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展开《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汉族建立的北宋等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在碰撞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本课所学内容,是以后学习南宋和金对峙,元朝大一统等内容的一个范例,是学本单元内容的一个关键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积累一定的朝代认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习宋朝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兴起,并且与北宋并存,而这学期由于少数民族比较多,政权更替有点频繁,会让学生产生混乱的思维,所以可以通过视频,图表,史料解读等方式来巩固对该课时的学习,加强与其他课文的联系,锻炼思维空间和加强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素养目标
1.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2.史料结合: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并且结合课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民族政权之间和战的史实。
教学重点
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教学难点
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 预习第7课并且根据知识清单在课本标记重点内容。
2、 完成练习册上课前预习的填空题。
学生根据知识清在课本标记重点内容单并完成练习册上课前预习的填空题。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新课有一定理解。
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
评书讲解
环节一
导学:
l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1.观看形势图,思考问题: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跟随老师的指引,去了解有关的历史,导入新课。
通过看图对比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板书: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环节一: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结合第34页“相关史事”中诗句“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起源的美丽传说。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组织学生讨论课本插图:“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了契丹族的文明发展程度。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简单介绍辽与北宋的关系
教师总结:①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③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出示材料,提问: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如此重要,宋太祖为何不采取行动收回来,反而和辽保持友好关系?
教师总结:当时宋朝军队战斗力比较薄弱,而且处于民族融合交流的想法,想采取和平手段解决。
4.让学生讲述“澶州之战”。通过历史故事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领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总结: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5. 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看法,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如: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
教师总结: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同时也带来了和平。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根据课本内容并结合材料找出西夏的建立内容过程并且归纳他们的生活状况
教师总结: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2.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问题: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宋夏之间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2.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了解北宋与辽的历史渊源,并且总结时战时和的关系,进行对比,认识到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原因
3.阅读材料及教材,回答问题: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如此重要,宋太祖为何不采取行动收回来,反而和辽保持友好关系?
4.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根据当时的历史,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5.通过自学找出相关的问题:西夏的建立内容过程并且归纳他们的生活状况
6.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契丹族的认识
通过对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加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情感
教师展示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回答并展示。
评论合作探究
环节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读史料: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材料思考并讨论问题
提问:
(1)根据材料一和二,概括宋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通过这个材料的讨论,让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并结合课本知识,增强小组内部的团结合作,锻炼论从史出的能力
评议
汇报展示
点拨一:从材料“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可以知道宋夏关系:由之前的战争关系,发展为休战事 定君臣
点拨二:结合课本以及材料提示可以知道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在掌握基础知识上,可以通过材料题进行对新知识的巩固,加强理解
当堂
练习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3.下列活动,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
A.提倡农业 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C.建立契丹国 D.获幽云十六州
4.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布置,问题整理。
作业布置
1.同步训练第7课内容
2、把本课知识形成整体,系统记忆,绘制思维导图
小组表现班级情况
教后反思
改进策略
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存在问题:
后期改进措施:
相关链接: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ls/tb_c12541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契丹族与党项族,战争与和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及反思,共3页。