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即极大期时,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洪涝灾害会明显增加,D项错误。
(2022年江苏连云港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4日12时45分,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图4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第10~11题。
图4
10.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地球内部圈层中( )
A.乙层中E波传播速度比F波快 B.圈层丙为液态
C.圈层丁压力和密度小 D.岩石圈位于M以上
【答案】10.A 11.B
【解析】第10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图中甲是地壳,乙是地幔,丙是外核,丁是内核,A项正确。第11题,读图可知,在乙层中,E波(横波)传播速度比F波(纵波)慢,A项错误;在N界面,E波(横波)突然消失,F波(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可知圈层丙为液态或呈熔融状态,B项正确;圈层丁(内核)压力和密度都大,C项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M是莫霍面,其上为地壳,D项错误。
(2022年山东聊城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1月30日21时53分,西藏那曲市双湖县(31.76°N,87.94°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采用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电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通知受影响地区提前预警的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因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图5为地震发生时那曲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13题。
图5
1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下地幔 B.软流层
C.地壳 D.莫霍面
13.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 )
A.①圈层的热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C.③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D.④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
【答案】12.C 13.D
【解析】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洋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此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C项正确。第13题,①圈层位于地球的外部,热量来自太阳辐射,A项错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是水圈,B项错误;地震波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C项错误;④圈层位于软流层以内的地球内部圏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到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减慢,D项正确。
图6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4~15题。
图6
1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F合为岩石圈
B.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自然环境
C.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D.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15.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下地幔 B.图中D层
C.图中G层 D.软流层
【答案】14.B 15.D
【解析】第14题,根据示意图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不是由E、F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E只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第15题,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
(2022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期末)2021年8月12日,科研人员在新疆哈密首次发现恐龙新属新种化石,推断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是翼龙繁衍生息的乐园。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恐龙化石的发现指示当时哈密古地理环境特征为(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炎热干燥
17.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是( )
A.古生代,三叶虫在生长 B.中生代,哺乳动物繁盛
C.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D.古生代,主要成煤期
【答案】16.A 17.C
【解析】第1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地表植被茂密,生物多种多样,这些动物、植被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恐龙便大量繁殖,A项正确。第1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先后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和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所以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排除A、D项;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C项正确;哺乳动物繁盛时代为新生代,不在中生代,B项错误。
(2022年北京海淀区期末)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图7为地质年代简图。读图,完成第18~19题。
图7
18.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第四纪 B.白垩纪
C.石炭纪—二叠纪 D.寒武纪
19.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8.C 19.D
【解析】第18题,结合材料“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并结合地质年代简图可知,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石炭纪—二叠纪,C项正确。第19题,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
20.(202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21年,科学家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了2.9亿年前二叠纪的瓣齿鲨化石。这表明该地当时古地理环境为( )
A.沼泽 B.盐湖
C.海洋 D.河流
【答案】C
【解析】瓣齿鲨是海洋捕食动物,所以该地当时古地理环境可能为海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1年湖南张家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材料二 图8为地理模式图。
图8
(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4分)
(2)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__代。请简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6分)
(3)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__。(4分)
(4)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请简要分析其研究原理。(6分)
【答案】(1)土星 地球
(2)古生 基本原理: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标准化石和特定的化石组合。生物演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即已经消失的物种和已经退化的特性不会再出现。因此可利用地层中含有的特定化石组合或类型,对其进行划分和对比。
(3)日冕 (太阳)黑子
(4)地壳 地震波 原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利用太阳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太阳能丰富,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成为我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材料二 图9为我国太阳能分布图。
图9
材料三 图10为拉萨和阿克苏2001—2007年年太阳总辐射量图。
图10
(1)描述我国的太阳能分布特点。(8分)
(2)拉萨太阳总辐射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阿克苏太阳总辐射量,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列举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的意义。(6分)
【答案】(1)太阳能分布不均;东部较少,西部较多;青藏地区、内蒙古高原等地丰富,四川盆地贫乏。
(2)大于 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拉萨纬度较低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缓解能源短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促进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任答三点即可)
第一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太阳急速老化,人类选择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作为新家园。人类带地球逃离太阳系期间,暂居在距地面5千米的地下城,并计划借助木星获得动力逃离太阳系。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流浪地球》的讨论,合理的是( )
A.木星是类地行星,由岩石组成 B.地下城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
C.人类选择的新家园在河外星系 D.太阳活动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地球在向木星推移过程中,需要穿过的行星轨道是( )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土星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木星是巨行星,由气体组成;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地下城距地面5千米,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距离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第2题,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地球在向木星推移的过程中,需要穿过火星轨道。
(2022年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期末)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图1示意“天问一号”航行轨道。据此完成第3~5题。
图1
3.地球、火星以及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 )
A.行星 B.卫星
C.天体 D.恒星
4.与地球相比,火星( )
A.距离太阳更近 B.生物种类更多
C.地表气温更低 D.液态水更丰富
5.“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答案】3.C 4.C 5.A
【解析】第3题,地球、火星以及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天体,C项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距离太阳更远,A项错误;火星上目前没有发现液态水和生物,B、D项错误;由于距离太阳更远,所以地表气温比地球更低,C项正确。第5题,“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地月系,A项正确;地球和火星都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可观测宇宙,B、C、D项错误。
(2021年安徽合肥期中)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有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第6~7题。
6.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C.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D.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
7.材料中记载的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
【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故A项说法错误;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故B项说法正确;煤炭和石油均是化石能源,是通过远古的生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之后,将碳元素从大气中分离出来,存储在体内,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和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故C项说法正确;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故D项说法正确。第7题,材料记载现象为太阳黑子爆发。黑子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生产磁暴,使指南针指向不准,C项正确;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的是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A项错误;地震与太阳活动无关,B项错误;云雨天气的形成是大气运动的结果,与太阳活动无关,D项错误。
(2022年浙江宁波期末联考)2021年11月,某科幻电影上映,剧中讲述了由于太阳活动进入“极大期”,“太阳脾气”大爆发,使得地球迎来世界末日。当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现象时,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图2、图3为太阳活动极大期和极小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图2为“太阳脾气”爆发的表现之一,其主要发生在太阳的( )
A.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9.对于太阳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大期手机信号易中断 B.极大期地球磁场易受干扰
C.极小期太阳辐射减弱 D.极小期全球洪涝灾害多发
【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读图2可知,类似弧状的太阳火焰叫日珥,它和耀斑一起出现在太阳外部的色球层,C项正确。第9题,太阳活动极大期时,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剧烈爆发,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而手机信号不属于短波,A项错误,B项正确;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相对比较稳定,C项错误;一般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即极大期时,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洪涝灾害会明显增加,D项错误。
(2022年江苏连云港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4日12时45分,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图4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第10~11题。
图4
10.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地球内部圈层中( )
A.乙层中E波传播速度比F波快 B.圈层丙为液态
C.圈层丁压力和密度小 D.岩石圈位于M以上
【答案】10.A 11.B
【解析】第10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图中甲是地壳,乙是地幔,丙是外核,丁是内核,A项正确。第11题,读图可知,在乙层中,E波(横波)传播速度比F波(纵波)慢,A项错误;在N界面,E波(横波)突然消失,F波(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可知圈层丙为液态或呈熔融状态,B项正确;圈层丁(内核)压力和密度都大,C项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M是莫霍面,其上为地壳,D项错误。
(2022年山东聊城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1月30日21时53分,西藏那曲市双湖县(31.76°N,87.94°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采用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电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通知受影响地区提前预警的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因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图5为地震发生时那曲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13题。
图5
1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下地幔 B.软流层
C.地壳 D.莫霍面
13.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 )
A.①圈层的热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C.③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D.④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
【答案】12.C 13.D
【解析】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洋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此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C项正确。第13题,①圈层位于地球的外部,热量来自太阳辐射,A项错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是水圈,B项错误;地震波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C项错误;④圈层位于软流层以内的地球内部圏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到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减慢,D项正确。
图6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4~15题。
图6
1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F合为岩石圈
B.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自然环境
C.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D.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15.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下地幔 B.图中D层
C.图中G层 D.软流层
【答案】14.B 15.D
【解析】第14题,根据示意图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不是由E、F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E只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第15题,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
(2022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期末)2021年8月12日,科研人员在新疆哈密首次发现恐龙新属新种化石,推断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是翼龙繁衍生息的乐园。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恐龙化石的发现指示当时哈密古地理环境特征为(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炎热干燥
17.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是( )
A.古生代,三叶虫在生长 B.中生代,哺乳动物繁盛
C.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D.古生代,主要成煤期
【答案】16.A 17.C
【解析】第1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地表植被茂密,生物多种多样,这些动物、植被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恐龙便大量繁殖,A项正确。第1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先后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和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所以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排除A、D项;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C项正确;哺乳动物繁盛时代为新生代,不在中生代,B项错误。
(2022年北京海淀区期末)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图7为地质年代简图。读图,完成第18~19题。
图7
18.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第四纪 B.白垩纪
C.石炭纪—二叠纪 D.寒武纪
19.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8.C 19.D
【解析】第18题,结合材料“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并结合地质年代简图可知,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石炭纪—二叠纪,C项正确。第19题,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
20.(202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21年,科学家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了2.9亿年前二叠纪的瓣齿鲨化石。这表明该地当时古地理环境为( )
A.沼泽 B.盐湖
C.海洋 D.河流
【答案】C
【解析】瓣齿鲨是海洋捕食动物,所以该地当时古地理环境可能为海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1年湖南张家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材料二 图8为地理模式图。
图8
(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4分)
(2)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__代。请简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6分)
(3)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__。(4分)
(4)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请简要分析其研究原理。(6分)
【答案】(1)土星 地球
(2)古生 基本原理: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标准化石和特定的化石组合。生物演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即已经消失的物种和已经退化的特性不会再出现。因此可利用地层中含有的特定化石组合或类型,对其进行划分和对比。
(3)日冕 (太阳)黑子
(4)地壳 地震波 原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利用太阳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太阳能丰富,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成为我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材料二 图9为我国太阳能分布图。
图9
材料三 图10为拉萨和阿克苏2001—2007年年太阳总辐射量图。
图10
(1)描述我国的太阳能分布特点。(8分)
(2)拉萨太阳总辐射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阿克苏太阳总辐射量,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列举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的意义。(6分)
【答案】(1)太阳能分布不均;东部较少,西部较多;青藏地区、内蒙古高原等地丰富,四川盆地贫乏。
(2)大于 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拉萨纬度较低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缓解能源短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促进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任答三点即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