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单元测试题(30份)
-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测试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测试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同步习题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测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测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2019)选择性必修1,共20页。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科学家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其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O的总能量比CO2的低
B.状态Ⅰ→状态Ⅱ有新物质生成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向等体积等浓度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5滴等浓度的CuSO4和FeCl3溶液,观察气体产生的速度
比较Cu2+和Fe3+的催化效果
B
两支试管,都加入2mL1mol/L的酸性KMnO4溶液,再同时向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0.1mol/L的H2C2O4溶液和2mL0.05mol/L的H2C2O4溶液,观察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时间
探究草酸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C
在锥形瓶内各盛有2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然后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1mol/L和40mL18mol/L的硫酸。比较两者收集10mL氢气所用的时间
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D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B. C. D.
3.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移动,一定变化 B.平衡不移动,可能变化
C.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D.变化,平衡可能不移动
4.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将新制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
当滴到一定量时,红色褪去
氯水具有酸性
B
将铜丝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气体具有漂白性
C
将和的混合气体通入密闭的注射器,压缩活塞
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D
在2%溶液中,逐滴滴入2%的氨水
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
结合银离子能力:氨分子氢氧根离子
A.A B.B C.C D.D
5.我国某科研团队开发催化剂用于光热催化加氢制。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表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选择性等于的物质的量与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历程中能垒最大为
B.该反应历程中,的选择性为100%
C.催化剂表面上、CO脱附都会放出能量
D.反应历程中有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6.在600K下,按初始投料比分别为1:1、1:2、1:3投料,发生反应为。测得不同压强下,CO平衡转化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X代表起始投料比为1:1
B.,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若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会使对应的曲线上移
D.m点对应的的平衡转化率为60%
7.某温度下,在1L恒容真空密闭容器中充入5.0mol块状X,发生反应:2X(s)Y(g)+2Z(g),测得如表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间段/s
0~20
0~40
0~60
产物Z的平均生成速率/mol•L-1•s-1
0.10
0.075
0.05
A.10秒时,c(Y)小于0.50mol/L
B.30秒时,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约为66.7%
C.40秒时,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D.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时,达到化学反应的限度
8.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测得相同时间内,A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虚线表示A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速率常数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已知:①对于反应,,x为物质的量分数。
②已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是速率常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上图判断,该反应的 B.曲线ac代表,bd代表
C.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D.升高温度时,减小
9.某温度时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 。实验测得,,、为速率常数,只受温度影响。
容器编号
起始浓度/
平衡浓度/
I
0.6
0
0
0.2
Ⅱ
0.6
0.1
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B.Ⅰ中的平衡转化率约为66.7%
C.Ⅱ中达到平衡状态时,
D.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增大,减小
10.自由基是化学键断裂时产生的含未成对电子的中间体,HNO自由基与O2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历程中生成产物P2的能垒的最大值为186.19kJ•mol-1
B.产物P1的键能总和大于产物P2的键能总和
C.生成产物P1的反应的快慢取决于中间产物Z的生成速率
D.其他条件不变,适当升高温度有利于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P2
11.图中展示的是乙烯催化氧化的过程(部分相关离子末画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和在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B.该转化过程中,有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C.该转化过程中,涉及反应
D.乙烯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工业上傕化氧化可制得,主要反应如下:
反应I
反应II
还可能发生下列副反应:
反应III
反应IV
反应V
研究发现,在实验条件下,乙醇的转化率都接近.下,氧醇比为0.6时,部分气体产物(、、和)的平衡分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用气体物质的分压替换浓度计算得到的平衡常数称为分压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0K时,反应体系中一定有积碳产生
B.曲线①表示的平衡分压随温度的变化
C.720K时,反应IV的
D.其他条件一定,增加体系压强,产物中氢气的量增多
13.在处理汽车尾气的三元催化剂中,Rh的主要作用是消除NxO,Pd的主要作用是消除CO,Rh2Pd2异核团簇催化NO和CO的部分反应机理及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剂使总反应的反应热为零
B.CO的存在对N-O键的断裂有促进作用
C.在NO和CO的整个反应中,N-O键的断裂是决速步骤
D.催化反应方程式为2CO+2NO2CO2+N2
二、多选题
14.下列实验操作所得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海带中提取碘单质时,用苯做萃取剂
液体分层,下层溶液为紫红色
碘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B
工业上用与焦炭在高温条件制备粗硅
生成可燃性气体,得到黑色固体粗硅
非金属性:
C
向甲、乙两试管中各加入4mL 0.01的酸性溶液,甲试管中加入2mL 0.1的溶液;乙试管中加入2mL 0.2的溶液
两支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乙试管完全褪色的时间更短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将10mL 2的KI溶液与10mL 1 溶液混合
充分反应后,滴加数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变红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三、非选择题
15.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要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回答下列问题:
I.某温度下,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总反应为CO2(g)+3H2(g)=CH3OH(g)+H2O(l),△H=akJ•mol-1。
(1)已知H2(g)、CH3OH(l)的燃烧热分别为285.8kJ•mol-1、726.5kJ•mol-1,且CH3OH(l)=CH3OH(g) △H=+35.2kJ•mol-1,则a= 。
II.在体积为4.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8molCO2和2.0molH2,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0,测得CO2、CH3OH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2)0~3min时间段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4molCO2和1.2molH2O(g)(保持温度不变),则此平衡将 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不”、“向逆反应方向”)。
(4)下列措施能使增大的是 。
A.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B.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
C.降低温度、增大压强 D.再充入0.8molCO2
16.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实验数据见下表),c为初始时盐酸的浓度(),测定反应相同时间后产生氢气的体积V。则值最大的组是 (填组别序),其原因是 。
组别
温度/℃
铁的状态
1
2.0
25
块状
2
2.5
30
粉末
3
2.5
50
块状
4
2.5
50
粉末
17.甲醇(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已知
CH3OH(1) + O2(g) = CO(g) + 2H2O(g) ; △H = -443.64 kJ·mol-1
2CO (g) + O2(g) = 2CO2(g) ; △H = -566.00 kJ·mol-1
H2O(1) = H2O (g) ; △H = +44.00 kJ·mol-1
(1)试写出能表示CH3OH(l)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2)800℃时A、B、C三种气体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时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
②2min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
③下列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容器中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D.每消耗2mol A的同时生成1mol C E.A、B、C浓度之比为2:2:1 F.混合气体中A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④为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恒容通入He B.分离出B C.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D.适当升高体系温度
18.沼气的主要成分是,还含有、等。JoDeVriezc等设计了利用膜电解法脱除沼气中的和,并将阴极处理后气体通入合成塔制成高纯度生物甲烷。在合成塔中主要发生的反应如下:
反应Ⅰ:
反应Ⅱ:
调节,充入合成塔,当气体总压强为,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如图1所示,不同压强时,的平衡转化率如图2所示。
(1)图1中,时,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是 ;
(2)图2中,相同温度下,压强越大,的平衡转化率越大,其原因是 ;在压强为时,当温度在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的平衡转化率始终减小,其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可知,CO和O的总能量高于CO2的总能量,A错误;
B.由图可知,状态Ⅰ→状态Ⅱ,仅是CO和O原子距离变小,无新物质生成,B错误;
C.CO和O生成CO2,C原子和O原子形成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原子在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CO2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阴离子不同,无法比较Cu2+和Fe3+的催化效率,A错误;
B.两组实验中草酸均不足量,高锰酸钾均无法褪色,B错误;
C.18mol·L-1的硫酸为浓硫酸,浓硫酸锌粒反应生成物为SO2,无H2产生,无法比较产生H2的速率,C错误;
D.反应物浓度和压强均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可以用来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催化剂、浓度、温度、反应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查对象为单一变量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3.C
【详解】A.平衡移动,不一定变化,比如改变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K不变,故A错误;
B.平衡不移动,可能是催化剂或等体积反应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而温度一定不变,则一定不变,故B错误;
C.变化,说明温度一定改变,则平衡一定移动,故C正确;
D.变化,说明温度一定改变,则平衡一定移动,平衡不可能不移动,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D
【详解】A. 将新制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其中HClO具有漂白性,也能使红色褪去,故A错误;
B. 铜丝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为SO2,SO2通入石蕊溶液中,会与水生成H2SO3,使溶液变红,SO2不能使石蕊溶液褪色,故B错误;
C. 密闭的注射器中NO2与N2O4会相互转化,压缩活塞,有色气体NO2的浓度增大,虽然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但并不能抵消因体积减小而使NO2的浓度增大的量,最终的结果仍是NO2的浓度增大,故C错误;
D. 在1ml 2%溶液中,逐滴滴入2%的氨水,先生成AgOH白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于氨水中,生成[Ag(NH3)2]+,所以氨分子结合银离子的能力大于氢氧根离子结合银离子的能力,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由图可知,在历程中能垒最大的是的能垒为0.77eV,故A错误;
B.CO2加氢生成了副产物CO、CH3OH、CH4的选择性小于100%,B项错误;
C.由图可知,是脱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C项错误;
D.反应历程中过程中有极性键的断裂,过程中有极性键的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相同温度下,氢气投料越多,平衡向右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越大,故曲线X代表1 : 3投料,A项错误;
B.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H2)=2v逆(CH3OH),B项错误;
C.生成甲醇是放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平衡曲线均下移,C项错误;
D.曲线Y代表1 : 2投料,即起始按化学计量数投料,则CO、H2的平衡转化率相等,D项正确;
故选D。
7.A
【详解】A.随着反应的进行,平均反应速率不断减小,第20秒时,Z的平均生成速率为0.10mol•L-1•s-1,则第10秒时,Z的平均生成速率大于0.10mol•L-1•s-1,Z的浓度大于0.10mol•L-1•s-1×10s=1mol/L,此时Y的浓度大于0.50mol/L,A不正确;
B.反应过程中,始终满足Y(g)、Z(g)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关系,所以第30秒时,Z的体积分数为×100%≈66.7%,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40s末Z的浓度为0.075mol•L-1•s-1×40s=3mol•L-1,60s末Z的浓度为0.05mol•L-1•s-1×60s=3mol•L-1,即40秒时,反应已达平衡状态,C正确;
D.随着反应的进行,X不断分解,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压强不断增大,当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时,达到化学反应的限度,D正确;
故选A。
8.A
【详解】A.由图可知,随温度升高,A的平衡转化率降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由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说明随温度变化比随温度变化慢,图像bd的斜率小于曲线ac,所以曲线ac代表,曲线bd代表,B正确;
C.时,A的平衡转化率为40%,A转化的物质的量为%,则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C正确;
D.,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温度对逆反应速率影响大于正反应速率,升高温度时,减小,D正确;
故选:A。
9.D
【分析】先用三段式法计算出实验Ⅰ中各组分的改变浓度和平衡浓度:
而实验Ⅱ相当于在Ⅰ的基础上再加入NO,平衡会逆向移动,再判断各量的变化,以此来解析;
【详解】A.该反应ΔH>0,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Ⅰ中NO2的平衡转化率为×100%≈66.7%,B正确;
C.Ⅰ中平衡时c(O2)=0.2 mol·L−1,实验Ⅱ相当于在Ⅰ的基础上再加入NO,平衡会逆向移动,c(O2)<0.2 mol·L−1,C正确;
D.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反应的、均增大,D错误;
故选:D。
10.B
【详解】A.该历程中生成产物P2的能垒的最大值为-18.91 kJ·mol-1-(-205.1 kJ·mol-1)=186.19 kJ·mol-1,故A正确;
B.由图可知产物P1的相对能量高于产物P2的相对能量,故P1生成P2为放热反应,再根据反应的焓变与键能的关系:ΔH=E(反应物的总键能)-E(生成键的总键能)<0,即产物P1的键能总和小于产物P2的键能总和,故B错误;
C.活化能(能垒)最大的步骤决定总反应速率,所以生成产物P1的反应在的快慢取决于中间产物Z的生成速率,故C正确;
D.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P2的能量较大,受温度的影响大,所以知识升高温度有利于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P2,故D正确;
故选B。
11.D
【详解】A.过程Ⅳ消耗Cu2+,过程Ⅴ生成Cu2+,过程Ⅰ消耗PdCl,过程Ⅵ生成PdCl,所以PdCl和Cu2+在反应中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故A正确;
B.由图可知,过程Ⅱ中存在水分子中O—H键断裂,过程Ⅴ生成水分子时有氢氧极性键形成,故B正确;
C.过程Ⅴ中O2与Cu+反应生成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Cu++O2+4H+=4Cu2++2H2O,故C正确;
D.反应中,CH2=CH2最终被O2氧化为CH3CHO,则乙烯催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为2CH2=CH2+O22CH3CHO,故D错误;
故选D。
12.A
【分析】反应II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O的平衡分压增大,另外的平衡分压减小,的平衡分压增大,说明曲线①表示CO的平衡分压随温度的变化,曲线②代表的平衡分压随温度的变化,以此解答。
【详解】A.由图可知,500K时,、、、4种气体中和CO的平衡分压最小,说明反应V正向进行较多,反应体系中一定有积碳产生,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曲线①表示CO的平衡分压随温度的变化,故B错误;
C.反应IV的,由图可知,720K时,,则=1,故C错误;
D.反应III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平衡正向移动,氢气的量减小,反应IV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平衡逆向移动,氢气的量减小,压强对反应V的平衡没有影响,综上所述,其他条件一定,增加体系压强,产物中氢气的量减少,故D错误;
故选A。
13.A
【详解】A.催化剂不能够改变反应的焓变,A错误;
B.图像分析可知,CO存在,N-O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降低,CO的存在对N-O键的断裂有促进作用,B正确;
C.N-O键的断裂需要的能量最高,反应速率最慢,在NO和CO的整个反应中,N-O键的断裂是决速步骤,C正确;
D.图像分析可知催化反应的总反应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N2,D正确;
故答案为:A。
14.CD
【详解】A.海带中提取碘单质时,用苯做萃取剂,液体分层,有机层在上层,则上层溶液为紫红色,选项A错误;
B.用与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制备粗硅,为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比较C、Si的非金属性强弱,选项B错误;
C.高锰酸钾不足,且草酸的浓度不同,只有一个变量,两支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乙试管完全褪色的时间更短,可以证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选项C正确;
D.将10mL2mol/L的KI溶液与10mL 1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后,滴加数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变红,说明反应后溶液中仍然存在铁离子,能够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CD。
15.(1)-95.7
(2)0.1mol•L-1•min-1
(3) 不
(4)AC
【分析】Ⅰ:分别写出表示H2、CH3OH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加上已知的第三个热化学方程式,利用盖斯定律计算a。Ⅱ: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列出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充入新物质后,计算出浓度商,与平衡常数比较可知平衡是否移动。根据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来确认的变化。
【详解】(1)表示H2、CH3OH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根据盖斯定律得。
(2)0~3min内,有0.4molCO2发生了反应,同时有1.2molH2反应,H2浓度变化量为,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3)列出三段式:
平衡常数,平衡体系中充入CO2和H2O时,体系浓度商,Q=K,平衡不移动。
(4)A.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减小了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比值增大,A正确;
B.恒容时,充入He,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改变,平衡不移动,比值保持不变,B错误;
C.反应放热,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增大压强,平衡也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比值增大,C正确;
D.再充入0.8molCO2,使CO2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移动程度小于CO2增加程度,比值减小,D错误;
故选AC。
16. 4 第4组实验,温度最高、反应物的浓度最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最大,则化学反应速率最快
【详解】温度越高、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由图可知,第4组实验,温度最高、反应物的浓度最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最大,则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相同时间得到氢气体积最大。
17.(1)CH3OH(1)+O2(g) = CO2(g) + 2H2O(1) △H= -814.64kJ·mol-1
(2) 2A(g) 2B(g)+C(g) 0.1mol /(L·min) ACF CD
【详解】(1)Ⅰ.CH3OH(1) + O2(g) = CO(g) + 2H2O(g);△H = -443.64kJ·mol-1
Ⅱ.2CO (g) + O2(g) = 2CO2(g);△H = -566.00 kJ·mol-1
Ⅲ.H2O(1) = H2O (g);△H = +44.00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Ⅰ+Ⅱ×-Ⅲ×2得CH3OH(1)+O2(g) = CO2(g) + 2H2O(1);△H=( -443.64kJ·mol-1)+( -566.00 kJ·mol-1)-(+44.00 kJ·mol-1)2= -814.64kJ·mol-1;故答案为:
CH3OH(1)+O2(g) = CO2(g) + 2H2O(1) △H= -814.64kJ·mol-1;
(2)①根据图像,A的浓度降低,A是反应物;B、C的浓度升高,B、C是生成物;A的浓度变化是0.2mol/L、B的浓度变化是0.2mol/L、C的浓度变化是0.1mol/L,浓度的变化量比等于系数比,反应方程式是2A(g)2B(g)+C(g);
②=0.1mol/(L·min);
③A.反应2A(g)2B(g)+C(g),正反应气体系数和增大,压强是变量,体系压强保持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B.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密度是恒量,容器中气体密度保持不变,不一定平衡,B错误;
C.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物质的量减小,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是变量,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每消耗2mol A的同时生成1mol C,不能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E.A、B、C浓度之比为2:2:1,浓度不一定不变,所以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E错误;
F.根据平衡定义,混合气体中A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F正确;
故选ACF;
④A.恒容通入He ,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A错误;
B.分离出B,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
C.选择高效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
D.适当升高体系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D正确;
故选CD。
18.(1),,温度升高时,反应Ⅰ向左移动的二氧化碳增加量大于反应Ⅱ向右移动减少的二氧化碳的量;
(2) 增大压强,反应Ⅱ不移动,反应Ⅰ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反应Ⅰ中二氧化碳减少的平衡转化率始终大于反应Ⅱ中二氧化碳增大的平衡转化率
【详解】①由图Ⅰ可知,升高温度时CH4、H2O2的含量减少,H2、CO2的含量增加,则反应I为放热反应、反应Ⅱ为吸热反应,即△H1<0;恒压条件下,升高温度时反应I的平衡向逆向移动使CO2的量增加,反应Ⅱ的平衡正向移动使CO2的量减少,但反应I向左移动增加的CO2的量大于反应Ⅱ向右移动减少的CO2的量,所以CO2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温度升高时,反应Ⅰ向左移动的二氧化碳增加量大于反应Ⅱ向右移动减少的二氧化碳的量;
②反应II正向是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反应I正向为气体分子数缩小的反应,压强改变不影响其平衡移动,反应I正向为气体分子数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I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II的平衡,所以相同温度时,压强越大,CO2的平衡转化率越大;反应I为放热反应、反应II为吸热反应,压强为10MPa时,温度升高,反应I的平衡向逆向移动,反应II的平衡正向移动,但反应I逆向移动增加的CO2的量大于反应II正向移动减少的CO2的量,所以CO2的平衡转化率始终减小;
故答案为:增大压强,反应Ⅱ不移动,反应Ⅰ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Ⅰ中二氧化碳减少的平衡转化率始终大于反应Ⅱ中二氧化碳增大的平衡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