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3年春期期中质量评估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学校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
3.考生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题卷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有关题目。
岁月流 shì ,草长莺飞,追溯着时间的力量。安塞的鼓声,彰显出磅礴气势; 节日的灯笼,承载着民俗的怅惘; 喧嚷的大雁,唤醒北美的春天…………课文中那些打动我们的瞬间,是记忆中永不tuì 色的纪念。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shuò páng B. sù páng C. sù báng D. shuò báng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流 shì________ tuì______色
【答案】(1)B (2) ①. 逝 ②. 褪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追溯:zhuī sù,本义为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磅礴:páng bó,意思是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一般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或是形容河流奔腾时气势磅礴;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流逝:liú shì,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褪色:tuì sè,(颜色、痕迹等)慢慢变淡或消失。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B.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C.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D.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可以记游,如“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小石谭记》;还可以状物,如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故选A。
3. 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
水存在于客观自然中,也存在于墨客骚人的诗文中:小石潭的水是澄澈见底、直视无碍的:“潭中鱼可百许头,(1)______,(2)_________,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洞庭湖的水是汹涌澎湃、浩瀚磅礴的:“气蒸云梦泽,(3)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在追求伊人的抒情主人公眼中,水是可望难即的人生境遇:“(4)__________,(5)________(6)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陶渊明笔下,水是进入桃花源的路径“ (7)________ ,忘路之远近”,又是隐藏桃花源的屏障“(8)___________,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自然之水孕育了人类的生命,诗词之水在吟诵中获得隽永。
【答案】 ①.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 日光下澈 ③. 波撼岳阳城 ④. 溯洄从之 ⑤. 道阻且长 ⑥. 溯游从之 ⑦. 缘溪行 ⑧. 寻向所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澈、撼、溯洄、阻、缘。
名著阅读。(4分)
4. 学过《关雎》《蒹葭》之后,小宛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请你给他推荐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答案】示例:小宛,要想更多了解《诗经》知识,推荐你读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这篇文章系统介绍了《诗经》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诗经》的分类、写法等内容;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的,具有普及性和通俗性,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这篇文章,一定会满足你的愿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小宛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那么可以推荐《<诗经>第四》。
示例:《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的诗歌启蒙,因此深入阅读《<诗经>第四》,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优美的语言,学习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相信这篇文章一定会让你有更多的收获。
5.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同学们编辑了四本诗集,取名为《边塞风云》 《陶公遗韵》 《一曲折柳》 《草长莺飞》,下面诗句与诗集名依次对应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③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边塞风云》为边塞诗,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属于此类;
《陶公遗韵》意思是具有陶渊明留下的的气韵风格的诗,主要是田园诗、隐逸诗或写菊诗;②“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是菊花的,可归入此类;
《一曲折柳》,古人以折杨柳表示惜别之间,“一曲杨柳”代表送别诗;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归于此类;
《草长莺飞》收录写春天的诗,③“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属于此类诗;
故选B。
6. 学校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2021年 “碳达峰”和 “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段时间内达到历史峰值,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节能减排、产业调整、植树造林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材料二】
“碳中和”示意图
(1)为宣传低碳生活,小宛准备拟写一副对联张贴在班上,请根据以上材料,帮他补充好下联。
上联:节能减排,响应政府号召 下联: _____________
(2)观察材料二中的宣传画,请你运用说明性语言介绍该画面的内容及其含义。要求:要素齐全,有明确的说明顺序,100字以内。
(3)人们在践行“低碳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时,小行为往往会带来大改变。请你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两条切实可行建议。
【答案】(1)示例:植树造林,建设美丽中国。(循环利用,创造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坚持低碳出行。
(2)图片是一架平衡状态的天平。左侧托盘画有排放c02的烟囱,托盘下方是“排放”二字;右侧托盘画发电的巨大风车和大树,托盘下方是“吸收”二字。示意碳排放和碳吸收平衡,就达到了碳中和。
(3)示例:建议尽量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倡导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建议在房屋周围或阳台上多种植树木花草;建议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建议生活垃圾要分类入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首先要把握对联的基本要求。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二声);其次,上下联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且结构相称、内容相关。
示例:低碳出行,共建清洁社会;节省水电,共享低碳生活。
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注意字数要求,有明确的说明顺序。
示例:画面主体为一架天平,左侧托盘画有排放CO2的烟囱,托盘下方注有“排放”二字;右侧托盘画有两架发电风车和四棵树木托盘下方为“吸收”二字。
含义:碳排放和碳吸收保持平衡,“碳中和”才能得以实现。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建议。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示例:节约用纸,纸张正反面打印书写;节约用电,出门随手关闭电源;外出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少乘坐私家车。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阅读下面节选自《社戏》的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 “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7. 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两个文段的内容。
8. 【甲】文段①—③中“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用二字词语概括。
(1)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9. 甲、乙两个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同写划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乙文第一段为例,先明确本段的主要表达方式,再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答案】7. 甲:月夜行船。乙:月下归航
8. ①. 轻松(轻快、愉悦、高兴等) ②. 急切(迫切、急迫等) ③. 沉醉(自失、陶醉等)
9. 甲文段用直接描写和夸张的修辞,如“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直接写划船的方式,“飞一般”突出少年划船团结协作、船行之快。乙文段用比喻修辞和侧面描写来,如把船比作“一条大白鱼”“在浪花里蹿”,写老渔父喝采,都表现了船行之快、少年划船技术高。
10. 乙文第一段是以抒情的笔调来描写景物(描写为主,兼有抒情)。皎洁的月光、缥缈的戏台、悠扬的笛声烘托恬静梦幻的气氛,表现“我”对看戏的留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甲】中①段“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第②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④段“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可知,本选段主要写的是双喜他们撑船带“我”去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据此可概括为“月下出航”。
根据【乙】中首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结尾段“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可知,本选段主要写的是看完戏后离开赵庄回家的所见所闻;据此可概括“月下归航”。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变化。
根据①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可概括为:轻松;
根据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可概括为:急切;
根据③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可概括为:沉醉。
【9题详解】
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结合【甲】“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可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伙伴们划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船行驶速度极快的特点。
结合【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描写出航船在河面上极速穿行的情景;“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运用侧面描写,用几个老渔夫的喝彩反衬孩子们划船速度的高超。
【10题详解】
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
结合【乙】第一段“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可知,此处描写月光下的赵庄,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皎洁的月光下,作者遥望远处灯光中的戏台,好似仙山楼阁,充满朦胧之美,运用描写的表达方法,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看社戏的期待和留恋之情。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十四节气
①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盛典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为全世界呈现一场“中国式浪漫”。其实,早在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就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在那时就已经倍受瞩目了。
②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创造” 。
③在日历上,二十四节气的农历时间,每年变化较大,并不固定。在公历中的日子却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来定月,又根据太阳回归周期来确定年,是一种阴阳历。公历是以太阳回归周期作为一年,是太阳历,又叫阳历。而二十四节气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它总结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而我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传统历法是农历,所以,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
④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依然是我们农业生产的重要坐标。
⑤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是大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文本二
千年智慧的气候密码 (节选)
作为人们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节气的划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学标准。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能用土圭 (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 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节选自《中国气象报》作者:王玫珏简菊芳,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文本都肯定了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
B. 文本一第①段用冬奥开幕式和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出说明对象,从热点事件写起,吸引读者。
C. 文本一第③段、第④段分别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和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D. 俗语:“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吃蛋”的习俗可以用来说明文本一第⑤段的特点。
12. 文本一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二十四节气?这些方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13. 从下面句子中选择两个词语或短语,简要分析,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在公历中的日子却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
14. 两个文本都提到了《淮南子》,请分别说说各自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案】11. C 12. 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二十四节气,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三方面按照由主到次(由重要到次要等)排列的。
13. 参考示例如下:
“相当”意思是很、十分、极等,表示公历中二十四节气的日子固定程度高。
“在通常情况下”,只指一般情况,排除了特殊情况,更严谨。
“至多”表示最大限度,限定了日子出入非常有限。
“每年”强调年年, 没有例外。 “总在”永远在,一直在,无例外。
“左右”,用在日子之后,表示约计、概数,不确定,可前可后,准确。
这些词语从程度上、时间上、频度上、数量上准确、严谨地限定了公历中二十四节气日子较为固定的特点。
14. 文本一提到《淮南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既体现历史久,又增添了真实性,有力地说明“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这一特点。文本二提到《淮南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这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文本一第④段“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可知,文本一第④段运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并非“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故选C。
【12题详解】
考查说明内容概括及说明顺序。
结合文本一第②段“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④段“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⑤段“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可直接作答。
据此可知,文章分别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二十四节气,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选文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可据此作答。
【13题详解】
考查说明文语言。从句中任选两个词语或短语,分析其语言特点。
示例:“在通常情况下”在范围上加以限制,指在大多数情况下,但也有例外情况;“至多”意为最多,是在程度上加以限制。“在公历中的日子却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时间相对固定。“在通常情况下”和“至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14题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文本一第②段“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可知,文本一引用《淮南子·天文训》,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力说明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结合文本二第二段“西汉刘安组织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可知,文本二列举《淮南子》书中介绍的内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这一特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和桃源诗序(节选)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①,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②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①寿:长寿。②盖此比:大概与这些地方一样吧。比,等同。
15.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中的“惊”是惊讶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源人长久与世隔绝,见到外人的状态。
B. 咸来问讯”中的“咸”全、都的意思,表现桃花源人对外界世事的关心、关注。
C. 皆叹惋”中的“叹”“惋”是感叹、惋惜,表现桃花源人对渔人描述的外面世界与桃源社会对比的复杂情感,言简义丰。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是说、讲的意思,表现了桃花源人诚恳谦逊的待客态度和对战乱的恐惧。
16.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 甲文段写出了桃源社会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8.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多过其实”,那么,苏轼认为桃花源是怎样的存在?
【答案】15. D 16.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7. 热情好客(和睦友善),对意外闯入的渔人能“便要还家”“各复延至其家”热情接待。富足,能“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18. 桃花源和菊水、老人村一样,与世隔绝,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词语及内容理解辨析。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主要说明桃源人喜欢安静平和的生活,不希望被外界破坏。“表现了桃花源人诚恳谦逊的待客态度和对战乱的恐惧”表述有误;
故选D。
【16题详解】
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7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可知,面对意外闯入的渔人,桃源内的人毫无戒心,主动询问渔人并邀请渔人到家做客,由此可见桃源人热爱淳朴,和睦友善;结合“设酒杀鸡作食”写出桃源人生活富足的社会场景。可据此作答。
【18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乙】文“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等内容可知,苏轼认为桃花源和菊水、老人村一样,与世隔绝,水甘食简,人皆长寿。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阅读下面《诗经》中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9. 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 本诗开头运用了比兴手法,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9. 她文静、美好,善良;劳动姿态优美。
20. 以雎鸟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既是起兴,又含有类比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女子的殷切期盼,言已尽而意有余。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窈窕淑女”,意思是美丽贤淑女子。女子她文静、美好、善良;“参差荐菜,左右流之”,说明姑娘身材好苗条,劳作姿态优美。“寤寐思服”,意思是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因为女子文静、美好、善良,且劳作姿态优美,所以让君子日思夜想。
据此回答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先是描绘了水上的相亲相爱的一对雎鸠鸟,写它们爱情的温馨、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则写男主人公因为看到相亲相爱的雎鸠鸟,心中燃起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情思,用一物引起对另一物的思考、联想,这是古代诗歌一种表现手法,是比兴手法。
“兴”的手法:描绘了水上的相亲相爱的一对雎鸠鸟,写它们爱情的温馨、美好,引发了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兴”中有“比”:用相依相恋的鸟来比喻青年男女和谐恩爱;景物与情感契合,情景交融。
这里运用比兴手法,能够自然地引出写作对象,并且渲染氛围,增强感染力。
四、作文(50分)
21. 作文。
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
请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例文:
那些灿烂的细节
那天,阳光洒满大地。
妈妈带我去办事,路过一个烤红薯的小摊儿,问我想不想吃,我摇了摇头。
却又不经意地回看了一眼。是一个老人,胡子拉渣,几缕青丝依稀随风飘动,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深陷的眼窝仿佛在诉说生活的不易。
这是一个流动的小摊儿,他艰难地推着红薯炉,瓷盆里的硬币屈指可数。
更令我震惊的是,那个装炉子的推车上,坐着一个孩子,大概幼儿园的年纪,本应在学堂里念书,现在却和他爷爷在卖红薯。他翻着一本破旧不堪的图画书,或许是从哪儿捡来的,又或许是他爷爷给他买的。雪白的短短的手指在布满黑渍的纸页上滑动着,小小的眼睛因为注视而散发着动人的光芒。
我很诧异,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居然还能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
太阳被云彩遮住了,我陷入了沉思,嘈杂的街道突然安静了。
我改变了主意,要妈妈给我买了两个红薯。老人连忙包好,还在里面垫了几张纸,防止我们烫着,感激地递了给我。
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将要做的事情撂在一边,拽着我奔了回家。她将书架上的书一本本仔细挑选,我翻开一本又一本,那都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啊!
妈妈将那些书整整齐齐放进箱子,带着我一起出门,找到那个红薯摊,捧着箱子递给了那个老人,便匆匆离开了。
太阳重新露出微笑,我仿佛看到那个孩子在书海里徜徉。
生活中总有一些细节让人回味无穷,如那个老人的体贴,孩子的求知欲,妈妈的善良,常常在我脑海里泛起阵阵涟漪。
那么灿烂细节不知不觉中丰润了我的心灵,让偶尔疲惫、偶尔抱怨、偶尔冷漠的我总是能够走出阴霾,走到阳光下,因为阳光总是布满大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找准关键词。其实从题目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判断出关键词:灿烂,细节。光这两个词便能让我们知道这篇作文的大致方向,发现并描写出那些令人触动的瞬间和细节。但注意另一个词也不容忽视:“那些”,所以最佳是写两到三个细节,过少,全篇只写一个有跑题之嫌,过多,则减少了细节的感染力,且给人一种堆砌之感。且这两三个细节最好彼此有关联,或围绕着同一人物发生,或围绕着同一情感。不然文章会显得很散,主题也难以表达清楚,凝聚力会稍显不足。
第二,发散思维,寻找最佳立意。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感动是源自于一瞬间的细节,细节虽小,甚至微不足道,极其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往往就是这样的细节,具有最为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在记忆的长河中闪着点点金光的细节,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光芒四射。所以细节千千万,不要着急动笔,我们拿到这种题目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然后在头脑中闪现的那些细节中,寻找最具有打穿人心力量的细节,而且要赋予最佳立意,给后期主旨的提升留有足够空间。但是切记:提升主旨一定要在结尾或者文章后端,不要上来就假大空,提一些看似高大上,实则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文章开头一定要“实”,就算想写诗意一些,也要虚后补实,把隐藏在“虚” 背后的“实”给明确点出,减少批卷老师一眼低分的概率,其实最佳方法是由实入虚。
第三,立意分析。1)这篇文章而言,好写一点的话,可以写记叙文,写生活细节,从情感着手,大致有三种:亲情(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到),友情,师生情等,这种题材是大部分考生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的,所以区分的关键就落在了立意和对于那些细节的把控上。立意要深,但从实写起;细节要简洁但传神且动人,因为越精简越细微的细节往往越能打动人,前期可有环境等的铺垫,造势,为迎接那个高潮做好准备,但之后,要将那一瞬间的细节尽可能精简,但精准地表达出,让看的人也能瞬间被那一个细节打动,切记啰嗦而少了感染力。2)除了情感,还可以创新一点,写议论文,写书籍中的那些打动人心的细节。若是这个立意题材,就更多的要求体现考生的一些真知灼见,更加注重思想性,考验考生的文笔功力。若是没把握说清,则还是稳妥一些不要在考场中尝试。
第四,定好中心。决定好题材和立意之后就谨记好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情感/思想,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主旨服务,这一点要牢牢记在心中,可避免很多喧宾夺主或者中途跑偏,迷失方向的问题,如开篇无关描写过长,篇幅安排不当,景不为情用,写着写着迷失自己要表达的方向等等。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前请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