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及特点,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化能合成作用,1区别,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2联系,循环往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____________与_________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特点。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过程(以碳循环为例)。
明确有关碳循环的四点内容非生物环境中:CO2 和碳酸盐
(1)存在形式(2)流动形式
(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O2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
(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①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②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影响:使__________,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缓解措施:________,增加绿地面积;减少________________;开发清洁能源;提高秸秆还田率,增加农田土壤储碳量。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到的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
(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则判断为行为信息。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
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
同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双向的。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往往在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多种,
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
5.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考点三 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调节
(1)概念: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②功能平衡: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③________平衡: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_____________
________,它可使系统保持________。
②作用: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具备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
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比较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如北极苔
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很低。
(2)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3)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基础测评】1.易错诊断
(1)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2)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
(3)人为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
(4)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5)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
答案:(1)√ (2)√ (3)× (4)√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根本来源于(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 CO2 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答案:B
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信息传递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
4.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
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 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答案:C
考向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典例 1](2021 年广东高考)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 2020 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 2030 年前确保碳达峰(CO2 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CO2 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 CO2 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解析:(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平衡,使大气中的 CO2 浓度迅速增加,引起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
要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碳释放 碳存储
运用单、双箭头判断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的成分
在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 CO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 CO2。除大气中的 CO2 外,生产者、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
(1)图 1 中 A 至 D 代表的成分依次是生产者、大气中的 CO2、
(2)图 2 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A,代表消费者的是 B、D,代表分
解者的是 E,代表大气中 CO2 的是 C。
(3)图 3 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E,代表消费者的是 B、D、F,
代表分解者的是 C,代表大气中 CO2 的是 A。
1.(2022 年湖北高考)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
(1)图中 A 代表________;肉食性动物 1 的数量_________(填
“一定”或“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2)如果②、③、④代表能量流动过程,④代表的能量是②的
(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图可知,A 能将遗体、粪便、碎屑等中的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返还回无机环境,因此 A 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因此肉食性动物 1 的数量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10%~20%,②表示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③表示肉食性动物 1 的同化量,是②的10%~
20%,④表示肉食动物 2 的同化量,是③的 10%~20%,因此④代表的能量是②的 1%~4%。(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针对途径②,可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针对途径⑦,可合理密植, 改善通风条件,满足光合作用对 CO2 需求,减少无氧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 CO2 的需求,从而可以增强光合作用。
答案:(1)分解者 不一定 (2)1%~4% (3)控制(减少)植食性
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
植,改善通风条件,满足光合作用对 CO2 需求;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 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 CO2的需求,从而增强光合作用
考向 2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典例 2](2021 年江西三校联考)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改变接受信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何者不属于
A.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B.捕食性萤火虫模拟其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并将之捕食C.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及时躲避天敌D.蚊子飞行时振动翅膀,从而发出了“嗡嗡”的声音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题中“沟通”表示某种信息传递,通过该信息传递能够使接受信息者的行为发生改变,A、B、C 选项中接受信息者的行为均发生了变化,D 选项中仅体现了蚊子发出“嗡嗡”声,没有接受信息者。因此,D 符合题意。
【考向集训】2.(2022 年广东江门模拟)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 CO2(蚊子能够识别 CO2 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
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该研究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C.该研究提示人们在野外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D.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如何影响蚊子对视觉线索的反应解析:与对照组相比,在二氧化碳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A 错误。该研究显示了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B 正确。因为实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碳刺
激下,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因此,该研究提示人们在野外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以免被蚊子叮咬,C 正确。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对蚊子视觉的影响效果,D 正确。
考向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典例 3](2022 年河北高考)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 1∶1,个体数就达到 K 值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解析:K 值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某个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性别比例不一定为 1∶1,A 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B 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因此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C 正确。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 正确。
【考向集训】3.(2021 年湖北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来体现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 正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生物种类的多少来体现,B 错误。因草原的环境条件较沙漠优越,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沙漠强,故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快,C 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 错误。
4.(2022 年海南高考)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
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A 正确。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属于人类过度使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 正确。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因此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 正确。
考向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典例 4](2021 年河北高考)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 20 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 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 15 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
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 CO2 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4)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 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 CO2 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考向集训】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
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往复、全球性的特点,图甲可表示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是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还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往往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6.(2022 年广东惠州调研)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
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
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
D. 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
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A 正确;有机磷农药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网)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B 正确;有机磷农药中毒后,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不受影响,C 错误;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使土壤中有机磷农药含量降低,从而可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 正确。
一、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注:在 A1、B1 中加入碘液,在 A2、B2 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典例 1](2022 年广东汕头二模)磺胺类(SAs)抗生素长期以来被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和预防,SAs 不会被动物体完全吸收,有50%~90%的药物以药物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随动物粪便、尿液排出,因而依然具有生物活性,当排入环境中后,它们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下图为磺胺类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影响,
注:称取每份土壤样品 600 g,装入 500 mL 塑料烧杯中。将样品分成 3 组,编号为 CK、T1、T2。CK(空白对照组,未添加磺胺类药物),T1(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含量均为 20 mg·kg-1)、T2(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含量均为 100 mg·kg-1)。
A.与 CK 相比,在培养试验初始期(0 天),T1 处理的 CO2 释放
B.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可用于评价磺胺类物质对土壤
C.在培养试验期间,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呈现“激活
D.磺胺类药物残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群体的生命活动进而会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
解析:据图可知,与 CK 相比,在培养试验初始期(0 天),T1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增强,呼吸作用能释放 CO2,因此 T1处理的 CO2 释放量受到激活,A 正确。据题意可知,SAs 不会被动物体完全吸收,有 50%~90%的药物以药物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随动物粪便、尿液排出,因而依然具有生物活性,据图可知,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含量高低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可用于评价磺胺类物质对土壤污染程度的指标,B 正确。据图可知,在培养试验期间,T1 浓度时,
0 d 时被激活,0.5 d 时被抑制,1~8 d 时被激活,25~49 d 时被抑制,因此可以说呈现“激活-抑制”循环的规律,但 T2 浓度时,0~0.5 d 时被抑制,1~8 d 时被激活,25~49 d 时被抑制,没有呈现“激活-抑制”循环的规律,C 错误。据题意可知,磺胺类药物残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进而会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D 正确。
【举一反三】1.(2022 年河南许昌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 5 cm 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
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落叶时与土壤湿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1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
D.预期结果是 1、3 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 组的落叶被不同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 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 1、3 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所以无法分解落叶,2、4 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2 组和 4 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 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2 个,分别为是否灭菌和湿度,以是否灭菌为自变量的对照试验有 1 和 2、3 和 4;
以不同湿度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 1 和 3、2 和 4,B 错误。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 正确。1 和 3 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 和4 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 正确。
二、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别需要注意必
(2)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典例 2](2022 年广东名校联考)市面上出现很多观赏性的小生态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下图是一个封闭的小生态瓶示
意图,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生态瓶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和数量都呈金字塔形B.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实现物质循环利用C.设计时需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D.增加小鱼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生态瓶是观赏性的小生态瓶,是较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和数量都不一定呈金字塔形,A 错误。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B 错误。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其稳定,故设计生态瓶时需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C 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增加小鱼的数量是增加了消费者数量,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
2.(2022 年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较丰富,但按生态系统成分概括
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封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的稳定仍需依赖外界环境
C.维持生态缸的稳定性,应当设计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
与小动物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相当
D.随着缸中苔藓、金鱼藻、铁线蕨等植物的生长繁殖,该生
态缸的质量先增加后逐渐维持稳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选择性必修2复习课件:第4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重温真题经典再现,限时强化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精细梳理,疑难·精准突破,典例·精心深研,情境推理·探究,重点难点·透析,对点强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及特点,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化能合成作用,1区别,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2联系,循环往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二,CO2,3物质循环,超过环境浓度,全球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