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须用0,诗文填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试卷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本次测试考号。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本试卷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包括三道大题,23道小题,共8页;如缺页、印刷不清,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眺望(tiào) 拾级(shí) 蛮横(hèng) 自园其说(yuán)
    B.彷徨(páng) 抉择(jüé) 萦绕(yíng) 振耳欲聋(zhèn)
    C.迂回(yū) 演绎(yì) 蜿蜒(wān) 色彩斑斓(lán)
    D.狡辨(biàn) 阻碍(zhǔ) 诬蔑(miè) 名副其实(fù)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__________,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以__________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__________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展现出自信自强的精神__________。
    A.推进 前所未有 融入 风采 B.推进 空前绝后 进入 风采
    C.推动 前所未有 融入 风度 D.推动 空前绝后 进入 风度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在生活里,要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选对方向,就不妨先不问收获,专心耕耘。成功的曙光也许就在前头。古往今来,多少成功者,都是凭借辛苦钻研和辛勤深耕,才取得了非凡。
    A.“生活”是名词,“耕耘”是动词,“可能”是副词。
    B.“有意义的事”是偏正短语,“辛苦钻研”是并列短语。
    C.“成功的曙光也许就在前头”这句话中,“也许”作状语。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才”改为“就”。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代表作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
    C.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贫穷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哥哥阿尔焦姆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2)阅读《艾青诗选》,请根据以下诗句提示写出具体诗作名称。(2分)
    作品
    诗句
    A《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士地爱得深沉……”
    B《 》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分)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5)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在友人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
    B.《江村》中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使诗人惬心快意。
    C.两首诗中“风怒号”和“抱村流”均用夸张修辞,前者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后者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
    D.两首诗都写出诗人彼时的愿望,前一首期盼广厦庇护天下寒士,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后一首但求故人供禄米,表现难得的安定生活带来的满足感。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晋平公浮①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跪而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②耳。夫腹下之毳③,背上之毛,增去④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默然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浮:泛舟。②六翮:(hé)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③毳:鸟兽的细毛。④去:失去。
    7.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无足而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尚可谓不好士乎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C.朝食不足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D.默然而不应焉。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2)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船 人 固 桑 进 跪 而 对 曰 君 言 过 矣
    10.【甲】文运用 A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B ,【乙】文中的船人固桑用 C 比喻人才,他想告诉晋平公 D 的道理。
    (C用原文两字词语回答;A、B、D三处均概括回答)(4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11~12题。(5分)
    【材料一】
    竹类植物简称竹,俗称竹子,全世界有70多属1200多种。严格意义上竹类不属树木范畴,竹似木非木,似草非草,介于草木之间。竹类分布广,面积大,生长快,成材早,一株毛竹从出笋到成材只需两个月,4-6年即可采伐利用,是可再生资源,有“第二森林”美称。
    ——摘自《中国绿色时报》
    【材料二】
    竹子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人们用竹子来狩猎,将竹子当作书写的载体,(1)__________。查阅历史文献,发现事实并不仅限如此。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早已有将竹子拟人化及将竹子比喻成君子的记载。比如《国风•卫风•淇奥》一诗,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
    到了汉代,(2)__________。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祀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意思是说,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是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这一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也奠定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基础。
    魏晋时期,(3)__________,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戴凯更是爱竹至深,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竹子,写了中国第一部画竹专论《竹谱》。
    在唐代,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咏竹之风更盛。许多有才华的大诗人留下了很多咏竹名句,灿若星辰。有人统计过,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达1000多首。竹林、竹风、竹影,表达文人隐居竹林的清逸;竹中空有节,表现了虚心、正直的品质;竹子凌霜傲雪,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文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又上了一个台阶。
    宋代,在“两竹”领域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在宋代诸多画作名家中,苏东坡的好友文同(字与可)颇有成就。苏东坡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写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盛赞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胸有成竹”这一成语也出自此篇。
    ——摘自《封面新闻》
    【材料三】
    竹笋壳制作的一次性餐具,在餐饮外卖市场供不应求:竹缠绕管廊等竹缠绕产品,在一些市政工程中推广应用;竹制集装箱底板防水且不易断裂,逐渐成为行业新宠……在共谋绿色发展的当下,竹子这一古老物种,正因科技赋能而创造更多替代塑料的可能。
    近日,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发挥竹子在治理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从科研成果到企业实践,再到国家行动、全球倡议,中国提出这一好“竹”意,将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专家表示,“以竹代塑”倡议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担当与务实行动,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摘自《人民日报》
    1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竹类严格意义上不属树木范畴,介于草木之间。其分布广,面积大,生长快,成材早,有“第二森林”美称。
    B.汉代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奠定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基础。
    C.“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于苏东坡好友文同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
    D.“以竹代塑”的倡议,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担当与行动,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12.请将下列三句话对应的序号填写到【材料二】中合适的位置。(3分)
    A.竹子进一步赋予人的品格
    B.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表现得更加直接
    C.更看重的是竹子的“物用”
    (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20分)
    遥远的麦田
    陈雪
    ①那是一块很大很大的麦田,大得把世界隔在视线的尽头。
    ②夕阳一盏,余晖满天。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濛又奇幻。其实,五月的麦子还很年轻,秆是绿的,叶是绿的,麦芒是绿的,麦仁也是绿的。落日多情,细亮的光线绕成网、织成幕,闪得人眼睛也细了。麦芒如一根根金制的吸管,吸收着大自然的灵气。闭上眼睛可以听到麦仁细细吮吸的陶醉声,还可以闻到麦子清甜的淀粉香。睁开眼,看见两只不知名的鸟儿正煽动着翅膀飞进夕阳的光晕里。那刻,我想起了(1)__________________。这里虽然没有山,但有树。有了树,鸟儿就有了家。远远望去,不知道是麦田长进了天里,还是天嵌入了麦田里,茫茫然连成了一片。
    ③我长久地站在那里,站成了一株麦子,披着轻薄的晚霞,浴着凉软的晚风,像麦子一样摇头晃脑。躲在麦田里的鸟儿时不时啁啾几声,潜伏起来的虫子悄悄地唧唧复唧唧,它们在吟诵田园诗。那刻,我想化用顾城的诗:麦子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④多久没有见过这么广阔、纯粹、真诚的世界了?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跳出农村,扎根于城市。然而,我的世界却越来越狭窄了。空间是狭窄的,狭窄到身体被限制在几十平方米的格子里。时间是狭窄的,狭窄到独处几乎成为奢望。时空的狭窄逼迫得人与事也狭窄起来,疏于用心经营。这些狭窄挤压得人心几乎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弹性的实体,脆弱冷漠、僵硬疏离。
    ⑤此刻,在这样一个偶然的黄昏,这一切都被抚慰。那颗心被抻开、再抻开。终于,它变得柔软了、敞亮了、自在了、豁达了。
    ⑥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
    ⑦故乡产麦,麦田如沙漠般辽阔无垠。田里易夹生野麦和燕麦,它们和小麦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很难区分。不过,它们的穗子和小麦穗明显不同。于是,每到抽穗时节,乡人们就会蹚入麦田拔除杂麦。
    ⑧那天,我做功课累得昏昏沉沉,母亲带我去麦田拔杂麦。平原地区的麦田连绵成海,人的视线几乎不受阻隔,被空旷拉到无限。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⑨不知过了多久,我腰身酸疼,抬身舒缓,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悬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菜做成托盘盛着咸蛋黄样的落日。余晖如金水般明晃晃、金灿灿地流动着——整个麦田神圣了。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渺小,这对年少轻狂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心里的骄狂在那一刻湮灭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一个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如浮尘般轻飘飘地浮在天地间。直至后来读(2)__________________,我才能准确描述当年的感受——孤独渺小。
    ⑩那天,麦田教给我谦卑和敬畏。那晚我辗转难眠,用目光在中国地图上游历了一遍又一遍。一个村庄的麦田就可以那么旷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个村庄呢?
    ⑪如今,我终于明白那天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女孩意识觉醒的日子,她在与天地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知道了“我是谁”“为什么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我想,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麦田,它养育我们的身体,启蒙我们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⑫天色渐青,遥远的麦田渐渐入梦。我知道,我又一次得到了它的点醒。
    13.根据选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

    1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濛又奇幻。
    15.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16.赏析选文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悬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菜做成托盘盛着咸蛋黄样的落日。
    17.请分析选文插入⑦—⑩段有何作用?(3分)
    18.请结合全文内容,判断以下诗句应分别填入第②段和第⑨段中的哪一处横线上,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A.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卜庆萍
    ①炎热的夏天酷暑难耐,又有猖獗的蚊子叮咬。今人依靠先进的科学,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应对自如。那么,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夏天又是如何驱蚊呢?
    ②用烟熏。夏天,古人困于蚊虫叮咬,因条件受限而无特效驱蚊之法,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烟熏驱蚊法。古人发现,蚊子怕烟熏,又有惧怕特殊味道的习性,因此古代多采取这种较为常见的烟熏驱蚊法。因艾草、蒿草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为古人驱蚊的最佳材料,燃烧艾草、蒿草以驱蚊的做法便走进了百姓日常生活。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③艾草、蒿草还被古人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秋天到来的时候,古人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保持干燥不受潮,等到来年夏天蚊子猖獗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古人将这种简易火绳在屋内点燃,夏天的晚上,驱蚊效果也是很好的。这火绳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蚊香。
    ④挂蚊帐。挂蚊帐的历史较为久远,这也是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炎炎夏日,叮人的蚊子被挡在蚊帐外面,人们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追溯历史,其实春秋时期就已有蚊帐了。南朝梁元帝在《金楼子》中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翠纱之帱”中避蚊。“翠纱之帱”,指的就是蚊帐。《诗经》中也提到过古代蚊帐,其诗“肃肃宵征,抱衾与褥”中的“褥”,即为那时的蚊帐。唐宋以后,蚊帐得以普及,当时多有诗歌记述蚊帐之事。北宋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中说:“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以此观之,那时蚊帐已是居家必备之物了。夏天酷热,蚊子又多,古代百姓为度苦夏,即使没钱,也要借钱弄一顶蚊帐以御蚊。
    ⑤佩戴香囊。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有驱蚊功效,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紫苏、菖蒲等。这相当于今人用风油精涂在身上,既醒脑明目,还能驱赶蚊蝇。佩戴香囊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时尚,明清时期很是流行,这使古人在驱蚊的同时,又追求了风尚。
    ⑥点吸蚊灯。清代出现了精巧的铜制吸蚊灯,锥形的灯身上张开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捻被点燃后,因冷热不均产生的气流,从喇叭口迅速吸入,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灯盏内而亡。吸蚊灯,又称灭蚊灯,其实在明代已开始使用,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就已提及此灯。这种吸蚊灯精巧又科学,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⑦使用灭蚊缸。古人还会采用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即在家中大缸内注水养青蛙,因蚊子喜阴凉,又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爱往缸里飞,一飞进去就会被青蛙吃掉了。
    ⑧种驱蚊草。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效。常见驱蚊草有藿香、紫罗兰、凤仙花、夜来香、猪笼草、薰衣草等。古人在夏夜乘凉时,既能呼吸芬芳的花香,又可防止蚊子的侵扰。
    ⑨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面对自然的种种挑战和困扰,古人虽不能像现在这样去分享盛世文明的先进劳动成果,但他们在艰难的起步中,每一种取材自然、想法奇妙的应对蚊虫侵扰的办法和措施,无不向世人展现了古人的努力和才智。也正基于此,今天的人们才一步步走向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可不能小觑古代简易的夏天驱蚊之法,那是一块块坚硬的现代文明基石。
    19.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20.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21.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3分)
    22.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将艾草、蒿草作为驱蚊的最佳材料是因为其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
    B.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挂蚊帐,历史较为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C.明清时期,古代文人雅士喜欢佩戴香囊,既有驱蚊功效,又追求了风尚。
    D.古代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三、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一首古诗,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寻觅逝去的美好;一张照片,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想起儿时生活的美好;一次旅游,让我们看到山川河流,欣赏自然万物的美好;一次对话,让我们心灵相通,懂得了理解的美好……美好藏在万事万物之中,让我们一起发现并记录。
    请以“藏在____________的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全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要求:
    ①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022—2023学年度八年级(下)期末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2分) 2.A(2分) 3.C(3分)
    4(1)D(3分) (2)A《我爱这土地》B《北方》
    5.(1)天涯若比邻 (2)心忧炭贱愿天寒
    (3)其翼若垂天之云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蒙络摇缀
    6.C(3分)
    【参考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7.C(3分)
    8.(1)唉!怎么才能(够)和名人贤士共享此乐呢?(安;得各1分)(2分)
    (2)如果您真的喜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苟;好;至各1分)(3分)
    9.船人固桑进/跪而对曰/君言过矣(2分)
    10.A.托物寓意;B.贤才难遇明主;
    C.六翮;D.想要拥有人才需懂得爱才和识别真正的人才。(每空各1分)
    【参考译文】晋平公在黄河附近畅游,觉得非常快乐说:“唉!(山川雄伟,景色壮丽),怎么才能和名人贤士共享此乐呢?”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无足而至,归您所有。如果您真的喜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平公很有些忿忿不平,说:“固桑啊,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粮。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聪明的固桑看到他执迷不悟,打了个比喻:“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双翼的羽茎。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双翼的羽茎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11.C(2分)
    12.(1)C (2)A (3)B(3分)
    13.(1)母亲带“我”去麦田拔杂麦时(2分)(共4分)
    (2)麦田让“我”脆弱冷漠、僵硬疏离的心变得柔软、敞亮、自在、豁达(2分)
    14.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远望麦田空濛奇幻的特点(1分);表现“我”对麦田的喜爱、好奇(1分)。(共3分)
    15.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帮母亲拔杂麦的急切(1分),在麦田里找寻杂麦的专注/认真/精准(1分)。(共4分)
    16.“悬”“盛”是两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与树木相融的美妙景色(1分),表现“我”对身处麦田中不经意间看到的美景的喜爱(1分)。(共2分)
    17.交代了“我”随母亲在故乡的麦田里拔杂麦收获谦卑和敬畏的经历(1分),解释了上文“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的原因(1分),突出了故乡的麦田对“我”的点醒作用(1分)(共3分)
    18.(1)A句(1分),理由:第②段主要描写了麦田的美妙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观赏麦田美景时悠闲畅快的心情,与A诗句所展现的诗人恬淡自然的心境相契合(1分)。
    (2)B句(1分),理由:第⑨段体现了作者在落日下感受到的天地的博大和自我的渺小,与B诗句所展现的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空间的广漠相契合(1分)。(共4分)
    19.古人夏天驱蚊的方法。(3分)
    20.引资料(1分),有力地(1分)说明了古人用燃烧艾草来驱蚊(1分)。(3分)(“有力地”如写成“增强说服力”,也可得1分)
    21.“通常”是“一般情况下”的意思,起限制作用(1分);说明“古人一般情况下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删去后过于绝对(1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1分)。(3分)
    22.D(2分)
    23.写作(50分)

    相关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须用0,诗文填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须用0,诗文填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