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全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14.3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第15.1节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第15.3节 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第15.4节 电流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第15.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第15.2节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精编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第15.2节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共6页。
课时15.2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路;
2.知道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3.知道电路的组成部分;
4.了解电路常见元件符号;
5.会画简单电路图;
6.理解通路、断路和短路三种状态。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电路的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电路和电路图。
二、教学难点
电路的连接;实物电路与电路图的转化。
【教学策略】
1.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电学知识已有所接触,能对容易导电的和不容易导电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本章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自然界有正负两种电荷,初步了解了自由电子的概念。第一节课的“演示”栏目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现象”,为学生初步认识电流的概念做好了铺垫。
2.本节为这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元件、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电路图,同时还学习了初中电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电学物理量-----电流。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电学知识的学习。
3.九年级学生对“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电路的连接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的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flash动画、教学视频、教学图片;多媒体电脑、开关、灯泡、导线、干电池、二极管。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闪电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一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
1.观看视频
看,巨大的电流在云层与大地之间涌动,一道道耀眼的闪光像是神奇的魔法。人们通过对电学知识的探索,掌握了其中的物理原理,利用制造出的特斯拉线圈,也能表演这闪电的魔法。
2.提出问题
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现象:带有电荷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荷的验电器B,当用金属棒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时,验电器A的金属箔的张开角度减小,而验电器B的金属箔由自然下垂变为张开,这说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电荷朝着同一个方向发生了移动,也就是说,在金属棒里,形成了电流。
(1)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形成电流呢?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各种用电器工作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3.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和教师展示的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器观察、思考、交流
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感受电的奇妙,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生活走向物理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电流
1.视频、动画展示
通过课件,模拟电荷的移动,认识电流的形成。
2.演示
活动一:用导线把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接成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结论:
1.小灯泡发光,说明电流流过了小灯泡。
2.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
3.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活动二:视频展示,用类比法认识电流形成的过程
PPT课件、小视频
活动三:用二极管演示电流的方向
教师总结:对于整个电路来说,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回负极的,而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但是对半导体二极管,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
1.学生观察实验
2.通过观看演示实验,思考小灯泡发光必须满足的条件
3.观看视频,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用电器工作必须满足的条件,提高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电路的组成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要让这个小灯泡持续发光,我们还需要哪些器材,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还需要电池、开关,然后用导线把它们连起来,最后要闭合开关,使之形成闭合的回路。请看老师的操作过程。
【播放视频】
教师总结: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导线:输送电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2.同步讲解:开始连接电路前,我们先把需要连入电路的元件分开摆放好,使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电池的一端开始,用导线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地连接起来,最后连接到电池的另一端。在连接过程中,要把导线夹稳定地夹在电路元件的接线柱上。电路连接完毕,闭合开关,我们看到小灯泡可以持续发光。
3.提出问题:小灯泡持续发光,说明有电流流过小灯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禁会想,电流是以什么方向流过小灯泡的呢?老师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做实验,讨论
回答: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有电源,电路闭合。
在课堂上及时识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掌握吸收,也有利于后面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更好进行
三、电路图
1.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识记书本第三十八页“几种常用的元件及符号”。
引导学生观察电路并将电路中的元件在纸上 一一对应的用符号表示出来,并按电路中的导线进行连线,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指出:这种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2.注意事项:
(1)必须用统一电路符号表示元件,不能用实物图形;
(2)整个电路图画成方框图,除滑动变阻器外,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3)按照实物图元件排列顺序画电路图,元件状态要一一对应(如:开关是断开还是闭合);
(4)各连接处要连接好,不能断开;
(5)养成随时将各元件的字母名称标记的习惯。
聆听,思考、识记。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修改自己的电路图,能及时将老师所说的注意事项内化吸收,同时也能及时修改错误。
通过多媒体直观学习短路,并能认识到短路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醒学生注意用电安全,用电规范,树立安全意识
多媒体展示局部短路,使学生形象观察到局部短路形成原因,并能和电源短路加以区分
四、电路的三种状态
学生动手操作:
1.连接电路,灯泡正常发光。
2.开关断开,灯泡不发光。
分析:1.小灯泡发光,用电器能正常工作,说明此电路为通路。
2.小灯泡不发光,电路某处被切断,电路中无电流通过,此电路为断路或开路。
介绍两种断电故障:(1)接触不良;(2)导线断开。
PPT展示:将一根导线直接接到电源两端出现的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分析:此时电路处于短路状态。电源短路是指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
提问:电源短路会有什么危害?
教师总结:电源被短路,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PPT展示:用一根导线接在小灯泡两端。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总结:小灯泡不发光,用电器部分被短路,此时电流流经外导线绕过小灯泡,此电路为局部短路。 局部短路是指电路中某一部分首尾短接,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被短路的用电器,该用电器不会工作。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通路、断路两种电路状态,同时观察对应的用电器对应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刻的认识两种不同状态
聆听,思考对比电路处于通路断路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会把电源烧坏;
用电器会坏掉;
会引发火灾……
聆听,注意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局部短路,使学生形象观察到局部短路形成原因,并能和电源短路加以区分
三、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1.电流的形成及方向规定
2.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4.电路的构成
5.电路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构成
6.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7.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短路十分危险)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聆听,回顾,做笔记
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掌握,使学生系统、科学地掌握知识
四、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
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有电源、电路闭合
二、电路的构成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构成。
电源——提供电能 导线——输送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用电器——消耗电能
三、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四、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正常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的电路
【教学反思】
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走向多元化。新课标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为此,本节教案的设计完全是在领会了新教材设置的意图基础上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从连接基本的电路开始认识电路的构成,接着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探究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再利用电路的元件符号替代实物画出电路图,并实际动手操作,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最后,通过展示学生完成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鉴定,比较优劣得出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从而假设学生的印象。
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是与上节所学的两种电荷没有充分的联系,即让学生明白电荷定向移动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没有拓展延伸。
课时15.2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路;
2.知道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3.知道电路的组成部分;
4.了解电路常见元件符号;
5.会画简单电路图;
6.理解通路、断路和短路三种状态。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电路的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电路和电路图。
二、教学难点
电路的连接;实物电路与电路图的转化。
【教学策略】
1.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电学知识已有所接触,能对容易导电的和不容易导电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本章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自然界有正负两种电荷,初步了解了自由电子的概念。第一节课的“演示”栏目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现象”,为学生初步认识电流的概念做好了铺垫。
2.本节为这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元件、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电路图,同时还学习了初中电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电学物理量-----电流。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电学知识的学习。
3.九年级学生对“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电路的连接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的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flash动画、教学视频、教学图片;多媒体电脑、开关、灯泡、导线、干电池、二极管。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闪电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一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
1.观看视频
看,巨大的电流在云层与大地之间涌动,一道道耀眼的闪光像是神奇的魔法。人们通过对电学知识的探索,掌握了其中的物理原理,利用制造出的特斯拉线圈,也能表演这闪电的魔法。
2.提出问题
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现象:带有电荷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荷的验电器B,当用金属棒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时,验电器A的金属箔的张开角度减小,而验电器B的金属箔由自然下垂变为张开,这说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电荷朝着同一个方向发生了移动,也就是说,在金属棒里,形成了电流。
(1)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形成电流呢?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各种用电器工作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3.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和教师展示的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器观察、思考、交流
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感受电的奇妙,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生活走向物理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电流
1.视频、动画展示
通过课件,模拟电荷的移动,认识电流的形成。
2.演示
活动一:用导线把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接成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结论:
1.小灯泡发光,说明电流流过了小灯泡。
2.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
3.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活动二:视频展示,用类比法认识电流形成的过程
PPT课件、小视频
活动三:用二极管演示电流的方向
教师总结:对于整个电路来说,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回负极的,而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但是对半导体二极管,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
1.学生观察实验
2.通过观看演示实验,思考小灯泡发光必须满足的条件
3.观看视频,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用电器工作必须满足的条件,提高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电路的组成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要让这个小灯泡持续发光,我们还需要哪些器材,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还需要电池、开关,然后用导线把它们连起来,最后要闭合开关,使之形成闭合的回路。请看老师的操作过程。
【播放视频】
教师总结: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导线:输送电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2.同步讲解:开始连接电路前,我们先把需要连入电路的元件分开摆放好,使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电池的一端开始,用导线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地连接起来,最后连接到电池的另一端。在连接过程中,要把导线夹稳定地夹在电路元件的接线柱上。电路连接完毕,闭合开关,我们看到小灯泡可以持续发光。
3.提出问题:小灯泡持续发光,说明有电流流过小灯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禁会想,电流是以什么方向流过小灯泡的呢?老师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做实验,讨论
回答: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有电源,电路闭合。
在课堂上及时识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掌握吸收,也有利于后面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更好进行
三、电路图
1.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识记书本第三十八页“几种常用的元件及符号”。
引导学生观察电路并将电路中的元件在纸上 一一对应的用符号表示出来,并按电路中的导线进行连线,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指出:这种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2.注意事项:
(1)必须用统一电路符号表示元件,不能用实物图形;
(2)整个电路图画成方框图,除滑动变阻器外,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3)按照实物图元件排列顺序画电路图,元件状态要一一对应(如:开关是断开还是闭合);
(4)各连接处要连接好,不能断开;
(5)养成随时将各元件的字母名称标记的习惯。
聆听,思考、识记。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修改自己的电路图,能及时将老师所说的注意事项内化吸收,同时也能及时修改错误。
通过多媒体直观学习短路,并能认识到短路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醒学生注意用电安全,用电规范,树立安全意识
多媒体展示局部短路,使学生形象观察到局部短路形成原因,并能和电源短路加以区分
四、电路的三种状态
学生动手操作:
1.连接电路,灯泡正常发光。
2.开关断开,灯泡不发光。
分析:1.小灯泡发光,用电器能正常工作,说明此电路为通路。
2.小灯泡不发光,电路某处被切断,电路中无电流通过,此电路为断路或开路。
介绍两种断电故障:(1)接触不良;(2)导线断开。
PPT展示:将一根导线直接接到电源两端出现的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分析:此时电路处于短路状态。电源短路是指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
提问:电源短路会有什么危害?
教师总结:电源被短路,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PPT展示:用一根导线接在小灯泡两端。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总结:小灯泡不发光,用电器部分被短路,此时电流流经外导线绕过小灯泡,此电路为局部短路。 局部短路是指电路中某一部分首尾短接,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被短路的用电器,该用电器不会工作。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通路、断路两种电路状态,同时观察对应的用电器对应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刻的认识两种不同状态
聆听,思考对比电路处于通路断路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会把电源烧坏;
用电器会坏掉;
会引发火灾……
聆听,注意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局部短路,使学生形象观察到局部短路形成原因,并能和电源短路加以区分
三、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1.电流的形成及方向规定
2.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4.电路的构成
5.电路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构成
6.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7.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短路十分危险)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聆听,回顾,做笔记
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掌握,使学生系统、科学地掌握知识
四、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
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有电源、电路闭合
二、电路的构成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构成。
电源——提供电能 导线——输送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用电器——消耗电能
三、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四、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正常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的电路
【教学反思】
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走向多元化。新课标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为此,本节教案的设计完全是在领会了新教材设置的意图基础上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从连接基本的电路开始认识电路的构成,接着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探究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再利用电路的元件符号替代实物画出电路图,并实际动手操作,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最后,通过展示学生完成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鉴定,比较优劣得出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从而假设学生的印象。
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是与上节所学的两种电荷没有充分的联系,即让学生明白电荷定向移动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没有拓展延伸。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