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2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微课堂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展开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手段”等都属同义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应“审”清以下方面:
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其他表达技巧;问表达技巧,就不能只考虑修辞手法,等等。
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5.审用语表达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简单题型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完整题型答题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考向(一) 鉴赏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下面分别加以讲述。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李清照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写 意①李商隐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②险,天外山惟玉垒深。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注】 ①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赴职,开始了四年的梓州幕府生活。此诗即作于李商隐入蜀三年之后。②潼江:江水名,流经地多在今四川境内。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我的分析】 阅读诗句,分析鉴赏。(1)分析前三联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____________(本诗前三联借对景物的描写,隐含思乡之情。首联,“迢迢”“望断”描述长安远隔,音信难通,诗人远离繁华,心情自然难免惆怅。颔联写蜀地险远,行路艰难,那么,到长安便非常艰难,只能遥望与长叹。颈联写天色已晚,难望故乡,忧愁不由得蓦然升起。)
(2)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____________(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入蜀三年来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到下一新年,恐怕再也无法抑制了。诗人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显得曲折顿挫,凄恻动人。)【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己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恐怕再也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涌出思乡热泪,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指借助景、物或事来抒发情感。(1)借景来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 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我的分析】 阅读诗句,分析鉴赏。(1)理解首联内容____________(首联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
(2)分析颔联内容及手法____________(颔联写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这两句采用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手法,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3)分析颈联内容及手法____________(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同样采用了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之情。)(4)理解尾联内容____________(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情韵悠长,余味无穷。)【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移(寓)情于景或拟人手法。颔联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考向(二) 鉴赏修辞手法这里重点介绍古代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2.比拟比拟是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4.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
5.夸张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6.对比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7.对偶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8.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即“爱你”之意。
9.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
这里需要注意:判断表达技巧要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整体所用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一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为“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注】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注】 蛾眉亭:据《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我的分析】 上阕由景生情。(1)分析上阕运用的修辞手法一____________(开头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这两句一仰一俯,一上一下,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2)分析上阕运用的修辞手法二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东、西梁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突出了青山的秀美。)
(3)分析上阕运用的修辞手法三____________(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两弯蛾眉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忧愁与怨恨。由此想到金兵进逼,故土沦陷。“几时极”三字,用时间的无穷无尽,状心事的浩茫广漠。)【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②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作者内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蛾眉,突出青山的秀美。
考向(三) 鉴赏描写手法等1.衬托(正衬、反衬、侧面烘托等)(1)正衬①景物相衬,如米芾的《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飘渺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这样就烘托望海楼的高峻。②以景衬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①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梦写现实,以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二者是“天上人间”的差别。②从动与静的角度看,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以动衬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3)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烘托是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描写,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它的好处就在于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即用侧面烘托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耒阳溪夜行戎 昱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我的分析】 阅读诗句,分析鉴赏。(1)理解前六句诗的内容____________(第一句中的“归”字是本诗的感情基础,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的树梢上,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静静地流淌。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内容及表现手法____________(即使猿凄惨的叫声,在这归家的晚上,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这是运用了衬托或反衬或以哀景写乐情的手法。)【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景写乐情)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2.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等)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1)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如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2)或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我的分析】 “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是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1)从动静角度分析前两句诗____________(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2)从动静角度分析后两句诗____________(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3)从动静角度分析整首诗____________(这首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虚实(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想象,对面落笔等)(1)虚实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2)对面落笔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儿却远处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汹涛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的构思,正应了前人的评论“忌直贵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乙亥岁除渔梁村【注】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作者从被贬之地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请对“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一联作简要赏析。
【我的分析】 阅读诗句,分析鉴赏。(1)分析首联内容____________(首联用“似觉”点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显示出茫茫身世之感。旧岁将尽,诗人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兴起了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2)分析颔联内容____________(颔联先写思亲,到梦境中去寻求,却被爆竹声惊醒了。“爆竹”这一词有特定意义的形象,渲染了节日气氛,起了以景衬情的作用。接着又用“残灯”“永夜”刻画环境的凄凉。)
(3)分析颈联内容____________(颈联用拟人手法写天气,上句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下句联想到腊尽春来,写出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运用对偶,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在回环对比中,增加了境界之美,也表达了他想以未来欢乐的憧憬消解当前旅愁的愿望。)(4)分析尾联内容及手法____________(诗的尾联从对方(或对面落笔),运用想象(或虚写)的手法,将不尽的情思,浓缩在“想得”语之中。说儿女们围坐在地炉边,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倍加生动亲切。)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尾联对面落笔(或答“展开想象”“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4.点染、渲染与白描点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如中唐诗人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上句点出诗思很清,但“诗思清”还显得抽象,下句就用寒流与雪来加以渲染,这样,诗的情意韵味就通过渲染笔
墨得到了加强。再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艹,频)洲!”前三句刻画场景,描绘女主人公的动作与神态,第四句再以斜晖、江水加一层渲染,最后才点出“肠断”二字,浓化了全词要表现的思念之情。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描,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纯用线条勾画,后指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我的分析】 首先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紧扣点染手法分析标题及前两句诗____________(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二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2)紧扣点染手法分析三到十二句诗____________(接下来的十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幽淡惆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别之情。)(3)紧扣点染手法分析最后两句诗____________(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了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
5.其他表达技巧(1)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其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2)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3)细节描写中国古代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古诗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补写,生动地写出诗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透露出浓浓的乡思之情。
(4)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也叫欲扬故抑,是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手,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其中,“扬”是最终目的,“抑”只是一种手段,是为“扬”蓄势的。如纪晓岚的祝寿词:“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仙桃献母亲。”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
“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全诗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诗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包含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陡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用意,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因此,可以说,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我的分析】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是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是暮春之景。(1)找出诗中对“面”的描绘____________(这首词中的“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如“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这些是“面”。)
(2)找出诗中对“点”的描绘____________(“点”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人的细节描写。如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这些是“面”。②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③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微知点】 鉴赏表达技巧的三个步骤
考向(四) 鉴赏结构类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架构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古诗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古诗行文结构的常用术语有: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3)承上启下。这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
(4)伏笔照应。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照应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诗意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7)以景结情。相关内容见“考向三”。
【微知点】 鉴赏结构技巧的三个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张 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我的分析】 一般来讲,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在篇首有总启下文、作铺垫等作用,在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篇末有总结全篇、深化主旨等作用。(1)概述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____________(本题的这两句位于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简要分析下阕前两句是如何起到这种作用的____________(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
如何解答诗歌技巧的比较鉴赏题?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四个角度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和结构技巧。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达技巧,有的没有明确表达技巧,但都需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答表达技巧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源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我的分析】 两首诗颔联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可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就应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1)分析第一首诗颔联的内容及表现手法____________(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实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2)分析第二首诗颔联的内容及表现手法____________(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形神情意境表达有方法__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形神情意境表达有方法__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一修辞手法,题型二表达方式,题型三表现手法,题型四结构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共60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微课堂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微课堂课件,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