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观沧海》讲课稿2023-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60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观沧海》讲课稿2023-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60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共4页。
《观沧海》讲课稿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学习目标: 熟读并背诵诗歌。 明确手法,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学习重点:学会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方法赏析诗歌。学习难点: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曹操吗?生:《三国演义》中的角色。生:曹丕、曹植的父亲。师:对,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那大家了解他的性格吗?生:他阴险狡诈,杀了好多人。生:他还爱惜人才,也是个有才华的人。师:同学们说了好多自己对曹操的认识,所言皆不错。咱们看屏幕上展示的曹操的基本信息,他字孟德,小名阿瞒,他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可以说是文韬武略的一个人。刚刚同学们也说了自己认识的曹操,那接下来我们就从屏幕所示的三个方面,一起走进《观沧海》,看看从这首诗里能不能读出别样的、不曾了解的曹操。二、了解背景我们都知道,古诗词是有感情的,要想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光靠朗读和分析还不够,明晰创作背景也是走入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背景。建安十一年,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攻破幽州,致使数十万百姓沦为俘虏。同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勾结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公元207年,曹操毅然北上,进击乌桓,最终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凯旋的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经过了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于是东临碣石,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这首观沧海。三、读诗歌,明诗意师:了解完背景,不知道大家是否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看到有同学点头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上节课,我们以小组推荐的方式请同学们朗读了,大家的情感、节奏、语速把握得非常好。老师找了一段电视剧中曹操朗诵《观沧海》的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视频)(播放完毕)怎么样,这段视频是不是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其中?面对着广阔的沧海,情感在诗人心中填满,一首《观沧海》就从口中溢出了。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让诗人写下如此一首诗。我们接下来一句一句地分析。四、明手法,理诗句师: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总结过的诗歌鉴赏常用的方法技巧吗?对,有各种修辞,有表达方式,还有很多表现手法,对照屏幕,看看能回忆起多少。一定记得活学活用!首先看一二两小句,“临”什么意思?生:登上,游览。师:游览的哪儿呢?生:碣石。师:所以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作者登临的地点。这句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大家说是哪个?生:观,这首诗写得基本上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师:正确,“观”字统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观到了什么呢?诗人接下来就给我们描绘了。水和岛等景物是什么样的状态?找同学说一下。生:水波摇动,山岛高高地耸立着。草木茂盛,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师:这位同学说的就是诗人的临海所见。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秋天明明悲凉,为什么在诗人笔下却有盎然生机?生:因为诗人的情绪并没有因为是秋天而显得低落。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结合我们刚刚回忆的诗词鉴赏方法,看看这六小句运用了哪种方法?有没有同学有答案了?生: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竦峙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六小句正是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一动一静,诗人巧妙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临海秋景图。明明是秋天的景象,草木却依然茂盛,这般景象给诗人带去了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看接下来的几句。谁来翻译一下?生:太阳和月亮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灿烂的银河,似乎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师:日月和银河是真的出自大海吗?生:不是。师:这叫什么呢?生:想象。师:非常正确,这些想象都是虚景。我们看之前的六小句,这是诗人真真切切看到的吗?生:是。虚实结合。师:从眼前的实景,到想象的虚景,诗人通过虚实结合为我们凸显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这是一种博大的意境。我们看最后两小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为什么感到庆幸,咏的又是什么志呢?可以结合背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五、入诗境,悟诗情生:为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感到庆幸,诗人歌咏的是自己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师:诗人当时正处于自己事业的巅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登过的碣石,抚今追昔,庆幸自己可以看到沧海的壮丽景色,他的心情也如大海这般汹涌,此时的大海,就是他的写照,他也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的掌中,因此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53岁的曹操在看到如此有气势、有威力的大海之后,幸甚至哉,歌《观沧海》以咏志,如今,我们在读过《观沧海》之后,有人也幸甚至哉,将《观沧海》改编为歌曲以咏志。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听歌曲《观沧海》。(播放视频)七、小结作业53岁的曹操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更何况正值青春的你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要立志,树立远大志向,以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奋斗,不负韶华!请大家课下把这首诗歌改写成300字以上的短文,可适当运用修辞等方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板书:动静结合,板书:虚实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业质量,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