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寓言四则》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5页。
22寓言四则
素养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学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功能,充当了别的词类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一般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①直接解释加点词语(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含义;②放在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中考查词类活用现象。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1)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在古希腊已是家喻户晓,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2)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官至秦国丞相。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件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全家被流放到蜀郡,不久忧惧自尽。
2.作品简介
(1)《伊索寓言》: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往往客观叙述一个故事,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蕴含的道理。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如《农夫与蛇》《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狼与小羊》等。
(2)《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学名著。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20余万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融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3)《列子》:旧题为战国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御寇的著作已失传)。《列子》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
3.完成自学结构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②讽刺爱慕虚荣、
蚊子和狮子④
穿井得一人不要轻信传闻
杞人忧天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基础夯实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diāo xiànɡ(),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bì hù ()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2)这故事适用于那些ài mù ()xū rónɡ ()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3)你要是愿意,我们来jiào liànɡ jiào liànɡ()吧!
(4)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kǎi ɡē ()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5)回望历代传世佳作,能为今人耳熟能详的多为当时通俗文雅、接近白话的作品。由此推断,大可不必为当前新传统诗词的“浅白”“俚俗”而qǐ rén yōu tiān( )。
2.下面依序填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这里既不像农村的____________,也不似城市的热闹喧嚣,别有一番韵味。
(2)如果汉语一去不返,哪怕堆满金子,神州也会成为一片豪华的废墟。拯救汉字,并非__________。
(3)蹭热度还是听从内心,随波逐流还是走自己的路,这都取决于你内心的定力和追求,不同的选择,结果往往__________。
A.不毛之地 杞人忧天 截然不同
B.人迹罕至 杞人忧天 大相径庭
C.不毛之地 庸人自扰 截然不同
D.人迹罕至 庸人自扰 大相径庭
【解析】“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指的是人少去的安静之地,应选择“人迹罕至”。“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句中指的是拯救汉字非常必要,应选择“杞人忧天”。“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句中指的是根据内心的定力和追求,不同的选择,结果往往相去甚远,应选择“大相径庭”。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拥有和平发展、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是激扬正气、笃行正道的民族。
B.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就某些问题与他人进行讨论,以寻求共识、解决问题、表达意见。
C.只有把农民根本利益作为立法的出发点,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心剂”。
D.西浦大街两侧犹如两个世界,一边是现代商场、酒店,车水马龙,另一边则是古香古色的岭南建筑,花红柳绿。
【解析】语序不当,应把“寻求共识、解决问题、表达意见”改为“表达意见、寻求共识、解决问题”。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
①
②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①”
①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②”
②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③”
③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④”
④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3.一词多义
(1)闻
(2)若
(3)其
(4)于
(5)之
4.古今异义
(1)国人道之 古义()
今义()
(2)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
今义()
5.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穿井得一人》中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穿井”做铺垫的句子是:,,。
(2)《穿井得一人》中说明丁氏真正意思的句子是:,。
(3)《杞人忧天》中点明杞人忧虑原因的句子是:,。
课文精读
1.下列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两则寓言的寓意不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爱慕虚荣的人,《蚊子和狮子》讽刺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B.两则寓言的结构相同,都是第1段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第2段用简洁的语言揭示道理。
C.两则寓言的表现方法不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子和狮子》赋予了动物人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D.两则寓言的表达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主人公。
【解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没有动作描写。
2.下列对《穿井得一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B.《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的“国人”指的是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而非国家中的人。
C.寓言中的原本事件被讹传,唯一的原因是“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D.《穿井得一人》启示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解析】“唯一的原因”太过于绝对。
3.下列对《杞人忧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的道家人物列御寇所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
B.《杞人忧天》这篇寓言的讽刺对象是那个忧天的杞国人。后来,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C.《杞人忧天》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无多余描写,却十分生动。
D.寓言是从神话脱胎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如《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解析】“颇有神话的味道”表述有误,这则寓言没有神话的味道,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讽刺那些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4.阅读《穿井得一人》,说说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5.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2)闻之于宋君()
(3)丁氏对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乙】疑邻窃斧
人有亡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③,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抇④其谷⑤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⑥也。
(选自《吕氏春秋·去尤》)
【注释】①(fū):同“斧”,斧子。②意:同“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谷:坑。⑥尤:局限,蒙蔽。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有亡者()
(2)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邻 之 子 非 变 也 己 则 变 矣 变 也 者 无 他 有 所 尤 也
5.亡斧者的“疑”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素养提升
班级要组织主题为“小寓言大智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常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出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
请你从上面的文段中选择四个词语(每个词语限两个字)来揭示寓言的特征,你觉得最合适的四个词语是:、、、。
2.许多成语都源于寓言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成语
主要内容
寓意
①
宋国有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从此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再撞死的兔子。
讽刺不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收获的人。
揠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快点,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后来禾苗都枯萎了。
②。
3.请根据下面的文字,写出上联。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上联:
下联:穿井得人,是是非非要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