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时59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53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复习--课时59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53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复习--课时59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53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复习--课时59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课时59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共7页。
课时59 精准辨析选择题
——聚焦诗意,洞悉陷阱
复习任务 了解古诗选择题设误的手段,遵循答题步骤,做到精准选择。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
提问
方式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2020—
2021年全国Ⅰ、Ⅱ、Ⅲ卷
2022年
全国甲、乙卷
2020—
2022年
新高考Ⅰ、Ⅱ卷
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2·全国乙第14题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的知心好友。
怀抱即依然。
句意理解有误(原句为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意。
(2)设题特点:
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
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
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
(2021·全国乙第14题D项)词末从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关键词“听”词义理解有误(应为“听凭”)
(2018·全国Ⅰ第14题B项)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男儿屈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穷”字古今异义理解有误(应为“不得志”)
2018—2019年全国Ⅰ、Ⅱ、Ⅲ卷
下列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1·全国甲第14题C项)住在山中的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住便平生。
句意中陈述对象有误(应为诗人不如僧人)
(2020·全国Ⅲ第14题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极知耿介种性别,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句子因果关系理解有误(“勿多取”的原因是想让苦笋成长)
(2021·新高考Ⅰ第15题B项)第三句,表现出朋友之间“”之意。
湓浦曾闻,庐峰见说胜香炉。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该句没有使用典故,只是说湓浦“似衣带”)
知识图要
活动一 遵循答题步骤和方法
答好选择题,应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是针对诗歌局部,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词句理解,有的是针对情感主旨,有的是针对语言、手法等。
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
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
第三步:聚焦词句,排除陷阱
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常见的陷阱集中在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以及文化常识等要素上。但是,考生最应关注的是选项中对关键词句、重要句子的理解,看看选项有无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命题者最常用的干扰手段)。应全力应对词句理解问题,全力排除曲解文意这一陷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的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2.怀古诗(见课时58“活动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了当年吴中(江苏苏州)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B.诗中引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
C.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活动二 聚焦诗意,洞悉陷阱
古诗选择题是考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考生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命题者所设陷阱。要提升选择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在认真仔细阅读文本和选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合乎阅读规律的科学辨析。在阅读选项后,针对选项涉及的文本区间、说话对象、关键用词、前后逻辑进行相关信息提取和比对分析。这是对诗歌文本进行再次精细阅读的过程,更是在选项情境下的指向阅读。
1.关注选项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文言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
在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中,正确理解文言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有合乎语境的正确理解,是学生解读诗歌的重要一环。高考诗歌选择题选项的设误,经常从这个角度设题。所以,学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文言语境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常用解释来代替文言语境下字词的理解。其次要加强文言字词基本功,对文言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的语境义都要特别敏感。只有具备了对文言字词敏锐的感悟能力,才能在选项中快速判断出设置在字词理解上的错误点。
2.关注选项对诗句句意的理解,做到与前后诗句勾连思考,在上下文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
不少考生阅读时最容易犯片面阅读、孤立阅读的毛病,很多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时,更是习惯将诗句割裂成一句一句地阅读,也就自然不能将整首诗前后勾连的语意、语境完整地品读出来。这说明在阅读时缺少对诗句解构、延伸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阅读语句精炼、留白空间较大的古代诗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理解诗句句意时,既要着眼于诗句内部的语意理解,看看有无漏译或添加无中生有的内容,陈述对象是否正确等,更要着眼于该诗句上下文,乃至全诗,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选项中诗句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3.将选项内容与诗歌标题比照阅读,于前后呼应中发现选项的错误。
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短小精悍的古代诗歌来说,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心中无标题,殊不知,很多古代诗歌都是以标题为眼,一脉贯穿创作出来的。作者在标题中会交代创作缘起、创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特殊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如果阅读时忽视这些信息点,也许在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也就容易对文本产生错误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春题湖上[注]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 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但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中,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景,突出西湖景色之秀美;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C.这首诗善用比喻,如颈联写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贴切又新颖。
D.“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飘曳的裙带,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春日的西湖之美。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③,更无一点尘随马④。
寂寞山城⑤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 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③香吐麝: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④尘随马:出自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⑤山城:密州。
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说明:该词也可看作节令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火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写出了词人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桑社的鼓箫奏乐,却久久不愿离去。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
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的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
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的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学案19 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全面阅读,关注细节,共12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学案48 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共7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学案64 辨析并修改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共1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