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60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60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4页。
4古代诗歌四首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引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代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近体诗出现之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八句,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代表作品有诗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多变,音律和谐多变。有《李太白集》传世。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早有文名。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马神仙”“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15种。最能反映他创作风格的是散曲,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背景简介
(1)《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当时北上征伐乌桓。曹操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在8月的一次大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内心豪情尽显,挥笔写下这首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难免有凄苦愁楚之情。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基础夯实
1.直接型默写
(1)水何澹澹,。
(2),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4),闻道龙标过五溪。
(5)客路青山外,。
(6)?归雁洛阳边。
(7),,古道西风瘦马。
2.理解型默写
(1)《观沧海》中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的句子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两句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场景,气概豪迈。
(4)《次北固山下》中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中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以“,”两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3.主题型默写
(1)思乡怀友是古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比如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次北固山下》)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发出慨叹,“,”(《天净沙·秋思》)饱含着思乡的深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两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和思念之情。
(2)下面是“古诗中的植物和动物”探究组的交流发言,请你补充完整。
小宇:古人常以植物和动物入诗。如曹操《观沧海》中的“树木丛生,①”写出了诗人登山临海所见到的山岛景象。
小瑶:古诗中的植物和动物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花鸟表达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
小文:“③,小桥流水人家,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为巧妙,将植物、动物等景物组合。
小宇:“⑤?”,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由归雁之景,引发思乡之情,希望归雁传书。
课文精读
1.说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在哪里。
2.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下列对该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还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解析】A.首联写的是诗人漂泊在外,在旅途中所见景象,并非回乡;B.所描述的对象是颈联而非颔联;C.颈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并非“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2)(跨学科学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中名句。观察下列两幅图画,请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4.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是元代作家马致远所写的最为有名的一首小令,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远到近,感情抒发由浅入深,结尾一句揭示主旨。
C.这首小令既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意境;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解析】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
拓展阅读
小园(其一)①
陆 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下面两个选项中,(填序号)更适合填入尾句“□□”处。
①捉虾 ②锄瓜
【解析】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故“□□”处应选②。
素养提升
某班级以“拥抱秋天”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小组搜集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在欣赏中寻觅秋的踪迹。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请用“/”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于 是 我 的 梦 静 静 地 来 了
2.“________被誉为‘秋思之祖’”是板报中的一道题,它的答案是()
A.《山行》 B.《枫桥夜泊》
C.《观沧海》 D.《天净沙·秋思》
3.下面是一段赞美秋天的文字,请你仔细阅读,并进行修改。
秋天是从冬天一路走来的。A当冰雪覆盖大地之时,秋天就已经悄悄养育着自己的梦想。她走过冬天的天寒地冻,在磨砺中铸造成功;B她走过初春的万物萌生,把遍野的绿色化作心灵的萌芽,让生命在阳光雨露下壮大、滋生;她走过夏日的宁静之夜,把蝉鸣莺啼当作生命的乐章,让满天繁星为自己的仲夏之梦增添奇境。C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这么美?美得你不知所措,美得你笑逐颜开。甜美的梦在秋天里成熟,丰收的果在秋天里聚成。
(1)A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2)B句语序不当,应将“”和“”互换位置。
(3)C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改为“”。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