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白水县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第Ⅰ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 )
A. 四川省、雅安市、云贵高原
B. 东南丘陵、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C. 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
D. 湿润地区、中纬度地区、两广丘陵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南丘陵、华北平原、青藏高原都属于地形区划分,B正确;四川省和雅安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A错误;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干旱地区属于干湿度的划分,C错误;湿润地区属于干湿度的划分,中纬度属于纬度位置的划分,两广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错误。故选B。
2. 湖南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平方公里。下图为湘江新区范围和产业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湘江新区( )
A. 界线是模糊的 B. 内部发展方向相同
C. 具有一定的特色 D. 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湖南湘江新区各产业进行合理规划,与其他地区界线明显,各产业区域之间也具有明确界线,各地区发挥自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内部发展方向多样化,C正确,排除AB;湖南湘江新区与周边地区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差别较小,排除D。故选C。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4. 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 通风透气 B. 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 防潮 D. 保温
5. 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 地形 B. 植被 C. 降水 D. 土壤
【答案】3. B 4. B 5. 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3题详解】
陕南地区位于秦岭以南,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①错,区域内地形包括山地,谷地及部分狭窄平原,受地形条件影响,传统民居产生差异,②对。传统民居一般就地取材,在山区,树木较少地区,多为石头房,而竹木生长条件好的地方,以此为原料,③对。该地位于板块内部,地质条件比较稳定,④错。故选B。
【4题详解】
陕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大部分时间阳光位于南方,且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南窗窗户大主要是为了冬季获得更多的阳光,该地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需要防潮,而窗户面积大,增大了与外界热量的交换,不利于保温,故选B。
【5题详解】
陕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所以民居注重房屋排水,陕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注重雨水收集,导致该差异的因素为受夏季风影响的大小及时间长短,进而影响降水量大小所致,故选C。
下图中甲、乙、丙代表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甲、乙、丙图与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甲图是东部经济地带 B. 乙图是西部经济地带
C. 丙图是中部经济地带 D. 丙图是东部经济地带
7. 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除产业结构差异外,还存在的差异有( )
①东部城市化水平不如中、西部高
②东部工业化水平高于中、西部
③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低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甲图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二、三产业比重最高,应为东部经济地带。丙图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比重最低,说明经济落后,应为西部经济地带;乙图则为中部经济地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除了因为其产业结构更合理之外,还因为东部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通达度等方面水平较高,故①错误,②③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减小,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大,在区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占据明显优势。
右图是“某国沿海地区的一水利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自1960年开始,历时13年建成。读图回答小题。
8. 修建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
A. 解决南部城市和农业用水问题
B. 加强南北地区的交通联系
C. 缓解北部农业用水紧张的压力
D. 开发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
9. 该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南北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
A. 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 北部地区位于雨影区
C. 南部地区水系发达 D. 北部地区降水多于南部
【答案】8. A 9. D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经纬网可以知道图示的调水工程为美国西部的北水南调工程,该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解决南部城市和农业用水问题,A正确。故选A。
【9题详解】
水资源的数量取决于多年平均径流量,该地区北部降水量多于南部地区,河流径流量比南部多,水资源丰富。故该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南北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降水多于南部,D正确。故选D。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
A. 华北平原 B. 南方低山丘陵区 C. 内蒙古草原 D. 黄土高原
11. 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壤盐渍化 C. 森林减少 D. 荒漠化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区坡度较大,有沟谷,有集雨装置,发展的是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说明气候较干旱或者降水变率大,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较多,内蒙古草原种植业规模小,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模式在坡度较小的山区发展种植业,在坡度大于10°的地区种草种树,主要防止水土流失问题。不能防治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荒漠化不是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下:1、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2、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3、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湘江属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直至1940年湘桂铁路通车前,湘江为中原通往岭南的水运交通要道。20世纪70年代后期,东安人在石期市镇羊角坪(目前隶属于永州市)修建了湘江干流上游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1亿度,被誉为“湘江明珠”。下图为湘江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湘江流域( )
A. 存在凌汛现象 B. 径流季节变化小 C. 通航里程较长 D. 河流含沙量较大
13. 湘江流域的梯级开发能够( )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加速河口淤积③提高防洪和抗旱能力④增加汇入洞庭湖水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2. C 13. A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湘江流域位于秦淮线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在0°C以上,河流不存在凌汛现象,A错误。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径流季节变化大,B错误。河流水量较大,流程长,通航里程较长,C正确。 该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湘江流域的梯级开发,可以促进水电开发,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①正确。水库建设促进入库径流泥沙淤积,减少泥沙下泄,减缓下游河口淤积,②错误。增加库容可以调节径流,提高防洪和抗旱能力,③正确。梯级开发便于上游引水灌溉,减少汇入洞庭湖水量,④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河流形成凌汛需要两个条件,河流有结冰期和由低纬流向高纬河段。
番茄(西红柿)是喜温性蔬菜,具有喜温怕冷、喜光怕热、喜空气干燥怕空气温度过大、喜水怕涝的半耐旱性生理特性,番茄产业被称为“红色产业”。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番茄制品加工出口基地,番茄产量和加工总量仅次于美国、意大利,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四分之一,是全球三大番茄生产和加工中心之一。如今,在国内番茄种植业地位举足轻重的新疆,正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选择土地面积大、种植成本低、具有农业开发前景的哈萨克斯坦来推动番茄种植产能国际合作,旨在拉近产区与销区的距离,降低销售物流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新疆成为中国最大番茄生产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广人稀,土地成本低 B. 日照时间长,番茄品质好
C. 经济落后,人工成本低 D. 新疆人民喜食番茄,市场需求量大
15. 哈萨克斯坦番茄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 经济落后,土地资源缺乏 B. 气候不适宜番茄生长
C. 不同的种植习惯 D. 农业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16. 新疆选择哈萨克斯坦来推动番茄种植产能国际合作,对两地带来的影响是( )
A. 异地生产原料,增加了新疆番茄制品的成本
B. 推动哈萨克斯坦城市化的发展
C. 不利于新疆产业的升级
D. 优化哈萨克斯坦农业产业结构
【答案】14. B 15. D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番茄具有喜光、喜空气干燥、怕空气湿度过大、喜水怕涝的半耐旱性生理特性,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气候干燥,且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利于番茄生长,番茄品质好,故选B;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对番茄生长影响较小,故A、C项错误;据材料“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番茄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可知,番茄市场主要针对出口市场,故D项错误;故选择B。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哈萨克斯坦土地面积大,不可能土地资源缺乏,故A项错误;哈萨克斯坦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与新疆气候具有相似性,这是其发展番茄产业的优势条件,故B项错误;番茄种植习惯的不同不会限制番茄产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哈萨克斯坦经济落后,番茄生产所需的相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这是制约其番茄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故选择D。
【1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选择哈萨克斯坦作为番茄种植地,是因为该地种植成本低,与销售区距离近,故A项错误;番茄种植业为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推动作用较小,故B项错误;新疆以番茄加工为两地合作产业,产业升级不明显,故C项错误;哈萨克斯坦农业相对落后,与新疆的番茄种植产能合作可优化、调整其农业产业结构,D项正确,故选择D。
【点睛】新疆番茄生产优势条件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新疆处于北半球,纬度大,夏季的白昼比低纬地区长,另外新疆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强,时间长。 二是新疆深处我国内地,气候干燥,所以天空中的云量很少,阳光直接曝晒地面,造就它一天的日照时间很长,平均可以达到10个小时以上。
17. 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一度衰落,其内部原因在于( )
A. 工业结构单一 B.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C. 世界性钢铁过剩 D.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四选项都是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但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外部原因,不是内部原因,工业结构单一是内部原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 )
A. 薄弱的经济基础 B. 落后的科技水平 C. 优美的自然环境 D. 优越的政策条件
19. 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相继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包括( )
A. 大量占用耕地 B.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 城镇过于密集 D. 服务业比重上升
【答案】18. D 19.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与问题。
【18题详解】
考查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分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对沿海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据此判断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练程度,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大量占用耕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镇过于密集。据此判断ABC属于存在的问题,D不属于,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沈治理、加强外来人门的管理,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包括( )
①卫星星座 ②地面监控系统 ③信号接收系统 ④信息传输系统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即( )
①经度 ②纬度 ③相对高度 ④海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20. C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地面监控部分、空间卫星星座和信号接收系统组成,故①②③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21题详解】
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能够确定某一物体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甚至能够测出物体的运动速率,所以能够为用户提供物体的三维坐标,故①②④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点睛】GNSS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缩写,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1]。目前,GNSS主要包括:1. 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2. 俄罗斯的GLONASS(格洛纳斯)3. 中国的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4. 欧洲的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表示第二产业比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图中折线反映了( )
A. 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B. 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C. 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D. 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正相关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结合图片分析可知,浙江位于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第一产业占比应最少,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产业占比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应逐渐升高,由此分析可知,④为当地第一产业比重,③为当地第二产业比重,②为当地第三产业比重,①为当地城镇人口比重。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图中折线反映的是占比,并不是实际产值,故不能看出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A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区第三产业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为正相关的关系,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正确;据图可知,该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处于逐步上升状态,C错误;由于第二产业比重处于下降趋势,故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读钓鱼岛三维效果图和航空遥感影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钓鱼岛三维效果图的获得和制作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数字地球 B. GIS和GNSS C. GNSS和RS D. RS和GIS
25. 如果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不同时期的钓鱼岛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多幅钓鱼岛图片,可以获得( )
①钓鱼岛面积的变化 ②钓鱼岛上植被的变化
③钓鱼岛的地理坐标 ④钓鱼岛地形的变化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钓鱼岛三维效果图的获得主要是利用了遥感技术(RS)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得到的。故选D。
【25题详解】
钓鱼岛三维效果图的获得主要是利用了GIS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如果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不同时期的钓鱼岛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多幅钓鱼岛图片,可获取①钓鱼岛面积的变化,②钓鱼岛上植被的变化,④钓鱼岛地形的变化,钓鱼岛地理坐标的获得应用的是GPS技术,不是遥感技术。故选A。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有:1、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2、遥感(RS):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作用。3、全球定位系统(GNSS):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主要用于精准定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 读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C.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
D云、贵、陕、渝属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简要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原因。
【答案】(1)D
(2)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④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⑤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等。
(3)①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河流蓄洪、泄洪能力减弱;②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特征及水土流失原因危害等知识点。
【详解】(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东地区,A错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不是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B错误。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不是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是降水集中的地区,C错误。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即可判断云、贵、陕、渝属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D正确。故选D。
(2)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原因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界处的过渡地带,这里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大部分属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及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是水土流失会带来较多的泥沙,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使下游河床抬升,河流蓄洪、泄洪能力减弱,从而加剧洪涝灾害。
【点睛】水土流失自然因素:
(1)地形:沟谷发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2)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3)地面物质组成:土质疏松的地方轻易发生水土流失。
(4)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郁闭度越低,保持水土的越弱。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包括三省一市,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人口和城镇密度最高的地区。2019年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的人口城市化率分别达到70.61%、70%、55.81%和88.1%。近年来,在上海市的一些传统产业向长三角周边地区大规模转移之际,安徽省大力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承接来自江浙沪的产业梯度转移,以期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但有学者认为安徽省如盲日承接产业转移可能蕴含潜在的经济风险。
(1)分析上海市成为传统产业转出区的原因。
(2)说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
(3)简述安徽省如盲目承接产业转移可能蕴含的风险。
【答案】(1)上海市城市化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产业不再具备发展优势;传统产业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压力大;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产业升级提供条件。
(2)与长三角发达地区距离近,交通便捷;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3)可能承接一些高污染企业,危害当地环境;(转移的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等关键部分仍然控制在发达地区,)可能使安徽经济在区域分工格局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转移的产业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会随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而很快进入淘汰期,)承接的产业可能面临市场退出风险;可能导致安徽在长三角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优势,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提取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传统产业一般属于劳动空集型或高污染的产业。产业转出可以从地价、劳动力成本、产业升级和环保的角度分析。上海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水平高,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较高,传统产业一般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会使得生产成本的增加;传统产业一般属于高耗能产业,对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上海为提升环境质量,传统产业将转出;上海市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安徽为产业转移承接区,结合材料可从其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廉价,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即可。与上海相比,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为产业转移提供劳动力基础;安徽省位于中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还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从空间距离来看,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较近,具有产业转移的就近优势。
(3)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上海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转出的产业一般都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和高耗能、高污染为主的企业,若盲目的承接,可能会承接一些高污染企业,将污染源引进来,危害当地环境;承接的产业一般为东部地区淘汰的产业,经济效益较低,可能使安徽经济在区域分工格局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及可能导致安徽在长三角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8.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针对C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提出合理建议。
(2)简述D地粮食生产的特点,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商品粮供应可行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保护上游山区的植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在上游开展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不断加大全流域的开发力度;防治水污染。
(2)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灌溉便利等。
(3)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稳产;改良土壤,增加肥力;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改善耕作技术;合理利用有机化肥和农药;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流域综合开发和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流域综合开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在上游河段,由于河流落差较大,可以在上游开展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资源,但同时,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保护上游地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中下游阶段,利用本地区区域优势,可以适当发展农业以及商业的,加强全流域的开发,促进流域协调发展;同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进行该流域综合管理协调;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较大,黑土面积辽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同时,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促进农业生产;同时,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灌溉水源,灌溉较为便利。因此,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粮食商品率较高。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要保持和提高商品粮的供应,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产;同时,保障基本的农田面积,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保证粮食稳产;同时,保护本地区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可以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农业种植技术,合理规划本地区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尽量使用有机肥,保障粮食质量;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山西省地理区位优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了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至2014年,形成了18个500万吨级及以上的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材料二 面对资源的日渐枯竭,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说出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原因。
(2) 据图说出山西省从1994年到2014年焦化厂布局的变化特点。
(3)请为山西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出谋划策。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品质高;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2)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分布由分散到集中。
(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结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山西省的转型发展为材料背景,考查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产业布局特点的变化以及转型措施,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能源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既要考虑自然因素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由材料可知,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位于中部地区,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此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
(2)直接读图即可。焦化厂布局的变化特点是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分布由分散到集中。
(3)山西省为传统的工业地域,以传统产业为主,其全面转型可借鉴的德国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结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等。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8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亿人 B,推测甲、乙、丙、丁四国分别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