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63656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52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微专题生物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3讲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4讲体液调节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5讲免疫调节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考点一,考点二,身体平衡,水平衡,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和轴突,中枢神经系统,内外刺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八单元 稳态与调节
第2讲 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及其功能
呼吸、心脏
身体平衡
体温
水平衡
脊髓
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2)神经的分类及其功能
(3)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①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②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构成。③神经胶质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功能。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体、树突
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
和轴突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①反射: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机体对____________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
内外刺激
②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遗传
后天学习
条件刺激
较低级中枢
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自主性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2)脊髓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与其相连的是脊神经。( )(3)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
√
√
√
(4)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 )(5)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6)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
×
×
√
1.你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这是为什么呢?提示:躯体的运动如“跑开”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它可以受意识的支配;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什么?提示: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3.有些神经元的轴突很长,并且树突很多,这有什么意义呢?提示:有些神经元的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很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4.人足部意外触到钉子刺激时,身体同侧发生屈肌反射,同时身体对侧出现伸肌反射,有何意义?提示:当一侧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同时发生屈肌和伸肌反射,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5.新型冠状病毒进入鼻腔,刺激鼻黏膜的神经末梢引起打喷嚏排出病毒,这种反射的方式是什么?提示:非条件反射。
6.人的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是否说明人的内脏活动不受神经中枢的控制?举例说明。提示:不是。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它们属于脊神经和脑神经,它们控制人的内脏活动。7.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可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提示: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8.反射弧各结构破坏对功能有何影响?提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破坏,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1.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末梢的关系[生命观念]
2.自主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的比较[稳态与平衡观]
3.反射弧相关结构被破坏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科学思维]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科学思维](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向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例1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C.颈椎受损可能造成受损部位以下躯体运动障碍以及感觉障碍D.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错误。
A
例2 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会瞳孔扩张,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在此过程中,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神经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1)乘坐过山车时,我们感到惊恐,由惊恐所引起心跳和呼吸的变化是由____________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像这样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____________系统。
内脏运动
自主神经
(2)人由于惊恐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扩张,这些都是由____________活动占优势导致的。(3)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容易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胃肠道不适,你能说出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感神经
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导致消化功能降低
(4)“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不自主,而是必须在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调控。”是错误的假设,请逆向思考一下,当这种假设成立时,机体的调控机能可能发生哪些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必须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即使我们在学习、工作、睡眠时也必须用意识去支配心跳、呼吸,某一刻忘了支配心跳与呼吸,我们可能就会停止心跳与呼吸
〔变式训练〕1.某人因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也只能依靠“鼻饲”,即人工往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小脑和脊髓 B.小脑和脑干C.只有脊髓 D.脑干和脊髓
D
考向 反射及其类型判断与反射弧的判断例3 (2023·广东汕头模拟)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B.要使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这一条件反射维持下去还需要食物的强化C.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
解析: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退,故要使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一条件反射维持下去依旧需要食物这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B正确;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只需要低级神经中枢的参与,不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之前建立的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故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D正确。
例4 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④项实验思路。
答案:(1)如表所示。
(2)④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解析:(2)为了验证反射中枢的所在部位,且已知蛙的脑和左后肢已被破坏,所以应捣毁蛙的脊髓,然后刺激蛙右后肢的趾端,观察屈腿是否发生。
┃┃规律总结►反射弧中各结构的判断方法
根据以上方法,可以判断出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变式训练〕2.(2022·山西阳泉三模)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为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一方向性由图中___(填序号)所决定。(3)体内CO2浓度升高时会使人体呼吸中枢兴奋而导致呼吸加快,属于_______________调节。
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有神经节、根据脊髓灰质内的突触结构或脊髓灰质中的前角和后角位置(合理即可)
③
体液—神经
(4)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相关因子刺激了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和_______________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5)若刺激a处,c处无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则表明____________一定受损;若刺激b处,骨骼肌不收缩,则表明_________受损。
体温调节
甲状腺激素
传出神经
骨骼肌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的传导
(1)传导形式:_________(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电信号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____________,即图中a←b→c。(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
双向传导
相反
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2)兴奋的传递过程①过程
②信号变化:电信号―→____________―→电信号。
化学信号
(3)神经递质与受体
(4)兴奋传递的特点
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______起作用的。(2)作用机制①促进神经递质的_______________速率。②干扰神经递质与______的结合。③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___的活性。
突触
合成与释放
受体
酶
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2)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3)神经调节不存在信息传递。( )(4)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
×
√
×
√
(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6)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
×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沿导线的传导有什么异同?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输形成的。
2.(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2)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却通过胞吐运输的意义是什么?提示:胞吐运输方式可以短时间大量集中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3)研究发现,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突触后膜有许多突起,请据所学知识分析突触后膜的这种结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提示: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3.若催化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失活,会出现什么情况?提示: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引起持续兴奋或持续抑制。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生命观念](1)静息电位的产生
(2)动作电位的产生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科学思维]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科学思维](1)电位变化示意图
(2)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
(3)结果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考向 兴奋的传导例5 (2023·山东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黑暗环境中,脊椎动物视杆细胞膜上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K+通道仍然开放。视杆细胞通过这种电位变化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将光信息传导出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黑暗环境中,视杆细胞内的cGMP浓度较高可能是使Na+通道开放的原因B.视杆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间隙C.受到光照后,视杆细胞能形成动作电位D.黑暗环境中,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解析: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推测黑暗环境中,Na+通道开放的原因是视杆细胞内的cGMP浓度较高,A正确;受到光照后,Na+通道关闭,视杆细胞膜内外侧电位无明显变化,C错误。
例6 (2023·北京清华附中高三模拟)大鼠神经元单独培养时,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图1)。电极刺激这些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细胞体引起兴奋,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部分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①,其余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②。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静息时自突触神经元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B.曲线①的a峰表明这些神经元再次产生神经冲动C.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细胞膜上无谷氨酸受体D.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内流
解析:静息时自突触神经元细胞膜内外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A正确;电极刺激这些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细胞体引起兴奋,发生电位变化,当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细胞体再次兴奋产生电位变化,曲线①的a峰表明这些神经元再次产生神经冲动,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神经元只有一次电刺激的电位变化,不会有第二次电位变化,因此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内流,D正确;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得到曲线③,③与②相比电位下降,说明曲线②变化的神经细胞膜上应该有谷氨酸受体,C错误。
┃┃规律总结►1.兴奋的传导方向(1)在神经纤维上(离体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2)在突触处兴奋单向传递,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正常反射活动中正常反射活动中,只能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变式训练〕3.(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B.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C.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解析:据图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说明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
考向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例7 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ATP,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①③过程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解析:过程①为胞吐释放神经递质,消耗ATP,过程②为Na+内流,协助扩散不消耗ATP,过程③为神经递质的回收,由图可知为逆浓度进行,消耗ATP,A错误;图中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B正确;Ca2+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释放神经递质,Ca2+跨膜运输受阻会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例8 (2023·山东青岛期末)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大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体回收到突触小体D.可卡因阻碍多巴胺回收,使大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解析:多巴胺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A错误;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通透性增强,B正确;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C正确;由图可知,可卡因可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抑制多巴胺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使大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D正确。
┃┃知识拓展►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将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变式训练〕4.(2022·山东淄博三模)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可能属于模式Ⅱ
解析:图示分析
在屈肘反射中,肱二头肌兴奋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受到抑制而舒张,说明二者同时进行并没有时间的先后性,故神经调节机制可能属于模式Ⅱ,D正确。
5.(2022·河北唐山二模)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性毒素,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接头相当于突触)传递阻滞作用,会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毒液作用机理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D.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
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性毒素,具有神经—肌肉传递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间的传递,A合理;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传递给肌细胞,B合理;若毒液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引起肌肉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C不合理;若毒液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则会影响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可导致呼吸肌麻痹,D合理。
考向 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验证例9 如图为支配青蛙后肢活动的反射弧模式图,假设图中各结构都有生命活性;现提供电刺激设备和电位计(电位测量仪),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并阐述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①方法步骤:电刺激b处,观察_______________,同时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肌肉的反应
c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肌肉发生收缩反应,c处电位发生变化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①方法步骤:先刺激a处,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刺激__________,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②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c(b)处
a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刺激a处,c(b)处的电位有变化;再刺激c(b)处,a处的电位无变化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2022·北京卷)神经组织局部电镜照片如下图。下列有关突触的结构及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1与突触前膜融合B.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2所示的细胞器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D.2所在的神经元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解析: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突触小泡1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A正确;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2表示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其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C正确;2所在的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因而不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D错误。故选D。
2.(2022·全国乙卷)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B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降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或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减少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等都可抑制兴奋传递过度。若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过多,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A错误;若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过度会被抑制,此治疗方法合理,B正确;若通过药物
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分解,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C错误;若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导致神经递质与更多受体结合,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D错误。
3.(2022·山东卷)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B
解析: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B。
4.(2022·广东卷)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5.(2022·浙江6月卷)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解析: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兴奋至④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6.(2022·浙江1月卷)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复杂多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膜内、外侧的蛋白质呈对称分布B.温度变化会影响膜蛋白的运动速度C.叶绿体内膜上存在与水裂解有关的酶D.神经元质膜上存在与K+、Na+主动转运有关的通道蛋白
B
解析:质膜内、外侧的蛋白质呈不对称分布,A错误;水裂解发生在类囊体膜上,C错误;主动转运需要的是载体蛋白,通过通道蛋白的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D错误。
7.(2021·浙江卷)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D
解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神经元的轴突外周有髓鞘,树突外周无髓鞘,B错误;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完全相同,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会实现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可以沿轴突传送出去,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通过神经递质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
8.(2021·江苏卷)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A.a兴奋则会引起人的兴奋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解析:a兴奋可能会使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则会引起人兴奋或者抑制,A错误;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B错误;神经元b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c,神经a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b,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即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C正确;一些简单脊髓反射活动,例如: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依然能完成,D错误。故选C。
9.(2021·海南卷)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B.NE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信息C.该药物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D.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A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的,B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故该药物作用于突触前膜,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10.(2021·湖北卷)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B.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微专题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与分析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神经递质,神经体液调节,葡萄糖,特异性受体,神经或负反馈,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微专题生命活动调节的实验探究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特异性受体,重复实验减少偶然,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利用和储存,高于正常值,胰岛B细胞,SGLT,B和D,正常小鼠的血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第6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二,④温特实验,产生部位,作用部位,色氨酸,生长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