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3794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共60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李白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寄愁心与明月, ——王湾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观沧海曹 操1.了解曹操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字词。2.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抒发的伟大抱负,把握诗歌主题。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学习目标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创作风格:曹操的诗歌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势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创作背景必备知识了决定性的胜利。大战之后,曹操在班师途中,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正是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文学常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认真朗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观沧海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译文: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初读课文疏通诗意向东,往东大海,这里指渤海到达,登上连词,来多么耸立水波荡漾的样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译文:(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茂盛;茂密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运行银河如同,像达到极点心意,志向第二层(3-8句):第三层(9-14):交代了“观”的方位、地点及对象。描写了海水、山岛及山岛上的草木。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第一层(1、2句):初读课文划分层次精读课文分析讨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借景抒情,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课堂小结课文主旨日月若出其中星汉若出其里海水:水何澹澹海的宏伟(实景)海的气概(虚景)观海地点:碣石博大胸襟远大抱负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CONTENTS 教学目录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特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学习目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诗仙”。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必备知识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认真朗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初读课文朗读指导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初读课文疏通诗意柳絮布谷鸟,又称杜鹃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给予地名,怀化境内这句诗主要写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一种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精读课文分析讨论“尽”字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3.简析“过五溪”的表达效果。“过五溪”说明被贬之地的荒远、道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好友被贬的忧虑和同情。(1)对友人被贬遭遇的同情和忧虑;(2)对友人无限的思念和热切的关怀;(3)对现实的愤懑不平。这两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希望明月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课堂小结课文主旨写景——杨花、子规抒情——愁心叙事——左迁同情关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次北固山下王 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体会到了曹操的伟大抱负和李白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同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思乡诗。学情回顾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特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学习目标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必备知识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行舟于绿水之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而行,船帆高高悬挂。初读课文疏通诗意向前北固山开阔风顺(而和)挂,吊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进入升起家书到,送到精读课文分析讨论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自然理趣: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①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景象中表现了自然理趣。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课堂小结课文主旨客路:青山外 绿水前思乡:北归大雁 捎书洛阳观景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早春景色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CONTENTS 教学目录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特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功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其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 他半生都在漂泊无依中度过,也因此郁郁寡欢,困窘潦倒。在一次旅途中,时逢黄昏,灵感突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必备知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坐落着几户人家,古道上一匹骨瘦如柴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向前行走。初读课文疏通诗意干枯的枝蔓秋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远)在天边。形容悲伤到极点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精读课文分析讨论4.请赏析“夕阳西下”一句。(1)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引出“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肝肠寸断的念家思亲之情。课堂小结课文主旨天净沙·秋思枯藤 老树 昏鸦夕阳西下羁旅之思思乡之愁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肠断天涯写景抒情凄凉冷清游子之悲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积累拓展龟虽寿曹 操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用语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 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教材课后习题用意有三: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工整的对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壮阔画面。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这首小令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荒凉,缺乏活力。而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给人一种“断肠”的凄切之感。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六、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