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3.3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文件包含33汽化和液化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教师版docx、33汽化和液化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3.3 汽化和液化 (导学案)
1. 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气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 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3. 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4. 能通过实验,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2. 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1. 水的沸腾实验。2. 液化过程放热。
【自主预习】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 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水在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不变”或“升高”),这个温度叫做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3.蒸发是发生在液体 (表面/内部)的一种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 (选填“一定”或“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过程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液体蒸发时温度_ ,说明它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 作用。
4.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
5.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 ,二是 。
【合作探究】
探究一、物态变化
1. 汽化和液化
【想想做做】在透明橡胶手套中滴入几滴酒精,把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手套, 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
①实验开始时,手套中滴入的是 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手套胀大,手套中酒精变成了 态,这种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 。
②将胀大的手套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入冷水中,手套又有何变化?
手套中又出现了 态的酒精。此过程酒精由 态又变为 态,这个过程叫做 。
在橡胶手套中滴入几滴酒精 放入热水中 放入冷水中
(1)汽化: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液化: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探究二、沸腾
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
【想一想】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沸腾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对于沸腾现象,你还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1. 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 的汽化现象。
2.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学生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猜想和假设】水沸腾时会产生很多气泡,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表。
(2)实验装置:
(3)注意事项
①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让水尽快沸腾,烧杯里面的水用 水(热/冷),且加盖,水不宜过多,但需要没过温度计的 。
②安装实验器材按照自 而 的顺序进行。
③实验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在烧杯中加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2)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撤掉酒精灯,停止对烧杯加热,观察水的变化情况。
(4)实验数据与现象
时间/mi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水中气泡
变化情况
沸腾前: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未到水面就消失不见了。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
【分析论证】
(1)绘制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将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用点标在坐标纸上,然后再将这些占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甲 乙
AB段:水吸热,温度会不断 ;BC段: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 ,虽然水还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 。
(2)描述水的沸腾现象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 、 ,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
(3)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可见,沸腾过程中需要 。
【归纳总结】从实验现象和图像得出实验结论:
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沸腾,此后,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水温度不再升高,停止加热后,水的沸腾停止。
【交流与评估】
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水的沸点与其他小组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回顾实验中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说出改进的措施。
(1)在实验中,水的沸点一定是100℃吗?若不同的话,原因是什么?
【分析】可能是 有误差,也可能是受外界 的影响。
(2)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让水尽快沸腾,有什么比较好的措施?
【分析】提高加热前水的 、减小 (需没过温度计玻璃泡)等。
3. 沸点:
(1)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 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 。
阅读: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ºC(标准大气压)
(2)沸点表
【指导阅读】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ºC(标准大气压)
液体
沸点/℃
液体
沸点/℃
液体
沸点/℃
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4
液态氦
-268.9
【归纳】由沸点表看出:
①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 的;②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 ºC;③同一种液体的沸点与 有关。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想一想】液体的沸点变不变?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如图使烧瓶中的水沸腾,移去酒精灯,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发生的现象: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
【分析】在向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气体遇冷,气压 ,同时水的温度也降低。此时水又沸腾,说明水的沸点 了。
【归纳结论】液体的沸点与 有关。气压减小,沸点 ;气压增大,沸点 。
(3)现象与应用:
【思考回答】
①用火煮鸡蛋,当锅内水沸腾后,是继续用大火加热还是改用小火?试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分析】大火和小火的效果 。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所以还是用小火更省燃料,还保护环境。
②高压锅的原理是什么?
【分析】锅内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 ,可以提高锅内的温度。
③【演示】纸锅烧水
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发现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分析】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水烧开时的温度约为 不变,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
【例题1】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
(1)请指出图1中的两个错误之处:①_______,②_______。
(2)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_____(填序号)。
①温度计 ②石棉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
(3)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
(4)图中a、b是两个小组用初温相同的水进行实验时绘制的沸腾图像,从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实验即将结束,李利同学发现:移开酒精灯,水很快停止沸腾。这说明沸腾过程中需要继续______,但温度_______。
探究三、蒸发
1. 蒸发
【想一想】晾晒湿衣服时,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的冬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同样的衣服,在夏天干的快还是冬天干的快?
衣服上的水分是在常温下发生了汽化,叫做 。
(1)蒸发: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并且只在液体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蒸发吸热
【做一做】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分析】用扇子扇,涂酒精的温度计的读数 ;不涂酒精的温度计读数 。
①归纳结论:液体蒸发 。
②液体蒸发吸热现象
a. 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是利用水在蒸发时吸热来降低温度。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致升的太高。
b. 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即使在太阳下,为什么感觉比在水里还冷?在炎热的夏天,狗常常会伸出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游泳后上岸,风加快了皮肤表面 的流动,从面加快了人身上水的蒸发速度,使得皮肤温度下降。狗无汗腺,不能靠出汗来散热,只能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来散热。
(3)探究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想一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①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和树荫下,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②将湿衣服分别卷起来和摊开晾晒,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③将湿衣服分别放在通风与无风处,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 、 和表面上 的流动等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①实验器材:两块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灯、水、酒精、胶头滴管、扇子。
②探究方法: 法。
③探究过程:
a. 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如图A、B、C、D所示。其中,B被摊开表面积变大;C与A的表面积相同,但用灯加热;D与A的表面积相同,用扇子使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加快。
b. 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別为200s、100s、50s、80s。
【实验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 越高、 越大、液体表面上的 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2.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属于 现象,都要 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 进行
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在 温度下均可发生
在 温度时才能发生
温度变化
温度
温度
影响因素
液体的 、 、气体的流动快慢
液面上 大小
【例题2】小明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通过B、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有关;
(2)通过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3)通过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的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探究四、液化
1. 液化
【想一想】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们不断呼出“白气”;秋天的早上,会发现花草上有晶莹的露珠,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吗?
【分析】“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无色无味气体。“白气”的形式是空气中的 遇冷液化成的 ,这是液化现象。
1. 液化
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液化。
露、露的形成原因: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液态水(小水滴)。傍晚或夜间,地面附近或地物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草木上,就形成了露,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2. 液化的方法
(1)液化的方法一:降低气体的温度
实验:如图所示,在烧屏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瓶内和平口的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瓶口上方倾斜放置一个金属盘,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室温较高时,可以在金属盘上放一些冰块)
①实验现象:烧瓶内的水未沸腾时,在瓶口上方可见少量“白雾”;水沸腾以后,瓶口上方的“白雾”增多,但在靠近平口的地方却看不见“白雾”。有许多水滴附着在金属盘的底面,并不断往下滴。
②分析现象:对水加热,水变为 ,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瓶壁、瓶口变为“白雾”(液态的小水珠)。水沸腾以后,靠近平口的地方温度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却看不见“白雾”。但是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金属盘会发生液化,表明水蒸气的液化需要 。
③实验结论:液化需要 温度。
(2)液化的方法二:压缩气体的体积
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先向外拉动活塞时,然后再推活塞(压缩乙醚),观察两种情况下乙醚状态的变化。
①实验现象: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 态乙醚出现。
②实验结论: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总结】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
【想一想】上述实验中,用手试摸金属盘,感觉温度有什么变化?
用手试摸金属盘时,感觉金属盘温度升高,表明水蒸气液化时 。
①实验结论:液化放热。
②液化放热现象
a. 被100 ℃的水和100 ℃的水蒸气烫伤,哪个更严重?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 ,放了这些热之后才变成100ºC的 ,其还能继续对人造成烫伤。所以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100 ℃的水烫伤更严重。
b. 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时,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手会液化成小水滴,放的热被手吸收,所以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加速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手表面水分的蒸发,带走手表面的热,所以觉得更冷。
(4)液化的实例
①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因为镜片的温度相对于室内来说要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②北方的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冬天北方的很冷,嘴里呼出的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了小水珠;夏天气温高,水蒸气不会液化成小水珠。
③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液化石油气,火箭中作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态装在内部的。
【例题3】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常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例题4】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①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从烧瓶口冒出时生成的“白雾”。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水滴,握金属盘手的感觉是______,说明了_______。
②加热时烧瓶里的水发生的是______现象,金属盘底部出现的水发生的是______现象(上述两空均填物态变化)。某同学在观察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从瓶口喷出一股“白气”,在最靠近瓶口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为什么?
③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所与实验展示的水的变化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________液化凝结成雨落下.
3. 电冰箱与臭氧层
阅读教材P62,回答有关问题:
(1)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冰箱中热的“搬运工”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制冷剂)。液态的工作物质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冷冻室的管子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然后汽化的蒸气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很低的温度.
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冷冻室——汽化 、冷凝器——液化 。
(2)电冰箱对臭氧层的破坏
传统的冰箱制冷剂使用氟利昂R12,当电冰箱损坏后,这种氟利昂扩散到大气中,会破坏 ,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目前在我国主要使用对臭氧层破坏较小的R134a、R600a等新型物质作为冰箱的制冷机。
【精讲点拨】
1. 理解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变),只与气压有关,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是液体的一种特性。
2. 在气体的液化中,常常出现“白气”,注意“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态的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肉眼无法看见。
3.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使周围的环境和液体本身的温度降低,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4.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教材中没有实验,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理解。例如水蒸气蒸馒头,水蒸气烫伤严重等。
【归纳整理】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液体沸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沸腾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腾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C.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D.液体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 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3. 如图2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图2 图3
4. 图3所示,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产生了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和______。
5.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沸点34.6℃)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
A.较小的密度 B.较小的比热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6.如图所示是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加热4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温度低于100℃是由于供热不足造成的
C.水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D.液面上方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
7.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8.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
(2)图乙中,表示水正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_图;若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实验时气温偏低 B.实验时气压偏低 C.酒精灯中的酒精热值偏低
(4)相比水沸腾前,沸腾时烧杯口上方的“白气”明显增多,原因是______;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实验中,水吸热的多少通过___________来反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