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考点微课堂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分析小说情节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分析环境描写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人物形象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展开专题二 科普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
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
真题体验·知命题之导向
阅读导引·明解题之规范
科普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科普文章已进入新高考信息性阅读的命题范围。如2020新高考Ⅱ卷选用了有关微生物的科普文章。2.命题所选用的材料,具有知识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等特点。从考查的趋势看,选材既注重文本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又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时代特色。3.科普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灵活,一般为选择题与简答题相结合,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相结合,信息归纳与文体特征考查合理搭配,考查形式多种多样,创新题型屡见高考试卷。
一、科普文章的基本概念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而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但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还能激发人们探求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兴趣。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二、科普文章的一般分类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科学说明文,二是科学小品。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三、科普文章的基本特征1.内容的科学性。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2.文笔的生动性。生动性体现在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3.内容的通俗性。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知识。
四、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其文本阅读根据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文本和不同文本材料的纯文字文本的信息组合体两类,这些文本紧密围绕同一主题,材料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考查考生快速完成对碎片化信息的筛选,用连贯的逻辑思维把握其内在关联,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判断来源不同的信息的能力。混合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有类似之处,可采用三个步骤。
第一步:速读原文,明确材料内容1.把握文本构成。迅速浏览阅读文本的几则材料,确定文本的构成,梳理出各部分所写内容,这样更有利于题文比对,迅速捕捉到有用信息。还可借助对标题的揣摩,辨别文体,以便于解答文体特征类题目。2.圈点关键信息。细读每则材料,勾画出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范围词、程度词、指代词等重点词语,也包括引领句、过渡句、总结句、观点句等重点语句。
3.关注图表信息。读文时,要抓住“数据”这个核心区分数据统计的对象、认识数据的大小变化、分析数据间的比值。4.理解文本意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其独到新颖、实用性强和富有现实感的特点,颇具视觉冲击力,文本自身往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阅读题干时,要读全题干信息,明确题干要求,为解题分析提供依据。第三步:回归文本,逐题进行分析在速读文本和阅读题干的基础上精读材料,从原文文本“抠”答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____________(A、B、C项与原文一致。D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____________(A、B、D三项与原文一致。C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依据原文内容分析选项,推断正误。____________(A项与原文一致。B项,“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根据原文“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见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
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原文“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A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我的分析】 找出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逐项与文中观点进行比对分析,推断最佳选项。____________(首先明确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然后再对选项进行分析。A项,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B项,体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C项,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D项,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B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我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基础上,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1)分析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的本文的核心观点____________(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2)分析引用奥逊·威尔斯的观点和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的目的____________(结尾段画线句引用奥逊·威尔斯的观点和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不是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为了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6.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
【我的分析】 读懂图解,逐项与材料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____________(根据原文,雪晶的形状“在-15 ℃左右时……呈板状”,过饱和度湿度高时,“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而A、D项六角形板状晶体在上,星状的枝蔓晶体在下,正好相反,可排除A、D两项;雪晶的形状“在-2 ℃左右时呈板状”;过饱和度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C项是由实心板状晶体变成的针状晶体,可排除C项。)【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B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我的分析】 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将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____________(A项,“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错,原文是说“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的相关表述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项,强加因果,原文是“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由此无法推出“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
C项,“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与文本不符,原文是“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错误,原文是“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可见开普勒对机制作出了猜想。)【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D
8.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我的分析】 (1)从材料二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意义____________(“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这些表明开普勒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去探寻雪花的奥秘,这些研究可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2)从材料二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带来的启示一____________(“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明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尝试利用专业知识去解释问题。)
(3)从材料三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带来的启示二____________(“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 ℃)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表明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共60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共60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考点微课堂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考点微课堂课件,共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