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章生物与环境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与环境教学课件
展开知识点8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缸中的生物需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且比例适宜B.生态缸的材料是透明的,以保证能量的供应C.生态缸内的多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D.应定时向生态缸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1.D 生态缸内生态系统基本成分必须齐全,要使生态缸内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A正确。生态缸的材料是透明的,以便为生产者光合作用提供光能,同时便于观察,B正确。生态缸中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些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C正确。该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以防止外来生物和非生物的干扰,生态缸内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不需要定时向生态缸内通气,D错误。
2 某江南水乡小城,当地百姓几百年来都是在河流上游淘米洗菜,在下游洗澡洗衣,河水的水质一直保持良好。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水质恶化。20世纪90年代,当地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污水排放,但水质仍然较差。该事例不能说明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B.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C.污水过度排放使该河流的稳定性急剧下降D.干扰程度会影响生态系统恢复的时间与速度
2.B 由题意“当地百姓几百年来都是在河流上游淘米洗菜,在下游洗澡洗衣,河水的水质一直保持良好”,说明河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之后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水质恶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不符合题意。该事例未体现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B符合题意。当地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污水排放,但水质仍然较差,说明之前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这一干扰的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恢复原状的难度变大,即干扰程度越强,生态系统恢复原状的时间越长,速度越慢,C、D不符合题意。
3桉树林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林。在某地人工桉树林中,乔木层桉树迅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致使人工桉树林中许多物种灭绝。后来当地制定了“退桉还林”政策以改善这一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组成和优势物种是区分人工林和自然林群落的主要依据B.人工桉树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C.实施“退桉还林”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升高D.人工桉树林被砍伐后的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3.D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故物种组成和优势物种是区分人工林和自然林群落的主要依据,A正确。该地人工桉树林中,桉树迅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致使人工桉树林中许多物种灭绝,说明人工桉树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B正确。人工桉树林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生态功能减弱,实施“退桉还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食物网变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C正确。“退桉还林”时,人工桉树林被砍伐后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4 紫茎泽兰原分布于中美洲,传入我国后疯长蔓延,对当地林木、牧草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某科研小组研究了不同群落对紫茎泽兰的抑制作用,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紫茎泽兰会导致当地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B.可以利用样方法调查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C.林下光照强度越高,对紫茎泽兰的抑制率越高D.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4.C 紫茎泽兰传入我国后,对当地林木、牧草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进而导致当地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调查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阔叶混交林对紫茎泽兰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其下光照强度不一定最高,C错误。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混交林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D正确。
知识点8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是当今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引起大范围雾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温室气体和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C.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1.C 温室气体和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均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化石燃料燃烧会形成一些碳粒、烟尘、PM2.5等,是形成雾霾的原因之一,化石燃料燃烧也是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污染问题,B正确。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错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D正确。
2 生态足迹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还有 。(2)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以减小生态足迹,若将动物(植食)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2,则人类需植物的能量约为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3)科学家统计了从1961年到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 ,由图可知,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据图判断,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依据是 。
(4)下列举措中不利于使生态超载的地球减小生态赤字的是 。A.进行垃圾分类B.大力植树造林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2.【参考答案】 (1)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2)多 0.73 (3)生态承载力总量与生态足迹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4)D
【解题思路】 (1)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2)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假设人类需要的能量为a,则调整膳食结构前需植物的能量为0.5a÷10%÷10%+0.5a÷10%=55a。将动物(植食)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2后人类需植物的能量为1/3a÷10%÷10%+2/3a÷10%=40a。改变膳食结构后,人类需植物的能量为原来的40a÷55a≈0.73倍。(3)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总量大于生态足迹总量时,出现生态盈余;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总量小于生态足迹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所以生态赤字越来越大。(4)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时间,降低处理成本,保护环境,减小生态赤字,A不符合题意。大力植树造林,并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可缓解温室效应,利于环境保护,减小生态赤字,B不符合题意。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防止废气造成大气污染,减小生态赤字,C不符合题意。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增大生态赤字,D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同种生物的生态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生态承载力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
知识点8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是中国南方湿地资源的代表,它在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保护海岸、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属于就地保护B.为了增加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可适当引进某些动、植物C.红树林湿地可以净化海水、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D.当湿地受到破坏时,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
1.C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正确。为了增加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可适当引进某些动、植物,B正确。红树林湿地可以净化海水、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并没有体现直接价值,C错误。当湿地受到破坏时,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D正确。
2 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2.B 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B正确。长江保护应在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C错误。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错误。
3 多选)秦岭生活着大熊猫等珍稀生物。我国已在秦岭建立了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几十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由于受到道路、农田及村民砍柴等的干扰,秦岭地区的大熊猫被分割成几个局域种群,个别局域种群极小。2017年,有关部门决定统筹规划、建设秦岭国家公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将大熊猫迁入动物园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B.为了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可以采取措施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C.人们将购买的动物在秦岭放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在秦岭野生动物园附近违法建造别墅,会影响生物多样性
3.AC 将大熊猫迁入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B正确。人们将购买的动物在秦岭放生,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在秦岭野生动物园附近违法建造别墅,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影响生物多样性,D正确。易错提醒: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1 我国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除煤矿外,金矿、铁矿等也存在很多的废弃地需要进行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这些生态恢复工程中最关键的内容都是A.矿区布局规划 B.停止矿物开采C.改良土壤,恢复植被 D.隔离重建,综合利用
1.C 由于矿藏开采后往往会造成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矿区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会阻碍植被的生长,因此,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符合题意。
2 我国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低洼内涝积水地或河网发达地区的先民们探索出一种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下列关于桑基鱼塘的说法错误的是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遵循了循环原理B.桑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遵循了协调原理;鱼塘中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遵循了整体原理C.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与改造前的传统耕作方式相比较,具有减轻水患、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D.该生态系统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们不断输入物质与能量
2.B 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故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都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尽量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这遵循了循环原理,A正确。桑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遵循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原理;鱼塘中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无法说明这种现象遵循了整体原理,B错误。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与改造前的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具有减轻水患、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C正确。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为简单,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以需要人们不断输入物质与能量,D正确。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课人与环境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课人与环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与自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章生物与环境长句训练6生物与环境中相关概念措施及意义分析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章生物与环境长句训练6生物与环境中相关概念措施及意义分析教学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素材变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章生物与环境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章生物与环境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知识萃取,教材素材变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