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职语文高教版1.2《 爱情诗二首》教案

    中职语文高级版1.2《 爱情诗二首》教案第1页
    中职语文高级版1.2《 爱情诗二首》教案第2页
    中职语文高级版1.2《 爱情诗二首》教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二 爱情诗二首我愿意是急流[匈牙利]裴多菲公开课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二 爱情诗二首我愿意是急流[匈牙利]裴多菲公开课教案设计,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准备,课文导入,作家作品,关于诗派,品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爱情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3.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二、课文导入
    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三、作家作品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四、关于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等。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五、品读课文
    1.解题
    一边听朗读,一边思考: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
    明确:“致”的意思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2.内容鉴赏
    根据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在“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里分成两部分。下面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在这一节里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针对“橡树”而言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凌霄花:攀援高枝,炫耀自己(借别人的“高枝”证明自身的价值)
    鸟 儿:借树荫栖身蔽日(一厢情愿频频取悦别人,遭遇冷遇仍痴心不改)
    补充:流沙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附他人的形象。
    问:这两种意象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依附型
    泉 源:送来清凉(无限忘我不求回报地奉献)
    险 峰:增加、衬托(默默支撑和铺垫)
    日 光:奉献光热
    春 雨:提供水分
    “日光”“春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请仿照前两句格式补写出其后的内容。
    例:也不止像日光——无限奉上一生的光热
    也不止像春雨——抚慰你的枝叶,滋养你的根系
    “日光”无私普照大地,“春雨”无声滋润万物(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语云:“恩深者,如雨露之恩。”久旱而降甘霖,不可谓施恩不重,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因为身为神瑛侍者的贾宝玉对她有雨露之恩而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它们都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奉献者形象。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是把它们作为反面形象来展现的。它们在爱中意乱情迷,只知无止境地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泯灭了个性,失去了自我,而另一方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接受,没有爱的回应,这种爱必然是残缺的。
    这几种意象又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奉献型
    诗人对这两种爱情观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完全一样?“这些都还不够”中“这些”指哪些?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
    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完全一样。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定,两个“绝不”表达了诗人否定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这些”只指后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定,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示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接上面的“也”,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春雨”也不能作。
    小结:诗人一开篇,连用了六个比喻,层层深入,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并坚决地表白了自己对这两种爱情观的否定和摒弃。那么,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在第二部分来寻找答案。
    这里,诗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木棉”,“必须”与前面“绝不”相对,表达了诗人对木棉肯定的坚决与推崇的彻底。
    请结合下文分析诗人是怎样具体展现“木棉”这一形象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握”“相触”“互相致意”,这些词反复强调两者的对称平等,“根”“叶”句侧重在外形上的亲密和睦,有“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味。“致意”句侧重在精神上的相互尊重,相敬如宾。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隐居不仕的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孟光,就把准备好的饭菜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眉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这个“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来常用来表示夫妻相敬如宾,但它是建立在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的相敬如宾,与这里的“致意”有着天壤之别。“言语”句侧重在两者的心心相映,默契相知,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而这里更是“身有彩凤双飞翼”。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铜枝铁干”“刀”“剑”“戟”,具有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则具有女性的热烈、柔韧、内敛。理想爱情的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相匹配,才能互为支撑,分担苦难,共享人生。否则,只能像藤那样软弱的依附,像鸟儿那样豪无尊严的取悦,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付出而没有回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彼此独立但并不孤立,他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困难时,他们不是一方庇护一方,而是“分担”;成功了,也不是一方居高临下地赐予另一方,而是“共享”。“分离”既指物质上的独立性,更指个性上的独立性,不像“凌霄花”“鸟儿”那样死死纠缠、紧紧寄托,“相依”则指精神上的相互依存性。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里,诗人以坚决的口吻总结全诗,总观上文,相对于橡树而言,“木棉”这一意象与前面六种意象相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诗人借“木棉”表达了怎样一种爱情观?
    从外部形态上看,前面六种意象相对于橡树都显得渺小而模糊,严重失衡;而“木棉”这一形象与橡树就十分匹配协调。从内容特征上看,前面六种或“攀援”“借”,或为它们“唱”“送”“增加”“衬托”,都是单方面的依靠和牺牲,传递出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奴化的畸形爱情关系,而木棉则是“作为树的形象”独立地“站”,是“相互”“分担”“共享”,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爱情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达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
    我们如何评价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可以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爱情模式进行比较。)
    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型
    鸟 儿

    泉 源
    致橡树 险 峰 奉献型
    日 光
    春 雨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世界少有的至真至纯的珍宝,所以需要每个人用一生来追求和呵护,所以才让世人跨越时空、用不同的语言来歌唱。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所爱常青,只愿所爱幸福。《致橡树》让我们体会了独立平等、心心相印的爱情,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的匈牙利,去品味英雄人物裴多菲所追寻的爱,领略一下战斗诗人的柔情。
    二、作家作品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
    1.坎坷的一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2.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领导1848年匈牙利革命,在为国牺牲时年仅26岁。
    3.抒情的一生:他15岁开始写诗,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最著名的叙事诗有《勇敢的约翰》。裴多菲用民歌的形式描写人民的斗争。他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1847年裴多菲与森德莱尤丽亚结成伉俪)他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三、整体感知
    (一)品读节奏美
    1.指导:诗歌是感情的河流,得用心来吟诵。
    (1)诗歌的结构——重章复沓
    (2)强调式读法——情感:
    重读——厚重而饱满
    舒缓——平和而安详
    加速——激越而奔放
    轻柔——甜美而舒畅
    学生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
    2.请大家听课文的配乐朗诵,注意其情感处理。
    明确: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英雄的爱情诗也是满怀温柔的,但我们在他的款款深情中也捕捉到了战士的舍己为人的豪情。
    (二)品读意象美
    1.诗中有哪些意象?请给它们分类?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述“我”和“爱人”?
    我 爱人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2.美在何处?
    点拨:两组意象有何特点?借助什么修辞方法?你喜欢哪一个意想?
    (1)比喻、对比的修辞营造的含蓄却又鲜明的意象美;组合式意象的情感丰富美。
    “急流”与“小鱼”:历经崎岖与快乐嬉水形成对照。鱼儿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急流在崎岖小路上的跋涉是艰辛痛楚的。小鱼是被呵护的对象。
    “草屋”与“火焰”:草屋甘受风雨的打击,是要保护屋中的炉火:火焰在炉火中燃烧,反过来给屋内带来温暖。火焰也是奉献者。
    “破旗”与“夕阳”:云朵、破旗是悲壮的追随者,而夕阳恒在。彼此无私的奉献形象深刻而具震撼的力量。最终是精神世界的升华。从小鱼的悠游到夕阳的辉煌,其实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诗人运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男性气质的刚劲而略带苍凉的事物。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这是一组带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这两组意象层层递进,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这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了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再者诗人通过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对比表达了他以牺牲自己而由衷地奉献为核心的爱情观。
    有人评价:此诗的妙处在于对每组意象的抒情主体与客体的精心选择。
    (2)变化、应和、流动的韵律感。
    本诗表现形式上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的特点,同一个意思反复咏唱,这样不但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情感,而且形成音乐的旋律美。再者,诗歌的意象有鲜明的色彩,构成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递进性排列,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在重章叠唱中,情感的变化,随层次的递进而愈趋炽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两组意象中,诗人的自喻,相对阔大高岸、荒茫粗犷,宣泄着悲壮美;爱人的意象,相对娇柔细腻、妩媚温情,表达着柔静美。
    (3)层进式易于情感的渐深: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作陪衬,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情操,感人至深。这些意象组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节比喻有其独特的新意,且意象群排列组合上具有独创性。
    (三)品读境界美
    把意象提升,给它一个立体的空间,让它有源头,有延展的广度和深度。
    让爱人悠闲快乐——生命之源的给予
    让爱人安逸幸福——生活之巢的呵护
    让爱人生命长春——一生之靠的归宿
    让爱人明亮辉煌——思想之火的暖照、理想之光的升华
    纯洁高尚,坚贞不渝——情感之源
    牺牲自己,由衷奉献——延展的广度
    无私无悔,崇高悲壮——延展的深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便是明证。
    当然首先是一首爱情诗,它叠波涌浪地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爱情的纯洁与高尚;其次,不妨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精忠赤诚地表现出为民族解放斗争献身的精神和理想。故诗中的“我”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指解放斗争中的战士;“爱人”可是诗人的爱侣,也可是诗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一个能为祖国、为自由而英勇献身的战士在爱情的追求中也一定可以表现出同样的忠贞和执著。
    诗人愿意为爱人做出一切牺牲,他的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吗?哪里看出?
    明确:我愿意。文学鉴赏,除形象感受外,还应注意结构的起承转合。
    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效果?
    明确:“我愿意,只要”把全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串成一有机整体。
    诗人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多么险恶,只要同爱人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幸福无比,从而歌颂了爱情的强大威力。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写的是一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女医生——路文婷,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3个手术后,突发心肌梗死,生命垂危时,她的爱人傅家杰坐在她床前反复朗读这首诗,将她唤醒。)
    列宁:真正的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崇高。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话》:“我宁愿为我们所爱的人幸福,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
    托尔斯泰《家庭的幸福》:“生活中唯一可靠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的方法
    (1)写作背景:女子为寻求真爱的觉醒书;男子为爱情奉献的坦诚誓言。
    (2)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柔中有刚(女性视角);热情阳刚,深挚苍凉(男性视角)。
    (3)艺术技巧:象征、对偶;对比、博喻。
    (4)思想主旨
    明确:此问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相似题材的诗歌,加深对《我愿意是急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歌,它们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怎样才是理想的爱情”。换句话说,在理想的爱情中恋爱的双方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两首诗中传达了两位诗人不尽相同的认识。前者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人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人是小鱼、小鸟,是攀援的常青藤,她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给征战辛劳、身心疲惫的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而《致橡树》则塑造了两棵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的双方应是平等的,“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者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后者只运用了两个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全面理解。
    2.交流讨论:为什么这两位诗人在他们所写的诗中会流露出这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1)性别不同
    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崇尚男权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一直处于附属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如此,在传统的婚姻爱情观念中更是如此。《致橡树》中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些意象实际象征着女性以牺牲自身价值,降低自身人格,放弃自身追求为代价的传统爱情观。
    而匈牙利的裴多菲身为男性,会不会有舒婷写诗的那种感受呢?(插一句:其实,裴诗中流露的太多的男权)
    (2)社会不同
    中国与外国观念差异,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诗歌风格的不同。
    (3)诗人主题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他的爱人尤丽亚的热恋时期,这是一首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也不同于一般爱情诗的仰慕思念,只有一种对爱的无私奉献,更是一种炽热感情的表露,对爱人的一种誓言。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叫做“山盟海誓,海枯石烂”。
    思考:你更欣赏哪种爱情观,为什么?你怎样看待爱情?
    结语:诚挚而悲壮的宣言+深情而温柔的誓言——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震撼。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坚强而执著的心,用她来追寻真理和至爱;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用它来追寻和呵护自由和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五、作业布置
    1.背诵《爱情诗二首》,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至少三首爱情诗歌(本课除外)。
    3.仿照《我愿是急流》,以“我愿是……”为题,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我 爱人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相关教案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致橡树 舒 婷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致橡树 舒 婷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资源,教学实施过程,学业评价,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我愿意是急流[匈牙利]裴多菲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我愿意是急流[匈牙利]裴多菲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体验导入,多样朗读,走进诗歌,一线贯穿,全面赏析,比较阅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运用意象,学写发愿体诗歌,小结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致橡树 舒 婷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致橡树 舒 婷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设计,纠正标点,解读意象,思辨情感,个性朗读,紧扣意象,体味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