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4第4章地球上的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178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4第4章地球上的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178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4第4章地球上的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178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限时训练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4第4章地球上的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4第4章地球上的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共9页。
第四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北京西城区期末)《吕氏春秋》中记载:“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吕氏春秋》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
A.Ⅰ B.Ⅱ
C.Ⅲ D.Ⅳ
2.《吕氏春秋》中提出“上不竭,下不满”,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水( )
A.联系起四大圈层 B.周期性不断更新
C.塑造着地表形态 D.导致了季节转换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Ⅰ环节代表水汽输送,Ⅱ环节代表降水,Ⅲ环节代表地表径流,Ⅳ环节代表蒸发。“云气”指空中的水汽,“西行”从图中体现为从海洋上空运输到陆地上空,应该体现为水汽输送,图中Ⅰ代表水汽输送,A项正确。第2题,“上不竭,下不满”直译为上面的水不会枯竭,地下的水也不会满溢流出,这体现了自然界中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运动,即体现了水循环能够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淡水不断更新,B项正确。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图2示意两种不同地面的水循环环节差异。读图,完成第3~4题。
图2
3.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 )
A.下渗明显增多 B.地表径流加大
C.地面蒸发增加 D.地下径流增多
4.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 B.改造升级排水系统
C.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提高透水路面比率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与自然的路面相比,城市路面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量明显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地面蒸发作用减弱,蒸发量减少。第4题,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对缓解城市内涝没有帮助;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加快地表水的排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提高透水路面的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
(2022年安徽安庆期末)海洋中上下层水温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称为海水温差能(或海洋热能)。人类可利用海水温差能发电,且温差越大,发电量越多。图3示意太平洋某经线上①②③④海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第5~6题。
图3
5.利用海水温差能发电量最多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表层海水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题干中指出,海水温差能发电是利用了海水中上下层水温差异,温差越大,发电量越多。结合图中可知,①海域表层水温最高,④海域表层水温最低,各海域底层温度差异不大,故海水上下层水温差异最大的是①,其发电量最多。第6题,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和深度,其中影响表层密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从图中可知,四海域表层水温①>②>③>④,推测海水密度④>③>②>①。
(2021年广东河源期末)图4为大西洋年平均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9题。
图4
7.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基本不变
B.纬度、深度、季节、海水运动等都是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C.海洋对大气有调节作用,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快
D.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8.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水热容量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9.若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域处于高纬度海区 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减
C.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D.水深1千米以下,水温基本保持稳定
【答案】7.B 8.A 9.D
【解析】第7题,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纬度变化、海水深度、大气运动、海水运动、季节差异、海陆差异等,B项正确;从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通常情况下表层海水的温度最高,A项错误;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因此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C项错误;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D项错误。第8题,曲线②表现的特点是随纬度升高其数值降低,故应为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故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第9题,由曲线①可知,该地表层海水温度在25 ℃左右,可以确定其不可能处于高纬度海区,A项错误;观察海洋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可知,大致以1千米深度为界,0~1千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在1千米以下水温基本保持稳定(随深度增大变化不大),D项正确,B项错误;大陆架海区水深在200米以内,属于温跃层,水温变化较大,C项错误。
(2022年山东德州期末)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受风、洋面、地形等因素影响。温差能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差储存的热能。受太阳辐射年周期变化等影响,我国海洋表层水温具有明显的地区和季节差异,其中渤海表层水温年较差最大。我国沿海的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能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我国南海波浪能资源非常丰富,其主要原因有( )
①海面摩擦小 ②受季风影响大 ③太阳辐射强 ④受台风影响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渤海温差能最丰富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0.B 11.B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波浪能是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我国南海地区海面摩擦较小、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受台风影响较多,都会使该地区的波浪动能大,因此上述影响因素都是波浪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①②④正确;太阳辐射对波浪的动能影响较小,③错误。第11题,根据材料信息“温差能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差储存的热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层海水的温度几乎没有变化,所以表层海水温度越高,温差能越大,我国渤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季节是在夏季,所以夏季渤海温差能最丰富,B项正确。
(2021年广东阳江模拟)图5为中国近海主要海域污染状况图。读图,完成第12~14题。
图5
12.无机氮、无机磷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
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13.一些年份的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海域经常发生赤潮事件,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洋生物因水温太高而死亡
B.海洋生物因过度缺氧而窒息死亡
C.海洋生物因缺乏围栏保护而中毒死亡
D.海洋生物因船舶漏油污染海域而死亡
14.保护海洋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 )
A.加强宣传、加强立法、严格管理
B.禁止水产养殖,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C.增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
D.禁止捕捞,封海育鱼
【答案】12.B 13.B 14.A
【解析】第12题,含磷、氮的化合物排入海洋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B项正确;并不会抑制海水水面蒸发,水循环的速度并不会发生改变,A、C项错误;对某些海生植物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有可能导致藻类等繁殖加快,D项错误。第13题,赤潮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类等海洋生物缺氧窒息而死;另一方面,它们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生物毒素,引起鱼类等病变。B项正确。第14题,保护海洋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加强宣传、加强立法、严格管理,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A项正确;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适当进行水产养殖,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做到捕养结合,B、D项错误;增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会加剧海域污染,不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C项错误。
图6为台湾岛地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图6
15.图中的“某资源”应为( )
A.石油 B.铁矿
C.海盐 D.天然气
16.影响图中该种资源产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水的性质 B.盛行风向与地形
C.运输便利 D.市场需求
【答案】15.C 16.B
【解析】第15题,根据图中该资源的分布,结合教材知识可判断,该资源为海盐。第16题,图示中的盐场选址在台湾岛西侧,主要是因为西侧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同时又有平坦的地形。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7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第17~18题。
图7
17.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18.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17.A 18.A
【解析】第17题,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第18题,目前渤海海岸地带冬季结冰期短,冰层薄,海冰资源数量有限。
(2022年云南名校联盟期末)当地时间2021年4月21日,印度尼西亚某潜艇在执行训练任务时失联,船上人员全部遇难。据分析,事故原因可能是潜水艇在下潜过程中遭遇“海水断崖”,即潜艇失去浮力掉入海底。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该潜艇在下潜过程中,海水温度由表层至深层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
A.先下降,后上升 B.逐渐减小
C.先下降,后随深度变化不明显 D.逐渐增加
20.该潜艇遭遇“海水断崖”掉入海底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温度突然下降,潜水艇设备失灵 B.潜艇设施老旧
C.水压增大,潜水艇发生爆炸 D.海水密度突然减小
【答案】19.C 20.D
【解析】第19题,根据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可知,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海深1 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所以该潜艇在下潜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应为先下降,后随深度变化不明显,C项正确。第20题,“海水断崖”实际上指的是海水密度突然发生变化。当潜艇在高密度的海水中行驶时,突然进入到低密度的海水,潜艇所受浮力突然减小,瞬间会有一种从悬崖上掉下来的体验,随着深度加大,水压增大,到达一定深度后,潜艇就会被巨大的水压破坏,D项正确;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不存在海水温度突然下降的现象;该潜艇在海底行驶过程中遭遇意外,与潜艇设施老旧有着一定的关系,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增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
材料二 图8为水循环示意图。
图8
(1)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图中体现的水循环类型有哪些?(3分)
(2)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有______和____________。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这句诗是否严谨?为什么?(7分)
(3)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产生直接影响的环节是________(填字母)。能够使H环节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6分)
(4)以城镇化建设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4分)
【答案】(1)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降水 地表径流 不严谨。原因:自然界的水体是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系的,海陆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把海洋水和陆地水联系起来,形成循环。
(3)D 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度好。(任答两点即可)
(4)城镇化建设破坏地表植被,使蒸发、蒸腾减弱;地面硬化,降水之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22.(2022年湖南娄底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图9为全球降水、蒸发、海水盐度变化曲线图,A、B、C、D分别表示四个海区。
图9
材料二 布袋盐场是台湾岛最大的盐场,位于台湾岛的西南沿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台湾岛东部和西部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有较大的差异。
(1)台湾岛东部受暖流影响,沿海海水温度比西部______(填“高”或“低”),密度比西部______(填“大”或“小”)。(4分)
(2)简析D海区盐度低的原因。(4分)
(3)简析A海区盐度比B海区盐度低的原因。(6分)
(4)说明台湾岛西部布袋盐场形成的主要条件。(6分)
【答案】(1)高 小
(2)D海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低。
(3)A海区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蒸发量大,但其降水量高于蒸发量,因此盐度较低;B海区位于副热带海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高。
(4)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海水盐度较高;多淤泥质海岸,滩涂广阔,利于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