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2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复习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
    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 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 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2.与商代相比,西周王臣在身心两方面都变成了王的附庸,只能向唯一的君主倾注全部身心而“付畀余一人”。且在王本人身死升天后,后于王去世的亲属与其近臣也须作为“祔”配享先王,意即登天后继续服侍。西周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君臣的附属关系 B.重建了周人的信仰体系
    C.延续了部族的宗法观念 D.提升了王臣的政治地位
    3.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5.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6.《衡湘稽古》记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7.考古学家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墓地1 000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 )
    A.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 B.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C.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8.《史记•五帝本纪》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即黄帝,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战胜了炎帝。上述传说反映了( )
    A.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 B.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
    C.黄帝的胜利标志“万邦”时代结束 D.华夏族形成后与周边族群交流
    9.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在(  )
    A.仰韶文化时期    B.大汶口文化时期
    C.河姆渡文化时期 D.龙山文化时期
    10.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北面的陕北榆林到南面的广东地区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  )
    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②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③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 ④中国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遗存开展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够支持此结论的是(  )
    A.遗存物品中发现刀杼、骨梭等 B.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牲畜遗骸
    C.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 D.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作物遗存
    1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
    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新石器时代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13.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捡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由此可知(  )
    A.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提高了劳动效率
    C.人类尚不懂得制造工具 D.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14.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留下了不少传说。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半坡聚落的遗址
    C.司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及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史料二: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国家及其强制性的权力机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最初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摘编自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等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国家产生的主要条件。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而获致第一步的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的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
    史料二: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大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
    ——摘编自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史料一,归纳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史料一、史料二,说明两位研究者对周代历史的认识哪些是相同的,又有何明显的不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石磨盘和石磨棒主要是用于粮食加工,根据材料中的出土文物可知,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文明一体化,排除A项;仅从发现的粟及油菜籽不能说明当时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排除C项;材料与家庭手工业无关,排除D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相对于商代而言,西周王臣在身心两方面都成了王的附庸,且还要在王死后配享先王,这些信息表明西周强化了君臣的附属关系,故A项正确。
    3.D 解析: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仔细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选D项。
    4.D 解析: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与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B、C两项只涉及出土古文字材料和考古发掘,说法均较片面,排除。
    5.D 解析:在河南、陕西等地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河南、陕西等地进行了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向北方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青铜文化交流,没有涉及诸侯国对周礼的维护和宗法制度,故B、C两项错误。
    6.A 解析:材料“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体现了原始农业的起源,故A项正确;材料“教耕于骑田岭之北”突出了农业这一信息,但无法判断是否已经自给自足,排除B项;材料“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只体现了农业产生,而无法体现出精耕细作,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排除。
    7.C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预示着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故选C项。
    8.B 解析:材料“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反映了黄帝部落重视农业生产,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战争频繁”的说法夸大了其程度,排除A项;“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晚于黄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华夏族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且华夏族是在炎黄部落联盟结成后才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
    9.C 解析: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选C项;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农作物也是以粟为主,排除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址中玉器出土的情况,可知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遗址都有玉玦、玉璜的出土,从陕北到广东都有玉琮的出土,可知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玉器出土及使用情况,不能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所以③错误;故排除B、C两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所以④错误,故排除D项。
    11.C 解析:阶级分化的表现之一是出现了贫富差距,所以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能够说明出现了阶级分化,故选C项。
    12.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河流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都与仰韶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这说明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故C项正确。
    13.A 解析:材料“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捡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反映的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故选A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炎帝、黄帝等部落位于黄河流域,而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聚落遗址也位于黄河流域,他们已有原始农耕,开始饲养猪、狗等动物,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些能为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故B项符合题意;元谋人牙齿化石发现在长江流域,排除A项;司母戊青铜方鼎反映了商周青铜器文明,排除C项;司马迁的《史记》是汉代的史学作品,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变化: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和等级分化。
    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
    (2)主要条件:阶级的存在;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

    16.答案:
    (1)历史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对商朝遗族的防范;扩大了统治区域。
    (2)相同: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
    不同: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史料一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史料二认为周武王的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试卷

    汉朝的民族关系 选择题训练--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汉朝的民族关系 选择题训练--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资治通鉴》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史 训练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中国史 训练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元朝时期的政治 训练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元朝时期的政治 训练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