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学案设计
展开第一单元
1 春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2.品味优美语言,揣摩关键语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法指引
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1.比喻。(1)作用:将要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形象或通俗易懂。(2)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排比。(1)作用:增强语势和节奏感,条理清晰,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2)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和节奏感,层层深入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从1919年开始写新诗,并于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2.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此时期,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教学边研究学问,工作顺利,家庭生活美满,他的心境较为平静恬淡。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然写下了此文,文中作者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3.完成自学结构图
春
基础夯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wēnɡ wēn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山lǎnɡ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ɡ()。
(4)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 liànɡ()地响。
(5)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ɡ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6)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jìnɡ mò()着。
(7)天上fēnɡ zhenɡ()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8)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9)春天像jiàn zhuànɡ()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0)hū pénɡ yǐn bàn()地mài nonɡ()清脆的hóu lónɡ(),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yìnɡ hè()着。
(11)huā zhī zhāo zhǎn( )的外表固然重要,但我们也要注重内在的涵养。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春天姗姗来迟,草木萌发,阳光和煦,燕子呢喃。嫩绿的麦苗,悄然从土里钻了出来,与田边的高树俯仰生姿。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湖面波光粼粼,柳丝轻拂河堤,鸟儿唱着________的歌,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大地________出勃勃生机。赏花踏青的男女老少,离开喧嚣的城市,________地奔向田野。对于喜欢露营的人,在幽寂的山涧旁驻足,把帐篷安扎在潺潺的溪水边。热衷拍照的人,背着相机四处奔走,忙得不亦乐乎。人们都沉醉在明媚的春光里。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嘹亮 散发 争先恐后
B.洪亮 焕发 前仆后继
C.洪亮 散发 前仆后继
D.嘹亮 焕发 争先恐后
【解析】第一处:“嘹亮”,(声音)清晰响亮。“洪亮”,(声音)宏大,响亮。结合语境可知,形容鸟儿的叫声,填“嘹亮”更合适。第二处:“散发”,分发;发出。“焕发”,光彩四射;振作。结合语境和搭配习惯,用“焕发”更合适。第三处:“前仆后继”,形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这里形容人们争相外出游玩的状态,应该用“争先恐后”。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喜欢露营的人,在幽寂的山涧旁驻足,在潺潺的溪水边安扎帐篷。
B.对于喜欢露营的人,把帐篷安扎在潺潺的溪水边,驻足在幽寂的山涧旁。
C.喜欢露营的人,在幽寂的山涧旁驻足,把帐篷安扎在潺潺的溪水边。
D.让喜欢露营的人,驻足在幽寂的山涧旁,安扎帐篷在潺潺的溪水边。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对于”。所以用排除法应该选C。
素养提升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七年级(1)班举办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设计好两项活动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活动四:
2.小明搜集到一些描绘四季的对联,但碰到一些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应是(填序号)
①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②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③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④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2)下面描写春天的对联遗漏了两个字,请你根据对联的特点,将其补充完整。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万树花
课文精读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拓展阅读
北国的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俱全。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是潭,是溪,是井台,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了吧。嘎的一声,是碗口粗的病枝断折了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稍稍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江南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江南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
【解析】B选项中作者“感到北国春风不如江南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
2.江南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各有什么特点?
江南的春风:
北国的春风: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4.文章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微写作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微写作。
请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景物。150字左右。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共6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活动一:“孝”之主题,活动二:“孝”之海报,活动三:“孝”之辩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