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34份)
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示范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字词注音,研读第一自然段,阐述从师的道理,第二课时,第三课时,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程门立雪,尊师典故,子贡结庐守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狂人”,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鉴赏]
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写早春,要写出特点,与繁花竟放的春景就有不同,韩愈紧扣“早春”主题,写草刚出芽时的有嫩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邀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芽,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后两句说这初春的生机,带给人欣喜和柔美的生命意识,是远远胜过暮春的烟柳之色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赏析】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愚昧 句读 或不焉 相师 谀 郯子苌弘 老聃 蟠 经传 贻 巫医
聆听配乐朗诵 集体朗读课文 体味语言美,整体感知文意。
传道受业解惑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解惑⑥也。
① 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②学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③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里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④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⑤受:同“授”,传授。⑥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①者②,孰③能无惑?惑而④不从⑤师,其⑥为⑦惑也终不解矣。
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②者: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孰:疑问代词,谁。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或假设关系⑤从:跟从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⑦为:动词,成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也不会解决了。
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
① ③乎:介词,同“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②闻:知道,懂得。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⑤师:动词,学习。⑥夫:发语词。⑦庸:副词,表反问,岂,哪。知:管,过问。⑧无:无论,不分。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⑨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②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出人:超出一般人。④众人:普通人。⑤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下,相差。⑥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⑦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圣,前一个为名词,后一个为形容词。⑧所以:……的原因。⑨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大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①也,则耻师焉;惑矣!彼②童子之师,授之③书而习其④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⑥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⑦,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⑧焉,小学⑨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对于他们自己。身,自身,自己。②彼:远指代词,那,那些。③之:代词,他,指童子。④其:代词,指书。⑤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读,通“逗”。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指篇首提出的“道”“惑”。⑦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⑧不:通“否” 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又帮助他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③,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怪也欤!
①之:代词,这些。②相师:互相学习③之族:这类人。族,类。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⑥相若:相似,差不多。⑦不齿:不值得提起,看不起。⑧乃:副词,竟。⑩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感叹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了。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2、此段分论点?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③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①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的?
1、纵比:2、自比:3、横比:
古圣人——从师而问——益圣今众人——耻学于师——益愚
择师教子——小学己耻从师——大遗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③徒④,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⑤,必有我师。”是故⑥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⑧弟子,闻道⑨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
①常师:固定的老师。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之:指示代词,这些。④徒:同一类的人。⑤行:走。⑥是故:所以。⑦不必:不一定。⑧于:介词,比。⑨闻道:懂得道理。⑩专攻:专门的研究。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经,经书本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习:普遍学习。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于:介词,可译为“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嘉:赞美,赞许。古道: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贻:赠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作者称赞李蟠有何作用?
作者称赞李蟠的不从流俗,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作者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 (纵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1.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总结延伸1.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2.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一下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观点及论述,看看还存在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围绕“教师的职责”“择师的标准”“师生的关系”等问题按小组讨论,而后作典型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话题:“我心中的好老师”、“最漂亮的师生关系”。
总结: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全文
《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人名)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人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能成名,再举方才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没有看中,于是韩愈落第了。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官还是陆贽,试题跟上一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遍交卷。陆贽仔细看了,这才发现了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第一名。
1自信 2坚持 3勇于纠错 4真金不怕火炼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1.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 (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
(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教学课件ppt,共52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文运动,朗读课文,梳理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小贴士一,均为意动用法,结构框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