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第一次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第一次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100分,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第一次测试
化学
共40题,每题2.5分,共10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齐天圣鼓”又称“猴鼓”,起源于唐朝,堪称中原一绝,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猴鼓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牛皮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耐高温 B. 竹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C. 桐油是从桐籽中提炼出来的油脂,属于酯类 D. 铜质鼓环不宜采用铁质铆钉固定
2.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 B. 陶瓷主要成分为和
C. 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 D. 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
3.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结构关联不正确的是
A.烟花的绚烂多彩与电子跃迁有关
B.橡胶老化与碳碳双键有关
C.钻石璀璨夺目与其为共价晶体有关
D.金属可加工成各种形状与金属键有关
A. A B. B C. C D. D
4. 中国“天宫”空间站使用了很多高新技术材料。下列对涉及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核心舱的离子推进器使用氙气作为推进剂,氙位于元素周期表0族
B. 被誉为“百变金刚”的太空机械臂主要成分为铝合金,其强度大于纯铝
C. “问天”实验舱使用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和镓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太阳能电池翼基板采用碳纤维框架和玻璃纤维网,两者均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5. 下列用途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用途
化学知识
A
用小苏打作发泡剂烘焙面包
Na2CO3可与酸反应
B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
牺牲阳极(原电池的负极反应物)保护法
C
用84消毒液对图书馆桌椅消毒
含氯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
D
用Na2O2作呼吸面具中的制氧剂
Na2O2能与H2O和CO2反应
A. A B. B C. C D. D
6.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采用了萃取的方法
B. 中药甘草、金银花、石膏、明矾等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
C. 汤药存放于冰箱中,可以减小其腐败变质的速率
D. 煎制草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可能因为草药的有些成分能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7.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咀嚼米饭时,越嚼越甜,因为淀粉水解生成了麦芽糖
B. 向食盐浓溶液中加入鸡蛋清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因为食盐能使蛋白质变性
C. 铁锅用水清洗后,出现铁锈,因为潮湿环境中铁锅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D.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因为减小压强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8. 中国先进研究堆是开展中子物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反应堆燃料与材料辐照性能研究,以及放射性同位素辐照研发的重要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平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子位于原子核内部,不带电荷
B. 与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C. 钠钾合金可用做反应堆的导热剂、工作时呈液态
D. 某元素由放射性同位素转化为稳定同位素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9. 导航卫星的原子钟被称为卫星的“心脏”,目前我国使用的是铷原子钟。已知,自然界存在两种铷原子和,具有放射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Rb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IA族 B. 可用质谱法区分和
C. 和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D. 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
10. 研究的利用对促进低碳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的应用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用制纯碱 B. 用制甲醇
C. 用干冰制造“云雾” D. 用制碳酸饮料
11. 下列说法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一场雷雨一场肥——自然固氮
B. 从沙滩到用户——由二氧化硅制晶体硅
C. 灰肥相混损肥分——灰中含有碳酸钾,肥中含有铵盐
D.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青铜器、铁器的保存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露置在空气中,最终转化为
B.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可得到S
C. 放电条件下,和直接化合生成
D. 把红热的铁丝伸入盛有的集气瓶中,可得到
13. 下列关于Na的化合物之间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碱转化为两种盐:
B. 碱转化为酸式盐:
C. 过氧化物转化为碱:
D. 盐转化为另一种盐:
14.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A. 浓硝酸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是为了防止:
B. 向饱和溶液中依次通入过量、,析出沉淀:
C. 将通入冷的石灰乳中,制得漂白粉:
D. 电解饱和食盐水,两极(碳棒)均产生气体:
1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通入水中制氯水:
B. 可用溶液吸收少量:
C. 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
D. 溶液与少量溶液混合:
16. 下列事实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制烧碱:2Cl-+2H2OCl2↑+2OH-+H2↑
B. AgCl沉淀溶于氨水:AgCl+2NH3=[Ag(NH3)2]++Cl-
C. NO2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D. 乙醛和新制Cu(OH)2共热出现砖红色浑浊:CH3CHO+Cu(OH)2CH3COOH+Cu2O↓+2H2O
17. 下列实验(图中部分夹持装置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羟基使苯环活化
B.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C.制备胶体
D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A. A B. B C. C D. D
18. 实验定制备下列气体所选用的发生装置、制备试剂和除杂试剂均正确的是
选项
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试剂
除杂试剂
A
a
固体+固体
碱石灰
B
c
+浓盐酸
NaOH溶液+浓硫酸
G
b
大理石+稀硫酸
浓硫酸
D
c
无水乙醇+浓硫酸
NaOH溶液
A A B. B C. C D. D
19. 利用下列试剂和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气体并除去其中非水杂质,能达到目的的是(必要时可加热,加热及夹持装置已略去)
选项
气体
试剂I
试剂Ⅱ
试剂Ⅲ
A
浓盐酸
溶液
B
浓硝酸
饱和溶液
C
稀盐酸
饱和溶液
D
浓硫酸
酸性溶液
A. A B. B C. C D. D
20.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B. 证明苯环使羟基活化
C. 制备并收集NO2 D. 检验溴乙烷的水解产物Br-
21.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氧化性:
向溶液中加入溴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与溴水的颜色进行比较
B
检验中的溴元素
将与溶液混合加热,静置,向上层清液加入溶液,观察是否生成浅黄色沉淀
C
证明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D
用固体配制溶液
将固体放在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
A. A B. B C. C D. D
2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关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证明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平衡
向含有酚酞的溶液中滴入溶液至过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
比较和的酸性强弱
常温下,用pH试纸测定溶液和溶液的pH
C
制备胶体
向NaOH溶液中滴加5~6滴饱和溶液,加热
D
检验蔗糖酸性条件下水解的产物
取少量蔗糖水解液,直接加入新制的,加热
A. A B. B C. C D. D
23. 小组同学探究和物质A的反应,实验如下。
装置
序号
物质A
实验现象
①
溶液(调)
铜粉溶解,溶液变为深棕色[经检验含]
②
溶液
铜粉溶解,溶液变为蓝绿色
③
溶液(调)
无明显变化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②中铜粉溶解的原因:
B. ①中产生的原因:时直接将还原为
C. 若向③中加入固体,推测铜粉会溶解
D. ①②③现象的差异不仅与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有关,也与反应速率有关
24.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 甲酸的结构式: B. 乙醇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C. 溴化钠的电子式: D. 结构示意图:
25.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 的模型: B. 羟基的电子式:
C. 的结构示意图: D.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
26.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 氯化钙的电子式:
B. 基态C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C. 顺-2-丁烯的分子结构模型:
D. Cl-Cl的p-pσ键电子云图形:
27.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不正确的是
A. 1-丁烯的实验式:CH2
B. 的VSEPR模型:
C. 基态Cr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54s1
D. HCl分子中σ键的形成:
28.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 HClO的电子式:
B. 中子数为1的氢原子:
C. NaCl的晶胞:
D. 反-2-丁烯的结构简式:
29. 实验:将一小粒钠放在石棉网上,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钠剧烈燃烧,有白烟生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钠熔化后体积增大,说明钠原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
B. 反应过程中,的键断裂
C. 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D. 该实验说明的氧化性比的强
30. 氯化亚铜(CuCl)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印染等行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l的过程,并进行相关物质转化的探究。
已知:酸性条件下Cu+不稳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气体是HCl,可抑制CuCl2•2H2O加热时水解
B. 途径1中产生的Cl2可以回收利用,也可以通入饱和NaOH溶液中除去
C. 途径2中20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l22CuO+2HCl↑
D. CuCl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4H++SO=2Cu2++SO2↑+2H2O
31. 明矾可用作净水剂。某同学设计利用废铝箔(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制备明矾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B. 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 操作a是蒸发结晶,用到的仪器有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等
D. 明矾净水原理:水解生成的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32. 钛酸钡是电子陶瓷基础母体原料,超细微粉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已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向中先加入,可防止其水解生成
B. 得到溶液1的反应:
C. 加入过量氨水,有利于提高的产率
D. “煅烧”得到的气体A是和的混合物
33. 化学链甲烷干重整联合制氢部分工艺的原理如图所示:
将1mol和充入干重整反应器,发生:
重整反应:
积炭反应:
研究发现,增大n(FeO)能减少积炭,并增大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的化学式为,被还原后可循环利用
B. 增大n(FeO)能增大,推测发生
C. 减少n(FeO),Fe上的积炭会导致蒸汽反应器中产生的纯度降低
D. 干重整反应器中存在:
34. 某小组研究SCN-分别与Cu2+和Fe3+的反应:
编号
1
2
3
实验
现象
溶液变为黄绿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为CuSCN)
溶液变红,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量逐渐增多
接通电路后,电压表指针不偏转。⼀段时间后,取出左侧烧杯中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没有观察到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1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KSCN为还原剂
B. 实验2中“溶液变红”是Fe3+与SCN-结合形成了配合物
C. 若将实验3中Fe2(SO4)3溶液替换为0.25 mol/LCuSO4溶液,接通电路后,可推测出电压表指针会发生偏转
D. 综合实验1~3,微粒的氧化性与还原产物的价态和状态有关
35. 某同学检验海带中是否含有碘元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Ⅰ:灼烧干海带得到海带灰;
步骤Ⅱ:将海带灰加蒸馏水溶解、过滤,得到海带灰浸取液;
步骤Ⅲ:取少量浸取液于试管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未变蓝;再加入溶液(硫酸酸化),溶液变为蓝色;
步骤Ⅳ:将溶液(硫酸酸化)替换为氯水,重复步骤Ⅲ,溶液未变蓝;
步骤Ⅴ:向步骤Ⅳ所得溶液中通入,溶液迅速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步骤Ⅰ中,灼烧干海带的目的是除去有机化合物,获得可溶性碘化物
B. 步骤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 若将步骤Ⅴ中的替换为溶液,也可能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
D. 对比步骤Ⅲ、Ⅳ和Ⅴ中实验现象,说明该条件下氧化性比氯水强
36. 某同学进行如下兴趣实验:
反应原理:①
②
③
现象:立即产生橙红色沉淀,几秒钟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中表现氧化性
B. 反应后混合液的减小
C. 该实验条件下,反应速率:③>②
D. 若用溶液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现象相同
37. 为探究FeCl3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FeCl3和Na2SO3溶液浓度均为0.1mol·L−1)。
实验
操作与现象
①
②
③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合理的是
A 实验①说明加热促进Fe3+水解反应
B. 实验②说明Fe3+ 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实验③说明Fe3+ 发生了水解反应,但没有发生还原反应
D. 实验①-③说明SO对Fe3+ 的水解反应无影响,但对还原反应有影响
38. 某小组同学探究溶液中的能否被金属钠还原,进行实验:
①在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大小的金属钠,逐滴滴加溶液,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浅绿色。
②向溶液中持续通入,水浴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向溶液中加入固体,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浅绿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①中还可能观察到钠块浮在溶液表面,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B. 实验②中的现象说明实验①中溶液变色的原因与产生的气体无关
C. 实验③中的现象说明实验①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D. 上述实验能证明溶液中的可以被金属钠还原
39. 探究Cu与溶液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①:向10mL0.2mol/L溶液(pH≈1)中加入0.1gCu粉,振荡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6h后,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绿色。实验过程中未见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几乎不变。
实验②:在密闭容器中向10mL0.6mol/L溶液中加入0.1gCu粉,10h后溶液变为淡蓝色。
实验③:在密闭容器中向10mL0.6mol/L溶液中分别加入0.1gCu粉和0.1g固体,0.5h溶液变黄,3h溶液变为黄绿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①中发生了反应:
B. 推测实验②的离子方程式是:
C. 对比实验①和②,①中溶解Cu的主是
D. 对比实验②和③,与反应的速率大于与Cu反应的速率
40. 瓜环[n](n=5,6,7,8…)是一种具有大杯空腔、两端开口的化合物(结构如图),在分子开关、催化剂、药物载体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瓜环[n]可由和HCHO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成瓜环的两种单体中分别含有酰胺基和醛基
B. 分子间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氢键
C. 生成瓜环[n]的反应中,有键断裂
D. 合成1mol瓜环[7]时,有7mol水生成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暑期第一次测试
化学 答案解析
共40题,每题2.5分,共10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齐天圣鼓”又称“猴鼓”,起源于唐朝,堪称中原一绝,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猴鼓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牛皮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耐高温 B. 竹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C. 桐油是从桐籽中提炼出来的油脂,属于酯类 D. 铜质鼓环不宜采用铁质铆钉固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牛皮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有机物,不耐高温,A错误;
B.竹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正确;
C.桐油是天然植物油,其主要成分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酯类,C正确;
D.鼓环常与手接触,易沾上汗液,使铁与铜形成原电池,铁钉作负极,被腐蚀,故铜质鼓环不宜采用铁质铆钉固定,D正确;
故选A。
2.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 B. 陶瓷主要成分为和
C. 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 D. 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A.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常用于高压变压器的开关外包装和器件,A正确;
B.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而不是SiO2和MgO,C错误;
C.陶瓷烧制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由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
D.由于Fe2+、Fe3+和铁的氧化物均有颜色,故陶瓷中含铁量越多,陶瓷的颜色越深,白瓷的白色是因为铁含量较低甚至几乎不含,D错误;
故答案为:A。
3.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结构关联不正确的是
A.烟花的绚烂多彩与电子跃迁有关
B.橡胶老化与碳碳双键有关
C.钻石璀璨夺目与其为共价晶体有关
D.金属可加工成各种形状与金属键有关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形成烟花的过程中金属原子由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烟花的绚烂多彩与电子跃迁有关,A正确;
B.橡胶含有碳碳双键,易被氧化,所以橡胶老化与碳碳双键有关,B正确;
C.钻石璀璨夺目是由于钻石色散的作用,钻石会反射出五光十色的彩光,与其共价键无关,C错误;
D.金属晶体组成微粒为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存在金属键,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是金属键未被破坏,所以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与其金属键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C。
4. 中国“天宫”空间站使用了很多高新技术材料。下列对涉及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核心舱的离子推进器使用氙气作为推进剂,氙位于元素周期表0族
B. 被誉为“百变金刚”的太空机械臂主要成分为铝合金,其强度大于纯铝
C. “问天”实验舱使用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和镓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太阳能电池翼基板采用碳纤维框架和玻璃纤维网,两者均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氙位于元素周期表0族,故A正确;
B.铝合金强度大于纯铝,故B正确;
C.砷和镓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故C正确;
D.碳纤维框架和玻璃纤维网均属于无机高分子材料,故D错误;
故选D。
5. 下列用途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用途
化学知识
A
用小苏打作发泡剂烘焙面包
Na2CO3可与酸反应
B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
牺牲阳极(原电池的负极反应物)保护法
C
用84消毒液对图书馆桌椅消毒
含氯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
D
用Na2O2作呼吸面具中的制氧剂
Na2O2能与H2O和CO2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HCO3俗称小苏打,该物质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CO2气体,可以使面团松软,因此可用小苏打作发泡剂烘焙面包,但其成分不是Na2CO3,A错误;
B.由于金属活动性Mg>Fe,所以电热水器当用镁棒作电极时,首先发生氧化反应的是Mg,而不是Fe,因此就可以防止内胆被腐蚀,B正确;
C.84消毒液有效成分是NaClO,该物质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其破坏作用,故用84消毒液对图书馆桌椅消毒,C正确;
D.由于Na2O2能与H2O和CO2反应产生O2来帮助人呼吸,因此可以用Na2O2作呼吸面具中的制氧剂,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6.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采用了萃取的方法
B. 中药甘草、金银花、石膏、明矾等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
C. 汤药存放于冰箱中,可以减小其腐败变质的速率
D. 煎制草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可能因为草药的有些成分能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A.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较大的溶解度,采用了萃取的方法,A正确;
B.中药甘草、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机物,石膏、明矾属于无机物,B错误;
C.温度降低,反应速率降低,故汤药存放于冰箱中,可以减小其腐败变质的速率,C正确;
D.煎制草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应该使用耐腐蚀的陶制器皿,可能因为草药的有些成分能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D正确;
故选B。
7.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咀嚼米饭时,越嚼越甜,因为淀粉水解生成了麦芽糖
B. 向食盐浓溶液中加入鸡蛋清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因为食盐能使蛋白质变性
C. 铁锅用水清洗后,出现铁锈,因为潮湿环境中铁锅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D.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因为减小压强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咀嚼米饭时,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了麦芽糖,故A正确;
B.向食盐浓溶液中加入鸡蛋清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是因为食盐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发生了盐析,故B错误;
C.铁锅用水清洗后,出现铁锈是因为潮湿环境中铁锅中的铁发生了吸氧腐蚀,故C正确;
D.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在汽水中存在平衡:CO2(g)+H2O(l) H2CO3(aq),减小压强后,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D正确;
故选B。
8. 中国先进研究堆是开展中子物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反应堆燃料与材料辐照性能研究,以及放射性同位素辐照研发重要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平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子位于原子核内部,不带电荷
B. 与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C. 钠钾合金可用做反应堆的导热剂、工作时呈液态
D. 某元素由放射性同位素转化为稳定同位素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不带电荷,A项正确;
B.3He 与 4He 为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B项正确;
C.钠钾合金是热的良导体,熔点低,可用做反应堆的导热剂、工作时呈液态,C项正确;
D.化学变化不改变前后原子的种类与个数,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该过程产生了新的原子,不属于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选D。
9. 导航卫星的原子钟被称为卫星的“心脏”,目前我国使用的是铷原子钟。已知,自然界存在两种铷原子和,具有放射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Rb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IA族 B. 可用质谱法区分和
C. 和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D. 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Rb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第IA族,A错误;
B.由于同位素的相对质量不同,可用质谱法区分和,B正确;
C.和是质子数相同和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核素,C正确;
D.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D正确;
故选A。
10. 研究的利用对促进低碳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的应用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用制纯碱 B. 用制甲醇
C. 用干冰制造“云雾” D. 用制碳酸饮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CO2制纯碱的过程中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用CO2制甲醇的过程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降至-2价,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符合题意;
C.用干冰制造“云雾”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用CO2制碳酸饮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1. 下列说法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一场雷雨一场肥——自然固氮
B. 从沙滩到用户——由二氧化硅制晶体硅
C. 灰肥相混损肥分——灰中含有碳酸钾,肥中含有铵盐
D.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青铜器、铁器的保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反应可以理解成由两个半反应构成,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详解】A.雷雨肥庄稼——自然固氮,氮气氧化成NO,再氧化成NO2,最后变成HNO3等,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故A不选;
B.从沙滩到用户——由二氧化硅制晶体硅,硅由+4价变成0价,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故B不选;
C.灰肥相混损肥分——灰中含有碳酸钾,水解后呈碱性,肥中含有铵盐,水解后呈酸性,两者相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导致氮肥的肥效降低,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故C选。
D.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说明青铜器、铁器在不干不湿的环境中保存时,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铜和铁容易被氧化,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故D不选;
故选C。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露置在空气中,最终转化为
B.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可得到S
C. 放电条件下,和直接化合生成
D. 把红热的铁丝伸入盛有的集气瓶中,可得到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最终转化为碳酸钠,不是碳酸氢钠,A错误;
B.硫化钠和亚硫酸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和亚硫酸钠,B正确;
C.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不是二氧化氮,C错误;
D.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不是氯化亚铁,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关于Na的化合物之间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碱转化为两种盐:
B. 碱转化为酸式盐:
C. 过氧化物转化为碱:
D. 盐转化为另一种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碱转化为两种盐: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以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两种盐,其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A错误;
B.碱转化为酸式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B正确;
C.过氧化物即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碱:,故C错误;
D.盐转化为另一种盐:硅酸钠和稀盐酸等强酸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和氯化钠等钠盐:,故D错误;
答案为B。
14.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A. 浓硝酸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是为了防止:
B. 向饱和溶液中依次通入过量、,析出沉淀:
C. 将通入冷的石灰乳中,制得漂白粉:
D. 电解饱和食盐水,两极(碳棒)均产生气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浓硝酸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是因为浓硝酸遇光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错误;
B.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依次通入过量氨气、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与饱和氯化钠溶液、氨气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
C.氯气通入冷的石灰乳制得漂白粉的反应为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正确;
D.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通入水中制氯水:
B. 可用溶液吸收少量:
C. 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
D 溶液与少量溶液混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与水反应为可逆反应,且HClO为弱酸应写化学式:,故A错误;
B. 被氧化生成硫酸,氯气少量,还会有亚硫酸氢根离子生成:,故B正确;
C.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最终生成硝酸亚铁,离子方程式为:,故C错误;
D.溶液与少量溶液混合:,故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事实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制烧碱:2Cl-+2H2OCl2↑+2OH-+H2↑
B. AgCl沉淀溶于氨水:AgCl+2NH3=[Ag(NH3)2]++Cl-
C. NO2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D. 乙醛和新制Cu(OH)2共热出现砖红色浑浊:CH3CHO+Cu(OH)2CH3COOH+Cu2O↓+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解池中Cl-在阳极优先放电被氧化为Cl2,而H2O在阴极放电产生H2和OH-,所以反应为2Cl-+2H2OCl2↑+2OH-+H2↑,A项正确;
B.AgCl溶液氨水形成可溶的[Ag(NH3)2]Cl,离子方程式为AgCl+2NH3=[Ag(NH3)2]++Cl-,B项正确;
C.NO2溶于水产生HNO3和NO,反应为3NO2+H2O=2HNO3+NO,C项正确;
D.碱性条件下,Cu(OH)2将乙醛氧化为CH3COONa而自身被还原为Cu2O,反应为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D项错误;
故选D。
17. 下列实验(图中部分夹持装置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羟基使苯环活化
B.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C.制备胶体
D.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苯酚和溴水反应时是苯环上的氢被溴取代,苯不能和溴水发生反应,故该实验能证明羟基是苯环活泼,A不符合题意;
B.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用此法除去乙酸,B符合题意;
C.氯化铁溶液在加热时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C不符合题意;
D.铜和浓硫酸加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剩余的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实验定制备下列气体所选用的发生装置、制备试剂和除杂试剂均正确的是
选项
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试剂
除杂试剂
A
a
固体+固体
碱石灰
B
c
+浓盐酸
NaOH溶液+浓硫酸
G
b
大理石+稀硫酸
浓硫酸
D
c
无水乙醇+浓硫酸
NaOH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使用NH4Cl 固体和 Ca(OH)2 固体制备NH3采用装置a,可采用碱石灰干燥NH3,A项正确;
B.Cl2会和NaOH反应,B项错误;
C.生成的CaSO4微溶,覆盖在CaCO3表面会阻碍反应进行,故应采用稀盐酸,C项错误;
D.制备乙烯需要控制反应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且得到的气体还需要干燥,D项错误。
答案选A。
19. 利用下列试剂和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气体并除去其中的非水杂质,能达到目的的是(必要时可加热,加热及夹持装置已略去)
选项
气体
试剂I
试剂Ⅱ
试剂Ⅲ
A
浓盐酸
溶液
B
浓硝酸
饱和溶液
C
稀盐酸
饱和溶液
D
浓硫酸
酸性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室中制备的Cl2中含有HCl,除去Cl2中的HCl应该用饱和食盐水,而不是NaOH溶液,A不合题意;
B.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Na2SO3氧化为Na2SO4,故不能用浓硝酸和Na2SO3来制备SO2,而应该用70%H2SO4和Na2SO3来制备SO2,B不合题意;
C.实验室用稀盐酸和CaCO3制备CO2,此时CO2中含有少量的杂质HCl,可用饱和NaHCO3溶液来除去CO2中的HCl,C符合题意;
D.实验室可以将浓硫酸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迅速加热到170℃来制备乙烯,这样制得的乙烯中含有SO2、CO2和乙醇蒸气等杂质,由于乙烯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除杂,应该用NaOH溶液来除杂,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B. 证明苯环使羟基活化
C. 制备并收集NO2 D. 检验溴乙烷的水解产物Br-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上述装置中先闭合K1,打开K2构成电解池装置,左侧石墨电极为阳极,溶液中的水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右侧石墨电极作阴极,放出氢气;再闭合K2,打开K1,形成原电池,右侧石墨电极为负极,氢气放电,左侧石墨电极为正极,氧气得电子,能达到实验目的,A符合题意;
B.溴水和苯酚反应三溴苯酚,说明羟基使苯环活化,B不符合题意;
C.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C不符合题意;
D.证明存在溴离子,应该首先将反应后的溶液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氧化性:
向溶液中加入溴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与溴水的颜色进行比较
B
检验中的溴元素
将与溶液混合加热,静置,向上层清液加入溶液,观察是否生成浅黄色沉淀
C
证明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D
用固体配制溶液
将固体放在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碘化钾和溴反应生成溴化钾和碘单质,碘溶于水和溴水的颜色不同,故能通过与溴水对比颜色证明该反应发生,进而证明溴的氧化性大于碘,A正确;
B.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时,加入氢氧化钠水解后需要假如硝酸酸化,防止氢氧化钠干扰,B错误;
C.蔗糖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合,C错误;
D.配制溶液需要使用一定容积的容量瓶,D错误;
故选A。
2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关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证明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平衡
向含有酚酞的溶液中滴入溶液至过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
比较和的酸性强弱
常温下,用pH试纸测定溶液和溶液的pH
C
制备胶体
向NaOH溶液中滴加5~6滴饱和溶液,加热
D
检验蔗糖酸性条件下水解的产物
取少量蔗糖水解液,直接加入新制的,加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沉淀,使碳酸根离子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碱性减弱,红色变浅,选项A正确;
B.Na2SO3溶液和CH3COONa溶液的浓度未知,应测定等浓度的盐溶液的pH,选项B错误;
C.NaOH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应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胶体,选项C错误;
D.蔗糖水解后,应加NaOH中和酸,不能直接加入新制的Cu(OH)2检验葡萄糖,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23. 小组同学探究和物质A的反应,实验如下。
装置
序号
物质A
实验现象
①
溶液(调)
铜粉溶解,溶液变为深棕色[经检验含]
②
溶液
铜粉溶解,溶液变为蓝绿色
③
溶液(调)
无明显变化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②中铜粉溶解原因:
B. ①中产生的原因:时直接将还原为
C. 若向③中加入固体,推测铜粉会溶解
D. ①②③现象的差异不仅与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有关,也与反应速率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②中,铜与铁离子反应生成蓝色铜离子和绿色亚铁离子,A正确;
B.经检验含,说明加入铜粉后铜与铁离子反应生成蓝色铜离子和绿色亚铁离子,酸性条件下亚铁离子与硝酸根离子反应产生NO,选项B不正确;
C.若向③中加入固体,因酸性条件下亚铁离子与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产生了硝酸铁,根据实验①的条件,推测铜粉会溶解,选项C正确;
D.①②③现象的差异不仅与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有关,如铁离子、硝酸根离子等氧化性强弱,亚铁离子还原性等;也与反应速率有关,也氯离子、硝酸根离子,氢离子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关,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24.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 甲酸的结构式: B. 乙醇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C. 溴化钠的电子式: D. 结构示意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酸的结构简式为HCOOH,C原子为sp2杂化,无孤电子对,其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O原子为sp3杂化,含2对孤电子对,空间结构为V形,故其结构式为 ,A正确;
B.用原子间的相对大小表示分子的真实的空间结构的模型为空间结构模型,由于半径:C>O>H,则乙醇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为: , 为乙酸的空间填充模型,B错误;
C.NaBr为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C错误;
D.Fe2+核外有3个电子层,K、L、M层上的电子数分别是2、8、14,Fe2+的结构示意图: ,D错误;
故答案为:A。
25.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 的模型: B. 羟基的电子式:
C. 的结构示意图: D.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心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不含孤对电子,模型为平面三角形,故A错误;
B.羟基是电中性微粒,电子式为: ,故B正确;
C.S为16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8,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C正确;
D.8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4,核素表示式为:,故D正确;
故选:A。
26.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 氯化钙的电子式:
B. 基态C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C. 顺-2-丁烯的分子结构模型:
D. Cl-Cl的p-pσ键电子云图形: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钙的电子式为,A正确;
B.基态C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B错误;
C.顺-2-丁烯的分子结构模型为,C正确;
D.p-pσ键的原子轨道头碰头方式重叠,则Cl-Cl的p-pσ键电子云图形为,D正确;
故选B
27.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不正确的是
A. 1-丁烯的实验式:CH2
B. 的VSEPR模型:
C. 基态Cr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54s1
D. HCl分子中σ键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1-丁烯的结构简式:CH2═CH-CH2CH3,其实验式为CH2,选项A正确;
B.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故其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选项B不正确;
C.基态 Cr 原子为24号元素,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选项C正确;
D.HCl分子中σ键的形成:,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28.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 HClO的电子式:
B. 中子数为1的氢原子:
C. NaCl的晶胞:
D. 反-2-丁烯的结构简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 HClO的电子式:,故A错误;
B. 中子数为1的氢原子:,质量数为2,故B正确;
C. NaCl的晶胞:,故C错误;
D. 反-2-丁烯的结构简式:,故D错误;
故选B。
29. 实验:将一小粒钠放在石棉网上,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钠剧烈燃烧,有白烟生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钠熔化后体积增大,说明钠原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
B. 反应过程中,的键断裂
C. 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D. 该实验说明的氧化性比的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钠熔化后体积增大,说明钠原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故A正确;
B.反应过程中,的3p上的键断裂,故B正确;
C.的形成过程钠原子失去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可表示为 ,故C正确;
D.该实验没有对比无法说明的氧化性比的强,故D错误;
故选:D。
30. 氯化亚铜(CuCl)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印染等行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l的过程,并进行相关物质转化的探究。
已知:酸性条件下Cu+不稳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气体是HCl,可抑制CuCl2•2H2O加热时水解
B. 途径1中产生的Cl2可以回收利用,也可以通入饱和NaOH溶液中除去
C. 途径2中20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l22CuO+2HCl↑
D. CuCl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4H++SO=2Cu2++SO2↑+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l,为抑制CuCl2水解,要在HCl气流下加热,加热温度大于300C,发生,直接加热CuCl2•2H2O会生成Cu2 (OH ) 2Cl2,Cu2 (OH ) 2Cl2加热到200C生成CuO。据此解答。
A.氯化铜水解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氢,X气体是HCl,可抑制CuCl2•2H2O加热时水解,A正确;
B.氯气能被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防止污染,也可以将其转化为氯化氢,回收循环利用,B正确;
C.途径2中200℃时反应生成氧化铜,由原子守恒可知,还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l22CuO+2HCl↑,C正确;
D.氯化亚铜不溶于水,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D错误;
故选D。
31. 明矾可用作净水剂。某同学设计利用废铝箔(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制备明矾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B. 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 操作a是蒸发结晶,用到的仪器有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等
D. 明矾净水的原理:水解生成的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铝沉淀,过滤后滤渣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加入硫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明矾。
【详解】A.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③为氢氧化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正确;
C.混合溶液蒸发结晶不能得到带结晶水的物质,该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明矾,C错误;
D.明矾中的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从而达到净水目的,D正确。
答案为:C。
32. 钛酸钡是电子陶瓷基础母体原料,超细微粉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已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向中先加入,可防止其水解生成
B. 得到溶液1的反应:
C. 加入过量氨水,有利于提高的产率
D. “煅烧”得到的气体A是和的混合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与草酸先生成TiO(C2O4),再向体系中加入钡离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TiO(C2O4)+Ba2++4H2O=BaTiO(C2O4)2·4H2O↓,生成的BaTiO(C2O4)2·4H2O再经过隔绝空气煅烧,得到BaTiO3,同时得到CO、CO2及水蒸气,涉及的方程式为BaTiO(C2O4)2·4H2O BaTiO3+2CO↑+2CO2↑+4H2O,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已知信息可知,四氯化钛水解显酸性,所以向中先加入,可抑制其水解,从而防止生成,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得到溶液1的反应:,B正确;
C.加入过量氨水,则溶液碱性过强,可能会生成TiO(OH)+,从而降低TiO(C2O4)的浓度,不利于提高的产率,C错误;
D.根据分析,结合原子守恒可知“煅烧”得到的气体A是和的混合物,D正确;
故选C。
33. 化学链甲烷干重整联合制氢部分工艺的原理如图所示:
将1mol和充入干重整反应器,发生:
重整反应:
积炭反应:
研究发现,增大n(FeO)能减少积炭,并增大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的化学式为,被还原后可循环利用
B. 增大n(FeO)能增大,推测发生
C. 减少n(FeO),Fe上的积炭会导致蒸汽反应器中产生的纯度降低
D. 干重整反应器中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A.蒸汽反应器中是铁和水蒸气反应得到氢气和X,X的化学式为,被还原后得到铁单质可循环利用,故A正确;
B.增大n(FeO)能减少积炭,并增大的值,说明FeO与C反应生成CO,推测发生总反应:,故B正确;
C.减少n(FeO),Fe上的积炭会在蒸汽反应器中与水蒸气反应:,导致蒸汽反应器中产生的中混有CO,纯度降低,故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干重整反应器中还存在积炭反应,据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存在:,故D错误;
故选D。
34. 某小组研究SCN-分别与Cu2+和Fe3+的反应:
编号
1
2
3
实验
现象
溶液变为黄绿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为CuSCN)
溶液变红,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量逐渐增多
接通电路后,电压表指针不偏转。⼀段时间后,取出左侧烧杯中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没有观察到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1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KSCN为还原剂
B. 实验2中“溶液变红”是Fe3+与SCN-结合形成了配合物
C. 若将实验3中Fe2(SO4)3溶液替换为0.25 mol/LCuSO4溶液,接通电路后,可推测出电压表指针会发生偏转
D. 综合实验1~3,微粒的氧化性与还原产物的价态和状态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反应1中,SCN-失去电子被氧化为(SCN)2,Cu2+得到电子被还原为Cu+,Cu+再与SCN-反应产生CuSCN沉淀,反应方程式为2Cu2++4SCN-=2CuSCN↓+(SCN)2,该反应中KSCN为还原剂,A正确;
B.Fe3+与SCN-反应产生络合物Fe(SCN)3,使溶液变为血红色,B正确;
C.在实验2中溶液变为红色,发生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反应产生Fe(SCN)3使溶液变为红色。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量逐渐增多,说明其中同时还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2Fe3++2SCN-=2Fe2++(SCN)2,Fe2+与[Fe(CN)6]3+反应产生Fe3[Fe(CN)6]2蓝色沉淀,因此接通电路后,电压表指针会发生偏转。将0.125 mol/LFe2(SO4)3溶液与0.05 mol/LCuSO4溶液通过U型管形成闭合回路后,接通电路后,电压表指针不偏转,说明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未产生Fe2+,故滴入K3[Fe(CN)6]溶液,也就不会产生蓝色沉淀,可见Fe2(SO4)3溶液浓度降低后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若加入CuSO4溶液0.25 mol/L,比0.5 mol/LCuSO4溶液浓度也降低一半,则接通电路后,可推测出电压表指针也不会发生偏转,C错误;
D.0.5 mol/LCuSO4溶液及0.25 mol/L溶液会与0.1 mol/LKSCN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三种物质浓度都是原来的一半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微粒的氧化性与还原产物的价态和状态有关,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35. 某同学检验海带中是否含有碘元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Ⅰ:灼烧干海带得到海带灰;
步骤Ⅱ:将海带灰加蒸馏水溶解、过滤,得到海带灰浸取液;
步骤Ⅲ:取少量浸取液于试管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未变蓝;再加入溶液(硫酸酸化),溶液变为蓝色;
步骤Ⅳ:将溶液(硫酸酸化)替换为氯水,重复步骤Ⅲ,溶液未变蓝;
步骤Ⅴ:向步骤Ⅳ所得溶液中通入,溶液迅速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步骤Ⅰ中,灼烧干海带的目的是除去有机化合物,获得可溶性碘化物
B. 步骤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 若将步骤Ⅴ中的替换为溶液,也可能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
D. 对比步骤Ⅲ、Ⅳ和Ⅴ中实验现象,说明该条件下氧化性比氯水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A.干海带灼烧过程中所含有机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得到可溶性碘化物,故A正确;
B.根据步骤III中现象可知,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得反应离子方程式:,故B正确;
C.由步骤IV、步骤V的现象可知氯水将碘化物氧化为碘酸盐,碘酸盐被二氧化硫还原碘单质,也具有较强还原性,也能将碘酸盐还原为碘单质,故C正确;
D.对比步骤Ⅲ、Ⅳ和Ⅴ中实验现象,可知只能将碘化物氧化为碘单质,而氯气能将碘化物氧化为碘酸盐,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故D错误;
故选:D。
36. 某同学进行如下兴趣实验:
反应原理:①
②
③
现象:立即产生橙红色沉淀,几秒钟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中表现氧化性
B. 反应后混合液的减小
C. 该实验条件下,反应速率:③>②
D. 若用溶液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现象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①中中I元素为+5价,生成物I-中I元素为-1价,为氧化剂,表现氧化性,A项正确;
B.反应①生成的I-和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而反应②消耗的I-和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6,且反应③也消耗I-,所以总的来说H+生成的数量大于消耗的数量,H+数量增多,pH减少,B项正确;
C.先产生了橙红色沉淀后溶液颜色变蓝,说明反应速率③>②,C项正确;
D.若用溶液代替溶液,则没有生成反应②所需的H+,反应②难以发生,现象应该不同,D项错误。
答案选D。
37. 为探究FeCl3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FeCl3和Na2SO3溶液浓度均为0.1mol·L−1)。
实验
操作与现象
①
②
③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合理的是
A. 实验①说明加热促进Fe3+水解反应
B. 实验②说明Fe3+ 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实验③说明Fe3+ 发生了水解反应,但没有发生还原反应
D. 实验①-③说明SO对Fe3+ 水解反应无影响,但对还原反应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实验①现象可知,加热FeCl3溶液,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的胶体,说明加热促进Fe3+水解反应,A正确;
B.实验②过量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2SO3溶液,溶液变红褐色,说明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再滴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Fe3+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整个过程说明Fe3+ 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还原反应,B正确;
C.实验③过量Na2SO3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变红褐色说明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一份滴加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Fe3+与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另一份煮沸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发生了胶体的聚沉;整个过程说明Fe3+ 发生了水解反应,但没有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
D.由BC分析可知,Fe3+均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说明对Fe3+的水解反应有促进作用,少量对Fe3+的还原反应有影响,过量对Fe3+的还原反应无影响,D错误;
故选D。
38. 某小组同学探究溶液中的能否被金属钠还原,进行实验:
①在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大小的金属钠,逐滴滴加溶液,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浅绿色。
②向溶液中持续通入,水浴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向溶液中加入固体,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浅绿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①中还可能观察到钠块浮在溶液表面,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B. 实验②中的现象说明实验①中溶液变色的原因与产生的气体无关
C. 实验③中的现象说明实验①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D. 上述实验能证明溶液中的可以被金属钠还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钠与水反应时钠浮在水面,然后熔化成闪亮黄色小球,在水面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放热,故还可能观察到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A正确;
B.实验②为对照实验,探究H2对KMnO4的影响,实验②中的现象说明实验①中溶液变色的原因与产生的H2无关,B正确;
C.实验③为对照实验,探究NaOH对KMnO4的影响,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浅绿色,说明实验①中可能发生的反应:4+4OH-═+O2↑+2H2O,C正确;
D.上述三个实验证明碱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可以生成锰酸根离子,4+4OH-═+O2↑+2H2O,不能说明溶液中的可以被金属钠还原,D错误;
故答案为:D。
39. 探究Cu与溶液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①:向10mL0.2mol/L溶液(pH≈1)中加入0.1gCu粉,振荡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6h后,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绿色。实验过程中未见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几乎不变。
实验②:在密闭容器中向10mL0.6mol/L溶液中加入0.1gCu粉,10h后溶液变为淡蓝色。
实验③:在密闭容器中向10mL0.6mol/L溶液中分别加入0.1gCu粉和0.1g固体,0.5h溶液变黄,3h溶液变为黄绿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①中发生了反应:
B. 推测实验②的离子方程式是:
C. 对比实验①和②,①中溶解Cu的主是
D. 对比实验②和③,与反应的速率大于与Cu反应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①中取上层清液,滴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说明产生了亚铁离子。6h后,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绿色,说明有铜离子生成,故发生了反应:,A正确;
B.实验②溶液变为淡蓝色,说明生成了铜离子,则推测实验②的离子方程式是:,B正确;
C.对比实验①和②,①中溶解Cu的主是铁离子,不是硝酸根离子,C错误;
D.对比实验②和③,③中显生成铁离子,后生成铜离子,说明与反应的速率大于与Cu反应的速率,D正确;
故选C。
40. 瓜环[n](n=5,6,7,8…)是一种具有大杯空腔、两端开口的化合物(结构如图),在分子开关、催化剂、药物载体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瓜环[n]可由和HCHO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成瓜环的两种单体中分别含有酰胺基和醛基
B. 分子间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氢键
C. 生成瓜环[n]的反应中,有键断裂
D. 合成1mol瓜环[7]时,有7mol水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 中含有酰胺基、HCHO中含有醛基,故A正确;
B. 分子中含N、O两种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分子之间可以形成OH、NH两种氢键,故B正确;
C.生成瓜环[n]的反应中,甲醛中的C=O键断裂,即键断裂,故C正确;
D.由瓜环[n]结构简式可知生成1mol链节结构生成2mol水,则合成1mol瓜环[7]时,有14mol水生成,故D错误;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定稿-2023-2024学年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化学试卷docx、高三化学-海淀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pdf、定稿-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化学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专题228相似形章末拔尖卷沪科版原卷版docx、专题228相似形章末拔尖卷沪科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化学试题docx、化学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