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答题技巧(断句+翻译+选择+简答)
展开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文言断句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二)虚词断句法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3.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5.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6.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2.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五)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三)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选择题答题技巧(一)设误类型1.时序错乱。在概括传记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2.张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说之话“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将甲的观点态度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3.因果混乱。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强加因果关系,或者将原有的因果关系颠倒。4.曲解文意。即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或者故意忽略关键词语,致使转述背离原文。5.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大成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6.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信息,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7.地点不合。指将不同空间的事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关系。(二)解题关键点1.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选项。因此解答时,考生应依照选项内容,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语段或语句,锁定比对区间。2.从七大角度思考比对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的内容一般包括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等。比对的七大角度:(1)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人物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2)时间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3)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4)关键词语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5)添加内容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6)因果关系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7)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四、简答题答题技巧(一)六大命题角度1.概括特点:从命题实际来看,可分为人物形象特点和事物形象特点。2.概括主要情节: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3.概括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等语气词,或批评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4.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5.提炼作者观点: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6.探究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二)答题三步骤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时始终扣住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比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关键词是“治学方面”“哪些特点”“简要概括”,找出了关键词,也就找出了提问方向及答题注意点,就是“简要概括治学特点”。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答题的区间。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区间,有的没有给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锁定区间,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几段。无论是某段还是某几段,都要找准,不要遗漏。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赋分猜测有几个要点,比如赋分4分,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3分,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摘录法这是选摘原文词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考生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2.句意(层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考生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