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2掌握文言断句课件
展开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二 掌握文言断句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中就对学生有此明确要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子。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原文、误解原意。句读(jù dòu),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以读号表示,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
“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成为文言文阅读测试中较重要的命题形式。
考向(一) 标词性,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需要断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教材示例: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选自《鸿门宴》)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2020·全国Ⅰ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误。____________(“士坐庭中”句子完整,其后应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其后不能断开,排除D项。)【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A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他)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点。……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考向(二) 察对话,定句读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如教材示例: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五处,再结合其他方法断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误。____________(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重点注意三个“曰”,就能较容易判断。)【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A【参考译文】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子仁发怒说:“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他说:“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
考向(三) 看虚词,找位置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或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常见的情况有: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一个句首发语词“夫”,一个用于句首的介词“及”,两个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而”,两个舒缓语气的句中语气词“也”,还有句末语气词“也哉”。因此,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断句参考: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021·天津卷,选编)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误。________(“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而”可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B【参考译文】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考向(四) 抓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如教材示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自《师说》)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完全可断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误。____________(答此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细民既困于倍输”为介宾后置句,其后可断开;“重”的意思是“又”,排除A、B。分析C、D两项,“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选D。)【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D
【参考译文】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施师点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
考向(五) 看结构,定句读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如教材示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选自《劝学》)
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断句的关键点。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周镳,字仲驭,金坛人。父秦峙,云南布政使。镳举乡试第一,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榷税芜湖。忧归,服阕,授南京礼部主事。极论内臣言官二事:“每读邸报①,半属内侍温纶②。自今锻炼③臣子,委亵天言,祗徇中贵之心,臣不知何所极也。言官言出祸随,黄道周诸臣荐贤不效,而刘宗周等勿获进;华允诚诸臣驱奸无济,而姚希孟等皆蒙谴。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帝怒斥为民,镳由是名闻天下。(选自《明史·周镳传》,有删改)
【注】 ①邸报:朝廷传知朝政和臣僚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主要登载皇帝谕旨、臣僚奏章和朝廷动态等方面的内容。②温纶:对皇帝诏令的敬称。③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A.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B.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C.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D.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误。____________(本题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每奉严谕”,“谕”特指皇帝的诏令,“奉严谕”是“接到严厉的告谕”的意思,因此应该在“谕”字后面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D项;第二处,“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中“播弃忠良”和“奖成宵小”是一个对比的说法,结构对称,所以应该从中间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项。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答案为B项。)【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B
【参考译文】周镳,字仲驭,是金坛人。父亲周秦峙,是云南布政使。周镳考取乡试第一名,崇祯元年成为进士,被授予南京户部主事一职,奉命在芜湖征税。因丧事回家,服丧期满,被授予南京礼部主事一职。极力论说宦官、言官二事:“每次阅读邸报,大半是由内侍代为发布的皇帝诏令。如今酷吏故意加罪于大臣,亵渎皇上的言论,恭敬地顺从宦官的心思,我不知这样下去会怎样。言官的谏言说出来就有祸患相随,黄道周众大臣举荐贤才不成功,而刘宗周等人不能得以晋用;华允诚众臣驱除
奸佞没有成功,而姚希孟等人都被谴责。每次接到严厉的告谕,大多都是针对直言进谏的大臣的密章。从此背弃忠良之人,助成奸佞小人,只是让奸人之计畅快得逞,我更不知这样下去会怎样。”皇帝愤怒地谴责周镳,把周镳贬为庶民,周镳因此名闻天下。
考向(六) 明修辞,巧判断文言文经常运用对偶、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教材示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选自《过秦论》)
技法演示:文段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显然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根据排比的特点可以断开此处。断句参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误。____________(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则不足以知人”与“则不足以救之”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C。)
【我的作答】 ________【答案】 C【参考译文】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通过行事来观察人,则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
【微知点】 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断句的流程是怎样的?新高考全国卷断句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材料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去掉标点,一般设6~8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而应该先通读所给语段,了解大致内容。如果是传记类文字,就要弄懂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应要弄清说话的人是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说理文字,则要弄明白谈论了哪些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凭语感,能断开的尽量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5翻译文言句子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5翻译文言句子课件,共37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4概述原文内容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4概述原文内容课件,共38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3识记文化常识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3识记文化常识课件,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