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广东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023年广东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1页
    2023年广东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2页
    2023年广东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广东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16页。
    2023年广东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2023·广东中山·统考三模)《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   )
    A.异姓分封始于成王 B.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C.王位世袭已经废弃 D.被封诸侯独立性强
    2.(2023·广东阳江·统考二模)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年,发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玉璜,中国史前考古唯一一件龙首形玉器,具有祭祀功能的超大型高等级公共礼仪建筑,能起到积极防御功能及蓄水和垃圾倾倒场所功能的外壕。该遗址(   )
    A.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B.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
    C.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原始聚落遗址 D.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与国家初步形成
    3.(2023·广东揭阳·统考二模)《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等次)。”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存在什么消极影响(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扩大了统治的范围 D.稳定了当时的政局
    4.(2023·广东佛山·统考二模)下图为某朝代的世系略图,它体现出的相关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2023·广东汕头·统考模拟预测)“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身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6.(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如下图所示,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

    A.西周时期的都城位于洛邑 B.同姓亲族和功臣是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C.分封制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D.西周统治区域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7.(2023·广东广州·统考二模)西周《礼记·王制》记载,由周天子主持的社稷祭祀,可以杀牛、羊及猪,而诸侯主持的社稷祭祀则不得杀牛,只可杀羊及猪。这反映出当时(    )
    A.严格的等级界限 B.分封制逐步瓦解
    C.牛耕的逐步推广 D.由游牧转入农耕
    8.(2023·广东珠海·统考一模)下图为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宜侯夨(cè)簋,其内壁铭文记载了西周康王迁封虞侯夨为宜侯,并赏赐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突显青铜器种类日渐丰富 B.为研究分封制提供实物史料
    C.说明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 D.见证汉字的造字方法和特点
    9.(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尚书.周书.梓材》载周公教导弟弟康叔治理商故地的训词:“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即上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王治理.据此,这里的“中国”应该指 (   )
    A.河北、河南一带的西北地区 B.陕西、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
    C.山东、河北一带的华北地区 D.陕西、浙江一带的江南地区
    10.(2023·广东江门·统考一模)如下表是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由此可见(   )
    《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谐侯”的故事。
    A.文献记载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发现史料价值最高
    C.历史事实没有统一的定论 D.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11.(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雨”“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B.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决定作用
    12.(2023·广东湛江·统考二模)在《甲骨文编》中“福”字有50种构型(下图为其中的三种构型),它们都是商周时期人们“双手捧酒献于祭台”的具象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    )

    A.甲骨文是体系完备的文字 B.甲骨文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
    C.宴饮活动推动了文字诞生 D.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13.(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下图右侧为甲骨文中的“年”字,本义是“收成”,字形是一人扛着成熟的庄稼回家的情境。“年”字的形成(    )

    A.印证了神农尝百草传说 B.证实我国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C.反映我国原始农业技术先进 D.与我国古代人们的农耕生活紧密相连
    14.(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能够生动折射出其所处时期的丰富内涵。从下表对两个甲骨文文字的释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   )
    甲骨文
    释义

    被解释为“鬲”字。“鬲”上端有盖子,中间能装食材,下部有三足,是一种炊具

    被解释为“家”字。“家”外部是一个搭起来的棚子的造型,内部是一头猪的象形,表示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
    A.礼法制度 B.社会生活 C.政治架构 D.科技状况
    15.(2023·广东深圳·统考模拟预测)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表可用于研究商朝的(   )

    A.土地制度 B.官制刑法 C.祭祀活动 D.天文历法
    16.(2023·广东河源·统考一模)如图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铜冰鉴纹饰繁杂,器型精美,四周以八条青铜小龙进行点缀。以下对于这件器物解读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贵族沉迷享乐生活 B.我国古代制冰技术领先世界
    C.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礼制权威遭到挑战
    17.(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在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有青铜器出土。其中不少青铜制品不同于中原地区,如以动物头像做装饰的“鄂尔多斯文化”青铜器、凸显古蜀国风韵的三星堆青铜器。据此可知,青铜器的特点是(    )
    A.千姿百态,制作精湛 B.地域跨度大,风格各异
    C.品种繁多,造型丰富 D.艺术价值高,历史悠久
    18.(2023·广东深圳·统考三模)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度的加强 B.民族交融的推动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影响
    19.(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湖北随州周墓却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这说明该墓主所处时代(   )
    A.周已迁都湖北随州 B.周朝礼制森严
    C.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分封制遭破坏
    20.(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下君主中能施行孔子这一施政理念的是(    )
    A.商纣王 B.周幽王 C.齐桓公 D.秦始皇
    21.(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春秋时期,庶民墓中多使用日用陶器随葬;到战国时,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这可以说明(    )
    A.铁器牛耕的出现 B.礼乐制度的松动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思想局面的活跃
    22.(2023·广东惠州·统考二模)历史文物能多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水平、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下列文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是(   )

    A.早期采集渔猎经济 B.推动社会生产进步
    C.具有朴素艺术审美 D.反映农耕经济发展
    23.(2023·广东东莞·统考三模)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24.(2023·广东惠州·统考二模)2023年4月5日,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盛大启幕,放水节以“秦汉风仪”再现治水文化。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防洪灌溉发电枢纽工程 B.主要修筑在嘉陵江流域
    C.由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5.(2023·广东佛山·统考二模)“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材料中“天府”(成都平原)这一美誉得益于(    )
    A.大禹治理水患 B.铁犁牛耕广泛使用
    C.李冰建都江堰 D.秦国逐步统一天下
    26.(2023·广东汕尾·统考二模)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
    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壮大了秦国军事力量
    27.(2023·广东珠海·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28.(2023·广东湛江·统考二模)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表明当时秦国(   )
    A.人民负担沉重 B.法律法规严苛
    C.注重经济管理 D.奠定统一基础
    29.(2023·广东东莞·统考二模)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说:“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意思是君主要综合运用“利”“威”“名”三者来驾驭臣民这体现的是(    )
    A.法家的思想 B.儒家的思想 C.道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
    30.(2023·广东珠海·统考二模)孟子指出只有使民有“恒产”才能使民有“恒心”,国家社会才能和谐运转。这说明孟子具有(    )
    A.无为思想 B.兼爱思想 C.民本思想 D.法治思想
    31.(2023·广东肇庆·统考二模)齐国稷下学宫开办以后,汇集了天下贤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资历等如何,都可自由发表见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在稷下学宫最可能发表的政治见解是(    )
    A.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治 B.主张兼爱非攻,实行法治
    C.提出仁者爱人,因材施教 D.提倡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32.(2023·广东中山·统考三模)《道德经》提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两段材料均(   )
    A.揭示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 B.解释神秘的历史循环现象
    C.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论证事物对立面不可共存
    33.(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完善了我国立法制度机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韩非子
    34.(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墨子把消费品区分为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两种,认为只有用于满足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才是正当的消费,才是合乎“法”或“义”的消费,否则,便是有害的消费。他提出“去其无用之费”。据此可知,墨子(   )
    A.倡导实用主义消费观 B.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对贵族使用奢侈品 D.具有心系万民忧乐的情怀
    35.(2023·广东深圳·统考二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呈现出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的特征。这些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等级制的产生 B.封建制的确立
    C.井田制的废除 D.生产力的发展
    36.(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某同学进行了课外探究并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译:未交出周平王),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清华简·系年》
    (备注:清华简经碳14测定确定为战国中晚期文物,现在由清华大学收藏研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
    材料二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请侯兵不至。
    ——(战国末期)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与周朝什么制度相关?该制度的推行在周初有什么作用?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请指出两段材料中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记载有何区别。
    (3)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请说明理由。
    (4)你认为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或原则?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周公……兼制天下……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分封了大量姬姓诸侯,这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B项正确;从“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可知,武王克商后就开始实行分封了,虽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宗室,但也不排除异姓功臣,排除A项;西周当时依然实行王位世袭制,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周分封的诸侯的确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材料无法反映这一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约5300年”是新石器晚期。根据材料“中国史前考古唯一一件龙首形玉器,具有祭祀功能的超大型高等级公共礼仪建筑,能起到积极防御功能及蓄水和垃圾倾倒场所功能的外壕”可知,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些邦国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题干和中华文明起源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一处遗址,不能反映“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原始聚落遗址,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等关键信息,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但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B项正确;分封制实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的范围,稳定了当时的政局,都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据此可知,图示体现出的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更迭的制度,与题干“武王(西周)”不符,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均与题干 “武王(西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身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反映了分封制把周王朝的先进文明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身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未涉及巩固西周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周疆域的扩大,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周文化的传播作用,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成于分封制前,而不是在分封制形成后,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图片上主要的诸侯国“齐、鲁、宋、晋”等,都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图片可获取的信息是西周统治区域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D项正确;西周时期的都城位于镐京,不是洛邑,排除A项;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和功臣,图片中分封的诸侯国体现不出是同姓亲族和功臣,排除B项;通过分封制建立起诸侯国,分封制没有削弱诸侯的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周天子主持的社稷祭祀,可以杀牛、羊及猪,而诸侯主持的社稷祭祀则不得杀牛,只可杀羊及猪”反映出周天子、诸侯处于不同的等级,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分封制,明确规定不同等级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严格的限制,说明当时具有严格的等级界限,A项正确;分封制逐步瓦解,与材料反映的意思不符,排除B项;春秋时期,牛耕的逐步推广,排除C项;由游牧转入农耕,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铭文记载了西周康王迁封虞侯夨为宜侯,并赏赐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并结合所学“西周的分封制”可知,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为研究分封制提供实物史料,B项正确;突显青铜器种类日渐丰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见证汉字的造字方法和特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周公教导弟弟康叔治理商故地的训词……意即上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王治理”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众诸侯拱卫京师,形成京师的中心地位,故这里的“中国”是西周时期周天子所在京师地区,即陕西、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B项正确;“河北、河南一带的西北地区”、“山东、河北一带的华北地区”、“陕西、浙江一带的江南地区”都不属于西周时期周天子所在京师地区,不是题干中的“中国”,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等信息可知,《诗经》《吕氏春秋》认为西周的灭亡与烽火戏诸侯的事件有关,而清华简认为西周的灭亡是申侯联合少数民族攻打周王导致,并无“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明对西周灭亡有不同的观点,因此在研究西周灭亡原因时应对多重证据和史料进行研究,D项正确;有些文献记载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不同史料价值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考古发现史料价值最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史学研究应对多重证据和史料进行研究,而不是强调历史事实没有统一定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受禾”“求雨”“有足雨”等信息可以反映出当时已经从事农业生产,B项正确;通过祭祀活动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表述错误,排除A项;农民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不是巫师,排除C项;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决定作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商周时期人们‘双手捧酒献于祭台’的具象化”及图片可知,“福”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甲骨文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年字、字形是一人扛着成熟的庄稼回家的情境”可知,农业生产活动浓缩成“年”字,这体现出,“年”字的形成与我国古代人们的农耕生活紧密相连,D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传说是为了说明中药学是如何开创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汉字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不能体现我国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汉字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业技术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据材料“下表对两个甲骨文文字的释义中”可知,从“鬲”字的字形构造中“上端有盖子,中间能装食材,下部有三足,是一种炊具”,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饮食生活,从“家”字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两者都属于社会生活方面,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鬲”“家”字构造及其寓意,未涉及礼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架构,而是强调的是“鬲”“家”字构造及其寓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动物骨甲上的文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根据图示的文字“祭”:敬供神明祖宗,“献”:指祭祀宗庙时用作祭品的犬,“舞”:通祈雨之舞,“礼”:指祭神、敬神,表明可用于研究商朝的祭祀活动,C项正确;根据上述文字的解释,表明表格商朝的土地制度、官制刑法、天文历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铜冰鉴纹饰繁杂,器型精美,四周以八条青铜小龙进行点缀”可知,这件青铜器工艺复杂,很精美,所以说明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高超。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C项正确;仅仅通过铜冰鉴不能说明战国时期贵族沉迷享乐生活,排除A项;仅仅通过铜冰鉴且没有与世界制冰技术的对比,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制冰技术领先世界,排除B项;铜冰鉴时战国贵族使用的,材料并没有说贵族的范畴,所以不能说明战国时期礼制权威遭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有青铜器出土”可知青铜器地域跨度大,根据“以动物头像做装饰的“鄂尔多斯文化”青铜器、凸显古蜀国风韵的三星堆青铜器”可知青铜器风格各异,B项正确;A项没有地域特点,概括不完整,排除A项;C项没有地域特点,概括不完整,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艺术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A项;民族交融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影响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按照周初礼制,只有周王才可以用九鼎,西周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所以在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诸侯跨越等级使用周王才可以用的九鼎,实际上体现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对诸侯的约束力减弱,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知,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C项正确;商纣王统治残暴,最后被周武王联合其他势力推翻了商朝的统治,排除A项;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属于亡国之君,排除B项;秦始皇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战国时期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说明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出现松动,B项正确;铁器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重要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的重要现象,尤其是战国的变法改革,促进了诸侯国的富强。排除AC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观察题干图片可知,从北京人的打制石器到河姆渡居民的骨耜再到春秋时期的铁农具,说明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上不断进步,逐渐推动社会生产进步,B项正确;骨耜、铁农具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所示文物是实物,而不是艺术作品,排除C项;题干中“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并不是用于农耕,不能反映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地位低于诸侯的上大夫也使用了七鼎,这说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A项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没有发电这一功能,排除A项;公元前256 年的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可知,材料中所描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的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岷江修建的水利工程,起到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大禹治理水患发生在传说时代,与秦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广泛使用,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秦国逐步统一天下,建立秦朝,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A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B项;商鞅变法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这不是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原因,排除C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奖励军功不是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可知,材料主要表明都江堰兴建之后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说明该学者旨在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D项正确;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水旱灾害减少、工程技术水平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B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根据材料“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属于经济领域,表明秦国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负担以及法律问题,排除AB项;对经济的管理看不出奠定统一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由材料“主要综合运用‘利’‘威’‘名’三者来驾驭臣民”可知,三者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视,以使臣民慑服,A项正确;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民有恒产”可知,这是关注人民的民生,是民本思想,C项正确;墨家主张无为思想、兼爱思想,排除AB二项;法家主张法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1.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主要有孟子与荀子,根据所学,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重,A项正确;B项是墨家与法家,排除B项;C项是孔子主张,是春秋时期,排除C项;D项是道家,排除D项。故选A项。
    32.C
    【详解】根据材料“《道德经》提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明难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结合所学可知,《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可以相互转换就是其中的思想之一,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运行、历史循环现象,排除AB项;论证事物对立面可以共存,排除D项。故选C项。

    3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依法治国,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D项正确;老子思想的天道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为政以德,排除B项;荀子主张礼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4.A
    【详解】根据材料中“只有用于满足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才是正当的消费”“去其无用之费”,意思是墨子认为消费能够满足必要的生活需要即可,应去掉那些无益于实用的消费,可以得出,墨子倡导实用主义消费观,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不是针对“贵族”提出的消费观,排除C项;材料中墨子的关键思想是“只有用于满足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才是正当的消费”,不是“心系万民优乐的情怀”,排除D项。故选A项。
    3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促使生产关系也随着变化,于是社会呈现出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的特征,D项正确;夏朝时期就已经产生等级制,排除A项;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建立起封建制度,排除B项;井田制的废除属于农业范畴内的举措,与材料关联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36.(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3)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及所学知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反映了诸侯有拱卫王室的义务,是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根据材料“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请侯兵不至”分析得出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根据材料“有寇至则举烽火。……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分析得出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答案包含关键词即可)
    (3)根据材料一备注“清华简经碳14测定确定为战国中晚期文物,现在由清华大学收藏研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可知,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知,探究历史问题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相关试卷

    2023年湖北省历史中考模拟题分类选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历史中考模拟题分类选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物是文明的密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南省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选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