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出自著名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经典作品《猫》。下面我将从话教材、说学情、定目标、析教法、说学法、谈设计、讲反思七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第一部分:话教材《猫》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通过描绘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猫》这篇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可以说是一首“弱者的挽歌,人性的牧歌”。第二部分,说学情这篇文章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七年级的学生比较习惯于诵读,擅长将阅读到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达出来。因此本文的设计主要以读促学,达到教学目标。第三部分,定目标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 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语言之美。2.方法过程目标:通过朗读和文本细读,挖掘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自我反思、尊重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文中对猫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教学难点:探究文章主题。第四部分是,析教法、说学法1.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2.讨论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第五部分,谈设计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故事导入,激发兴趣”、“细读文章,整体感知”、“以生为本,拓展阅读”。(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在第一环节中,我以“介绍我喜爱的小动物”为话题,让学生讲述自己家的养小动物经历,一方面可以唤起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和记忆,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生活化”理念。(二)细读文章,整体感知在细读文章这一环节,我又分为三方面进行阐述。1.初读文章,正音正字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问题,但学生在个别字词的理解上存在疑问,如,“怅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这时,我利用字源解说将“怅”进行分解,“心”表示内心失落,“长”,表示时间久。“怅”,篆文(心,内心失落)(长,久),由此得出,“怅”的造字本义:长久地陷入失意、失落的状态。因此,“怅然”即失望;不痛快的样子。2. 再读文章,各抒己见第二遍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赏析作者笔下的三只猫是什么样子的,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请声情并茂地朗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比一比谁读的好。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很快能够找到描写猫的语句,并用自己独特的感情进行了朗读。如,描写第一只猫“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阳光里滚来滚去。”,“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对第二只猫,同学们找到“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然而第三只猫“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虽然学生能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入感情色彩。但对小猫或活泼、或慵懒的性格特点理解的不够深刻,面对这一问题,我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为例,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指导,首先,告诉学生学会通过品味动词、用一种轻快的语调,读出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由此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语语传真神”的境地。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能够回答出这句话通过“跑”、“爬”、“扑”、“捉”等动词的细致刻画,读出了第二只猫更加活泼可爱,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赞美之情。通过这一环节,我们总结得出,作者最喜爱第二只猫,而厌恶第三只猫(第二只>第一只>第三只)。然而,这个环节中,学生所能找到的语句大多停在描写猫的外形、性格等刻画小猫特点的语句,而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由此,我又追问“作者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给了同学们新的思路,学生很快找出以下语句:“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陪伴的小侣”并体会作者把第一只猫视为小伴侣,情感由喜爱变成了酸辛。又有同学找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好几次”,“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通过这几句不难读出,在作者眼里,第二只小猫是他的同伴,他对小猫的感情由宠爱到怅然。之后,我带着同学们深读第30自然段,并总结作者对第三只猫一开始很厌恶,但是在它亡失之后,作者却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以上问题的设置由浅到深,层层深入,通过细读文本,体会出作者在养猫时,对前两只猫是喜爱和关切,而对第三只猫却是厌恶之情;但是在失去小猫后,作者反而对第三只小猫最为愧疚,由此逐步由对猫的情感升华到作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3. 深读文章,探究主题通过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和研究,不难得出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由开始的厌恶转化为亡失后的悔恨,以此为契机,我提出以下问题,“作者难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说到“还因为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介绍了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作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深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将自由、平等的民主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主张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而本文由于 “我”剥夺了猫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最终导致了它的夭折。通过介绍,同学们立刻将思路拓宽到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主题上。最终,我们得出结论,第三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而言不仅仅是难过,更多的是来自于人性的自我反思、自我谴责和对生命平等的思考。(三)以生为本,拓展阅读动物题材的文章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进行了一个以动物题材为主的“好书文推荐”活动,其中部分同学向大家推荐了老舍先生的《猫》、沈石溪先生的《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等。通过推荐,我们制定了阅读跟踪方案,要求同学们任选两篇文章进行阅读,并计划在本单元学完之后进行读书交流,以此拓展学生眼界,增加课外阅读量。本次说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六、讲反思郑振铎先生的《猫》寓意深刻、感情真挚,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三只猫的特点以及“我”和家人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索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地感悟生命平等的主题。然而这节课设计内容较多,虽然在教学环节上做到了环环相扣,但是学生理解文章主题仍有一定难度。然而经过这堂课我也有所收获,那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更多的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